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更懂福建
張天福,1910年出生,福州人,中國茶學家、制茶和審評專家,被茶業界尊稱為“茶界泰斗”,1935年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茶葉科研—福建省立福安農業職業學校,1941年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臺揉茶機,是《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所列20世紀十大茶葉專家唯一健在者,被授予“中國茶業界終身成就獎”,對福建省茶葉的恢復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晚年致力于傳授審評技術和倡導茶文化,著有《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龍巖斜背茶調查》《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等。“臺茶之父”吳振鐸、著名微生物學家蔡潤生等都是張天福的學生。
一節課,一輩子
“張天福先生給我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作風特別嚴謹,工作特別認真,經他辦的事都井井有條圓滿完成。”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茶道專業委員會主任張大為說。幾乎每個張天福的朋友,都會對他做出類似的評價。茶葉專家陳金水說:“我從1962年參加工作認識張老以來,最欽佩的就是他科學嚴謹的態度。”
1989年7月,安溪縣西坪鎮松巖村舉行茶王大賽。為了防止比賽中出現弄虛作假以及“走后門”的現象,大賽最終確定以匿名方式進行評選。
當時,張天福受邀擔任此次比賽的總評委,但由于其他事情纏身第二天才到達安溪。當地知名的評茶師已經從送來的幾百個茶樣中篩選出6個樣本,準備從中評出一、二、三、四名次。
“它們確實不錯,好茶好茶,不分上下。可其中列為第四的,應改為第三,因這兩杯不同標號的茶,無論從色、香、味、形,都分不出高低,故應該并列為第三。”從福州一路風塵仆仆趕到松巖村之后,張天福在評審現場看了又看,聞了又聞,嘗了又嘗,最終得出了這個與眾不同的結論。
“張老,從來就沒有聽說過有并列得獎的先例呀。”一些評委不同意張天福的意見。
“為什么不能破例,實事求是,應該破例呀。”張天福回答道。
經過對這兩杯茶一次又一次的反復對比之后,張天福果斷做出決定:“并列第三名。”后來,直到頒獎時,人們才發現真相:這兩個茶樣竟然是同一家企業參評的同一種茶!
原來,有一位茶農想讓自己的茶葉增加獲獎機會,便把同一種茶標為兩批不同的茶拿去參賽,希望多得到一個獎項,而在座的所有評委都沒有發現。秘密公開之后,一片嘩然,就連主辦茶王賽的人都目瞪口呆。萬萬沒想到,張天福竟然品出了茶農的“鬼把戲”。評委們異口同聲地說:“真是神了!真是神了!”
長期以來,張天福在茶葉采制實踐中,練出了一身過硬的評茶真功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是主評,但我也只有一票。”張天福說。在茶王賽中,張天福采用“票決制”,實行民主風格。在競爭激烈的評比場上,他往往都是最后一個發表意見,以免自己的意見會影響其他評委的判斷。
提到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張天福忘不了曾經在福建協和大學聽過的一節哲學課,這節課的內容影響了他的一生。
福建協和大學,是20世紀上半葉美國教會在中國籌建的13所教會大學之一。1929年,張天福以優秀的成績考入協和大學。在第一堂哲學課中,美國教授斯考特出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問題:“同學們,請你們回答,自己課桌的長度是多少?”
