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同性 vs. 趨異性
對于中美教育方式的差異,張立珩的詮釋是美式教育傾向于培養個性化的學生,而中式教育則恰恰相反:傾向于培養同質化的學生。除此之外,中式教育的設計基本上是以培養精英為目的,但往往并不適合大多數學生。
“所謂的趨同,最直觀的體現是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都要求有標準答案。比如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考試要求學生的答案要符合標準才可以得分。但我們都明白,文學作品的解讀應當有各種各樣的角度、方向,否則就是在抹殺孩子的個性和靈氣。”她說。除了考試之外,整齊劃一也一直是中國學校對學生做出的要求,比如統一的著裝、隊列等。她認為,這種統一也許便于管理,但也讓孩子們幾乎變成了“同一種色彩”。
相比之下,“趨異性”則是美國教育的一個鮮明特點,這種對孩子不設限、注重個性的思想,貫穿于美國孩子從小到大接受的所有教育階段。
每天送女兒上學的張立珩對女兒小學的教室十分熟悉。教室四面的墻壁上貼滿了孩子們親手制作的海報,充滿趣味。“這些都是老師平時要求孩子們制作的,也是他們平時課程要求的小項目(project)。只有對內容理解并掌握得非常好,學生才能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這種要求的難度實際上很高,而個性化海報的制作,也可以讓孩子們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她說,聯想到絕大多數中國學校的教室里千篇一律的布置—幾乎是相同的名人名言海報裝點著白色的墻壁,“的確索然無味”。
不僅如此,中美教育的“趨同”與“趨異”的差異還表現在學生的錄取方式上。中國的“分數論”自不必多說,談到美國大學的錄取方式,令張立珩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六七年前在耶魯大學參觀時,遇到的一位男生。
“那時,我們一家人為了幫兒子參考如何選擇大學,一起去耶魯參觀,接待我們的大學生令我們印象深刻。”好奇的張立珩與這位男生閑聊,了解他是如何被耶魯錄取的。這位男生告訴她,自己在其他方面并不突出,主要是在申請時講述了在中學階段成功減肥的經歷,這段經歷打動了錄取委員會的老師們。
“也就是說,美國名校的錄取,標準考試的成績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學校還會從多方面考察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更注重學生的特質。除此之外,學生還要寫文章闡述學校為什么要錄取你, 你是怎樣在蕓蕓眾生中塑造了一個獨特的自己,你能給學校或社區帶來什么等等。”張立珩回憶道,“減肥的經歷實際上反映出這位男生的一些寶貴品質,例如決心、耐力、持久精神等。然而很遺憾,我國對學生的考察標準中是看不到這些的。”
舉輕若重 vs. 舉重若輕
關于中美教育的第二個不同點,張立珩用兩個詞來概括:“舉輕若重 vs. 舉重若輕”。聽起來比較抽象,但她認為,這一點在塑造孩子人格和價值觀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這主要是從家長的角度而言,”她進一步解釋道,“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感覺是如臨大敵、小心翼翼。在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受到一些陳舊的、不科學的觀念的影響,因此設立了許多的條條框框,有很多的‘不許、不可以’,例如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摔跤等等,所以很多東西都不讓孩子去嘗試。”
在這種患得患失的心理下,家長不希望出哪怕是一點點的差錯或意外,孩子也會感到很大壓力,久而久之,會變得唯唯諾諾、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更不敢挑戰權威”。
在張立珩的觀察和思考中,關于教育,家長們的態度與孩子的視角是“一體兩面”的,不可截然劃分。也許因為在國內試錯的成本太高,中國家長對孩子的人生往往太過重視、太過操心,“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一路扶持下去。
“當然,我也理解國內的家長們‘為孩子好’的出發點,但是這種‘舉輕若重’的態度會給孩子壓力,也容易讓孩子把簡單問題給復雜化。在我看來,還是不應該對孩子過分呵護,不能‘含在嘴里怕化了’,要允許孩子犯點錯誤、走點彎路,讓孩子去體驗挫折。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樂觀豁達的性格。未來遇到人生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時,他們才能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張立珩補充道。
