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即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之后的第三天,當我們走進美國加州河邊郡拉金塔高中(La Quinta High School)英語課堂時,我們就與鮑勃·迪倫“不期而遇”,看到了美國人眼中的鮑勃·迪倫,見證了美國課堂中的辯論。
那是一節10年級的英語課,老師正在組織學生辯論,辯論的主題就是鮑勃·迪倫是否應該獲得諾貝爾獎。一開始老師就播放了三首鮑勃·迪倫廣為傳唱的歌曲。之后,老師發給學生幾份閱讀材料,這些材料絕大多數來自最近報紙對他的評論。還有一份材料收集了鮑勃·迪倫的一些歌詞,闡述和演繹了不同主題,如愛、戰爭狂人、代際變化、自尊、宗教、優雅、渴望、時尚、生命等等。這是鮑勃·迪倫生命和生活的價值觀,反映了他對世界的理解和看法,當然這些歌詞也以詩的形式表達了他的文字駕馭力、表達能力和穿透力。
在學生閱讀材料前,老師向學生解釋了辯論活動的基本要求:模擬諾貝爾文學委員會評審活動,辯論鮑勃·迪倫是否應該獲得諾貝爾獎,陳述各自的理由。
不過這位老師組織辯論的形式不是雙方,而是三方,即贊成方、反對方和放棄方。學生可以選擇贊成,也可以選擇反對,甚至是放棄。教師鼓勵學生擁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和分析,但也允許學生不站隊,因為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非彼即此,或非此即彼,不是絕對的傾向,同時也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不受他人的影響。
學生開始閱讀材料,大概花了10多分鐘。
我們注意到學生們用彩色筆在紙上將重要的觀點畫出來,還有的學生用思維導圖將和自己觀點一致的文字羅列出來,以便整理自己的思路。
在完成獨立閱讀和思路整理后,所有的組開始交流,每個學生都依次向組內的同學分享個人的觀點,以及支撐觀點的事實和實證,形成了小小的辯論賽和交流會。
很快到了全班辯論和交流的時刻。老師要求一組學生到臺上去現場辯論,分成三支隊伍講述各自觀點。組內的觀點不同,但這不妨礙他們匯報。每個代表在陳述完觀點和理由后,臺下的同學提問或者補充觀點,互相交流、發言和提問。
如果得到臺上辯手認可的話,臺下學生可以站在他們的隊伍后面。這樣隨著時間的推進,臺下的學生越來越少,三支隊伍后面的學生會越來越多。他們在對話和辯論中找到了自己的“立場”。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他們中超過一半的學生竟然不同意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獎,也有不少學生認為鮑勃·迪倫應該獲得諾貝爾獎。當然還有“騎墻派”,老師要求他們觀察兩種觀點,去分析判斷,最后形成自己的觀點,選擇隊伍。不過最后還是有人“冥頑不化”,堅持不站隊。也許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思考,需要閱讀或收集更多的資料及信息,這就是一個人獨立思考能力的體現和培養,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從。
在這樣的三方辯論和選擇站隊中,討論變得極其熱烈。材料中的觀點和事實被挖掘得很充分,并糅合交織著學生的判斷和認識,觀點變得越來越鮮明,事實變得越來越清晰。當然,結果對于誰來說都不重要。老師說,關鍵是學生要在閱讀和辯論中學會如何收集證據去形成觀點,思辨地說服他人。
很快,一節課結束了,然而教學并沒有結束,老師要求學生回家去網上查詢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的標準,看看自己的觀點和標準之間的差異,分析在專家眼中的獲獎理由。老師還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完成一篇小論文,闡釋自己對于鮑勃·迪倫獲獎的態度。
在美國的政治、公共和社會生活中,辯論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和美國的教育理念有關。他們認為演講能力是個人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展示個人魅力的途經,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很好辦法。他們從小重視孩子的演說能力訓練,各個學齡段都有演講和辯論課程,從而充分培養孩子敢于參與、敢于發表意見的自信心和創造力。
此外,在河邊郡的印第安初中,我們同樣也看到了他們辯論社團上的辯題,如:
● 特許學校是否一定做得更好?
● 加州的投票者是否應該通過55號法律修正案?
● 英國是否應該脫離歐盟?
● 特朗普是否應該成為總統?
● 美國是否應該拒絕更多的難民?
這些話題很宏大,都是社會所關心的熱點或者焦點。
我想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應該打開封閉和桎梏的大門,還學生一個真實的生活世界,引導他們去關注現實世界。
課堂教學不是拘泥于遣詞造句和基于“標準”以及“庖丁解牛”式的文本解讀,而應鼓勵學生在充分閱讀和思考的過程中,建立自己對于世界的標準和認知,并能充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成為能獨立思考和表達自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