老師的話剛落音,同學們就開始根據自己的目測估計了一個數字作出回答。有人說是三尺二,有人說是三尺三,也有人說反正就是三尺多。“請同學們用尺子量一量,看看是不是與你目測的數字相吻合。”斯考特接著說。
結果是,全班沒有一個同學說得準確,七嘴八舌的討論之間,猜測的數字與結果相差甚遠。“請大家永遠記住,從事科學研究事業,不能有絲毫差不多的想法。科學必須嚴謹,凡事不能想當然。”斯考特嚴肅地對全班同學說道。
這幾句簡單樸實的話,深深地刻在了張天福的腦子里,令他受益終生。往后的歲月中,不管在學習、生活還是工作中,張天福一直以這句話來要求自己務實的生活作風和精確的科學態度。在其一生的教育、生產、科研工作中,張天福也經常用這句話來告誡晚學后輩們。
四字茶禮
“茶界泰斗”的家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大,不過幾十平方米。他的居室十分簡單,兩室一廳。客廳不大,室內沒有國內權威們通常用來襯托品味的名貴家具,靠窗的位置是一張木沙發,茶幾上擺放著簡單的茶盤茶具,圍繞在茶幾的四周還有幾張單人椅;臥室里,一張床,一張桌,一個衣柜,小小的房間看起來簡單而又干凈;另一間是所謂的評茶室,在這個不到10平方米的狹小空間里,2個用來儲藏茶葉的冰柜,讓原本就不寬敞的房間看起來更加擁堵,張家最值錢的家當恐怕就是存放在冰箱里的那些“葉子”了。
看到張天福這樣儉樸的居室,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非常吃驚。曾經有位采訪張天福的朋友在文中提到:“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腦中還回想著張老簡樸的家,聯想起一位朋友不久前迷上了喝茶,為了裝修他的茶室,不惜花費重金,專程從廣州運來一套紅木茶桌椅,配上名貴茶具,加上錦屏奇石,走進去猶如進入華美的茶樓。相比之下,終身事茶的張老家可以稱之為陋室。”
住這樣的兩室一廳,并不是因為張天福的經濟條件不好,而是覺得“沒必要浪費”。2013年3月12日,張天福將自己位于福州銅盤路五鳳山莊的房產捐獻給福建張天福茶葉發展基金會。“我現在有地方住,不需要它,但是繁榮茶業(這事)現在不做將來就壞了。”
“茶,不僅是一種飲品、一個產業或者單純的經濟領域問題。茶的內涵豐富,從茶的品質特性、品茗意境、社會功能,結合當前社會實際,可以形成‘中國茶禮’。”從事茶葉事業以來,張天福不僅推動了茶業的發展,在茶學思想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認識。
“儉,茶尚儉,勤儉樸素;清,茶貴清,清正廉明;和,茶導和,和衷共濟;靜,茶致靜,寧靜致遠。”這是掛在張天福家里的四幅手書,是他在1996年提出的中國茶禮,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精神境界。與茶相伴了大半輩子,“儉、清、和、靜”的內涵似乎已經完全融入他的生活。
長壽“活標本”
2001年,安溪縣感德鎮政府在泉州舉辦鐵觀音茶王賽,92歲的張天福擔任主評委。茶王賽晚會上,主持人是一位國內知名小品演員,為了活躍現場氣氛,他問張天福:“張老,您高壽啦?”
“92歲。”
“啊!看上去才29歲喲,您健康常說的秘訣是什么?”
“喝茶。”張天福脫口而出。
“喝的是不是鐵觀音?”主持人追問。
“喝茶。”張天福不假思索地說。
“是不是常喝鐵觀音?”主持人又接著問。
“喝茶。”張天福繼續以平靜語氣回答。
安溪是全國鐵觀音的主要產區,面對主持人一再追問,張天福的回答是“喝茶”“喝茶”“喝茶”。事實上,張天福是什么茶都喝的。對于他而言,健康長壽不是靠喝一兩種茶,所以不能隨便去偏愛哪一種。平時會有人問他:“喝什么茶最好?”或“什么茶好喝?”張天福總會笑著答道:“什么茶都好。你喜歡喝什么茶,什么茶就是最好的。
張天福現在已經年過百歲,可他的外貌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年輕20歲左右,這一點令很多人驚羨不已。每次家中有客來訪,張天福便會讓對方在自己的簽名簿上寫下姓名和聯系方式。“每天來訪的客人很多,看過就忘記,記在本子上我就能知道家里來了多少客人了。”張天福笑著說。在談到養生之道時,他的回答是:“喝茶,茶是萬病之藥。”
張天福每天都離不開茶,“茶,就是我的生命”。他每個月至少要消費500克以上的茶,數十年如一日,平均每天接待10批客人,陪每批客人喝10小杯,加起來就是100杯。“茶葉含有幾十種成分,營養價值高、能調解生理功能,還能發揮多方面的保健和藥理作用。古人認為‘茶為萬病之藥’,多飲茶能高壽。我就是‘活標本’。”
從青年到老年,張天福沒有一天不在喝茶、談茶。每天前來拜訪的專家、學者、政要、企業家、海內外知名人士,以及許多插接工人、茶農,張天福都一視同仁,親手燒水泡茶、奉茶。“你們看,泡一杯茶,用量5克,假如每500克100元,5克茶則為1元。”張天福風趣地說,“1元可以請客,三人五人不拘,以茶會客,以茶交友,既經濟又有鑒賞品味,這是其他飲料無法代替的,何樂而不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