最近我看到有中國家長在網站上討論父母該不該替孩子做作業的問題。贊成的人說,這是不得已的一個防止孩子厭學、保障孩子睡眠的方法;反對的人則說,這樣會養成孩子的依賴性。
確實,每次我看到在北京上小學的孩子晚上10點、11點還沒做完作業的時候,就感到很焦急,而且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憤怒的感覺—— 對動作慢吞吞的孩子感到憤怒,對老師感到憤怒,對讓孩子陷入這樣境況的自己感到憤怒。
對于中國家長來說,這是個足以引起熱議的話題,但是如果到了日本人那兒,我估計沒多少人聽得懂這個事兒,也難以理解其背后父母的兩難選擇。
首先,在日本小學低年級根本沒有那么多作業;更重要的區別是,如果父母覺得老師的要求不利于孩子的發展,會毫不猶豫地去找老師談話,而不是忍著氣私下另想對策。
而在中國,網上的討論似乎反映出,找老師對父母來說不是個好選擇—— 父母一方面很怕得罪老師而連累孩子,另一方面不太相信老師,兩者之間缺乏一種健康的信賴關系。
在我的印象中,中國的老師很少笑。家長會的時候,老師把家長當作孩子一樣滔滔不絕地批評,弄得家長很是尷尬。老師自己平時也總是高度緊張的樣子,看得出來他們也承受著不小的壓力,因此不得不采取壓制孩子、罵孩子和題海戰術等方式來應對。
但教育不是車間工廠,教育更應該是一份有人性和創造性的任務。記得我自己剛上小學的時候,一位中年男老師教我們作文,每次都會很耐心地指導我們如何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班里定期發行班報,每期都會刊登不同孩子的文章,一年下來全班同學都有機會發表文章。在班報上讀到自己的作品,是7歲的孩子一輩子都忘不了的榮幸,讓我一生難忘。
每年元旦,老師都會按照日本的習慣給每個學生郵寄一張賀年卡,里面寫的是日本俳句式的美麗的祝福語。我們都能感覺到老師對語言的敬重,也希望自己將來可以寫出像老師一樣漂亮又有味道的文字來。
而在中國,作文卻是應試教育的重災區之一。當我聽到孩子說,老師要求他們為了應考背下范文時,真懷疑自己的耳朵。有教育專家指出,寫好作文的秘訣是寫真人真事。這個公認的常識,卻被認為不適合在中國應試。當看到老師評價我孩子的作文“廢話太多”并且撕掉孩子作文時,我差點暈倒。
我看不到老師對孩子創造性的尊重和對語言文學的熱愛,只看到一群對于分數過分焦慮的教育管理人。
依我看,要從根本上解決家長是否要替孩子寫作業的煩惱,需要在中國教育體制里建立起“良性循環”。而建立這個循環的第一步,就是從老師的笑容開始。
現在中國經濟也已經實現高速發展,開始注意發展的效率和質量了,教育也到了可以考慮綜合效率和質量的時候了。希望老師們的臉上都能讓人看到微笑,這樣才能帶來孩子們燦爛的笑臉,緩解父母的焦慮,推動中國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