而美國家長認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have fun(享受快樂)”是最重要的部分,“nothing is impossible(沒有什么不可能)”的樂觀精神應貫穿始終。由于沒有很強的得失心,美國家長更愿意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和規劃自己的人生,也更容易接受孩子日后平平凡凡、成為普通勞動者的現實。
張立珩至今仍記得一位美國教授朋友輕描淡寫地告訴她,他的一對聰明、漂亮的兒女在高中時就雙雙退學了,在社會上游蕩。他沒有憂心忡忡,更沒有痛心疾首,平靜得像是在說著別人家的故事。
“當然,兄妹倆發現江湖不如想象中那么好混之后,還是一邊打工養活自己,一邊自學獲得了高中文憑。”她補充道。
實用導向 vs. 興趣導向
張立珩直言,中國人的實用主義可謂“名不虛傳”,“比如,我們看見一種果實或一朵花,會情不自禁地想它能不能吃、是否有藥用價值等等。”
在她看來,教育的實用性主要體現在中國父母為孩子選擇的領域或方向一定要工作穩定、收入高,而很少考慮孩子的興趣。但她強調:“雖然我們有共識—如果想在某個領域成功,必須是興趣的驅使加上持續不斷的努力。但是這個世界上能夠純粹憑興趣謀生的人應該為數不多,絕大多數的人,還是需要一份平凡的工作來養家糊口。所以,通過重復的訓練和強化來掌握一項技能依然很有必要。”
相比之下,美式教育不僅以興趣為驅動力,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不可否認的是,孩子往往會選擇比較容易的科目,客觀上造成了學習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學生嚴重不足。如果不是有持續的移民作為補充—尤其是來自中國和印度的理科學生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科技霸主的地位恐怕早已喪失。張立珩談到,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世界不可能人人都去創新,用創意改變世界的也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人,“喬布斯的創意固然偉大,但也是需要眾多的工作人員去一步步地實現。”
“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養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降低期望值的過程。孩子很小的時候,我也以為他們是天才,會成為無所不能的人。但逐漸地,我會接受孩子平庸的事實。也許某一天,孩子又會給你一些驚喜,那一定是他們找到了自己喜歡而又擅長的事情。”張立珩說。
取得成功 vs. 獲取幸福
關于中美教育特點的最后一組比較,是張立珩在兒女年幼時為他們讀故事書的過程中體味到的。
“當時,我母親從國內來美國陪我,帶了許多國內的故事書來。晚間讀故事給孩子們時,我忽然體會到,童書中就已經體現了中美教育理念的截然不同之處。”張立珩回憶道。
“最有代表性的中國故事就是《狼來了》。”張立珩總結道,“狼吃羊”這一類主題的故事,幾乎貫穿于我國幾十年的教育傳統中。她說:“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是這樣,即便到了現在,近些年的動畫片,比如《喜羊羊與灰太狼》依然沒有擺脫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在這背后存在的是一種仇恨和不安全感。”
“在衣食無憂的今天,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顯然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沒有去注重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張立珩說。
在美國生活期間,為孩子選購童書、動畫片時,張立珩自然會選擇一些美國本土的故事書,例如《小熊維尼》。
“在讀小熊維尼的故事時,我非常吃驚。在故事里,熊、小豬、驢子和老虎等等,許多動物都可以友好地相處。這些動物之間發生的有趣故事,會讓孩子們感受到愛和溫暖。”張立珩笑道,在為女兒讀故事、選動畫的過程中,她竟也慢慢愛上了《小熊維尼》,自己不時也會讀一讀。
張立珩認為,在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成為精英的現實情況下,作為普羅大眾,家長對孩子教育的落腳點,不應該只是期盼孩子取得“成功”,而是應該希望孩子成為幸福的人。
“至少,應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他們學會如何感受和獲得幸福。”張立珩說,這種獲得幸福的能力,毫無疑問,應該是在一種愛的教育中培養出來的。
張立珩坦言,在美國那些年,她慢慢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感受,學會了擁抱,學會積極地傳遞自己的情緒,“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愛、感恩和寬容,也因此變得更加幸福和快樂。而這一切,也是我在兒女成長過程中最注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