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前段時間發生的北京中關村二小校園暴力事件,不禁讓人擔憂:在中國的校園里這個問題已嚴重到了什么程度。學校和老師對校園霸凌的處理方式讓人寒心,作為教育者,到底該如何應對校園暴力?
A:我寫這篇回答已經凌晨3點,而心中的憤慨卻深深壓抑著睡意。我認為應該深入地說一說這件事,因為哪怕這分享可以對一個孩子有幫助,我都覺得是有意義的。
校園霸凌并非冰山一角,
每5個小孩就有1個(至少)受害者
首先讓我感到震驚的,是很多人覺得霸凌事件是極少數事件。根據美國2016年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公布的數據,2016年有23.1%的12~18歲的中學生表示自己在過去的一年中在學校或網上遭遇過不同形式的霸凌,又比去年增高了1.1個百分比,證明霸凌事件還在不斷發酵。
可能有人會以為只有中學生才有霸凌事件,2014年美國國會研究服務(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指出,美國5~12歲的學生有超過20%表示自己曾經被霸凌過,即5個孩子中就有至少1個。在英國,根據“英國國家兒童發展研究”的數據資料,大約有28%的兒童偶爾被霸凌,15%的兒童經常被霸凌。 在國內,很遺憾,我和團隊找不到具公信力的有效統計數統,但情況不容樂觀。
超過六成的孩子被霸凌后不會告訴其他人
2010年美國教育發展中心研究員Petrosina, Guckenburge, DeVoe,Hanson的研究報告指出,64%的孩子被霸凌后,并沒有告訴其他人,只有36%的孩子在事后選擇告訴他人,尋求幫助。
所以,老師和家長都需要密切關注孩子是否正在經歷校園霸凌。對孩子行為變化進行觀察,比如,一向外向的孩子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一直成績優異的孩子成績突然無緣由的大幅度下降;一向不亂花錢的孩子突然索要額外的零花錢;對之前熱愛的事物突然失去興趣……對于這些反常現象,老師和家長都應該高度警惕。
其他的特征包括:
◎ 身體有不可解釋的傷口、瘀青;
◎ 衣物、飾品、個人物品有損毀 ;
◎ 無原因的頭疼、胃痛,或者假裝不舒服 ;
◎ 睡眠困難,做噩夢 ;
◎ 不想去學校 ;
◎ 對社交場合恐慌 ;
◎ 感覺無助,或者自信自尊下降 ;
◎ 自我摧殘,傷害自己 ;
◎ 抑郁,焦慮,害怕,慌張 。
說孩子只是鬧著玩的,
請明白霸凌對孩子的傷害可以有多深遠
總覺得孩子小,用“玩笑”“惡作劇”“淘氣”為霸凌者開脫,背后所帶來的,便是長期的,無法泯滅的兒童心理問題。
什么是霸凌行為?任何侵略性的,反復的,存在不平等力量關系的行為,都是霸凌行為。瑞士心理學家Dan Olweus在1970年的定義,至今適用。
如果大家覺得“童年霸凌傷害會造成長大后心智健康、體能健康與認知健康都呈現貧乏狀態”這句話理解起來還比較抽象,那么我要說,霸凌會對受害者造成極大的生理性的損傷,因為霸凌行為產生的壓抑、抑郁、焦慮會對兒童大腦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包括杏仁核過度活躍,海馬體變小,紋狀體聯結減少,獎勵刺激反應降低,等等。被霸凌的學生比沒有被霸凌過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健康問題,比如頭疼和胃痛多出兩倍。
什么樣的孩子容易受霸凌?
答案是沒有任何孩子應該是容易受霸凌的
“為什么欺負你而不欺負別的孩子?”這句話暗含了一個很錯誤的邏輯,那就是被選作霸凌對象是受凌者本身的問題。但事實上任何一種性格的孩子都不應該被霸凌,任何一種“特征”或者“理由”都不能成為其受欺負的理由。
因此每當霸凌事件發生,關注點不應該放在受凌者的特征上。
當受凌者鼓起勇氣向家長或老師告知霸凌問題時,卻得到“為什么只欺負你不欺負別的孩子”這個答復,會嚴重損耗其對家長及老師的信任。同時,這句話可能給受凌者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并改變其自我認知,認為自己才是有錯的一方。在將來面對霸凌時,這些受凌者通常會默默承受,甚至認為自己被霸凌是理所當然的。
面對霸凌我們應該做什么?
作為老師:
◎ 盡可能在學校開展防御校園霸凌項目;
◎ 平時多向學生灌輸用非暴力手段解決問題的理念;
◎ 看到有任何形式的霸凌行為都要立即制止;
◎ 對校園霸凌持嚴肅的態度。很多孩子對于講出自己遭受霸凌感到尷尬。你也許只有一次機會去介入和幫助;
◎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有與同伴有平等的能力和權力”,而且要培養孩子為自己爭取權益的能耐和力量;
◎ 不宜在事后采取“淡化事實”的處理方法,不要只簡單地安慰受到欺負的孩子“這沒什么”“這會讓你更堅強”,更絕不能指責被欺負的一方“懦弱”“膽小”。
作為家長:
◎ 當孩子在任何一個方面表現好的時候,要給孩子積極的反饋和表揚,以此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self-esteem),培養孩子堅持自己信念的自信;
◎ 和孩子做好日常的溝通,積極詢問和傾聽孩子在學校參與的社交活動,和同學的互動,以及所遇到的問題;
◎ 鼓勵孩子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 不要霸凌你的孩子或者在你的孩子面前霸凌其他人,他會模仿你的這些行為;
◎ 告訴孩子沒有任何人有權利傷害他,或者讓他感到難受,所有不友善的行為,都是不被接受的;
◎ 直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都是他堅強的后盾和支持者。要明白尋求父母的幫助,是孩子們感覺到最安全、最放心、最舒服的方法。
不要鼓勵孩子回擊報復!
不少人支持以暴制暴,有的甚至認為打回去是唯一解決事情的方法,我堅決反對。
◎ 這可能會讓孩子受到更多傷害,惹上更多麻煩;
◎ 我們的目的不是報復霸凌者,而是防止霸凌事件再次發生;
◎ 回擊報復行為讓孩子再一次體驗霸凌,加深心理創傷;
◎ 美國在1990~2000這十年間發生的15起校園槍擊案中,12名槍擊者都在學校曾經被霸凌過,我們不要教育孩子報復!
最后,幫助幼兒發展社交技能,培養孩子的情商及情緒管理,才是預防問題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