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更懂福建
魏成輝,1949年出生于福清,新加坡“第一家”集團董事主席,被稱為“世界薄餅大王”。
67歲的魏成輝依然像個年輕人,精力充沛。近年來,他開始加速了往返于新加坡和中國大陸之間的步伐,一邊穩坐“食品帝國”尊位,一邊高調向中國房地產業進軍,忙得不亦樂乎。
“薄餅大王”要轉行?
魏成輝的“食品帝國”旗艦--“第一家”食品廠有限公司,居新加坡50強企業之首,一年營業收入高達13億美元,同時,作為全球最大的薄餅皮生產商,其設在新加坡、中國、馬來西亞和美國的現代高速生產廠每天可生產至少3500萬張餅皮。
如此龐大的食品產業,魏成輝掌控起來游刃有余。逐漸將生意交給子女后,魏成輝開始從食品行業走出,他的目標是中國地產業。
早在2003年,魏成輝就開始在中國華東一帶尋找地皮。2006年他成立了揚州駿和置業公司,先后買下了揚州的3塊住宅地段。2009年9月,駿和置業推出揚州的第一期項目時,近300個單位的住房在短短一天里就被搶購一空。
在“上海的后花園”南通,魏成輝多年前買下一塊面積近50萬平方米的地皮,單是地價就超過10億元人民幣。不過最龐大的開發項目是在天津的濱海新區,魏成輝一口氣拍下了800萬平方米的地皮,主要用于興建住宅和工廠,這個項目預計在2018年可全部完工。
魏成輝,1949年出生于福清,新加坡“第一家”集團董事主席,被稱為“世界薄餅大王”。
除了地產,魏成輝還將目光投向了中國龐大的水務市場。魏成輝說:“世界各地都非常關注環境的管理,尤其是中國,我在這些年來經商的過程中發現,水務市場的確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向來雷厲風行的魏成輝果斷持股了兩家在新加坡當地上市的水務環保公司,將目標對準了中國大陸水務市場巨大的發展空間。
生意越做越紅火,魏成輝的身份也多了幾重。他是“薄餅大王”,是地產商人,還是個投資者。
作為投資者,魏成輝以善于發掘那些價值被低估的公司而著稱。“我從來不投資那些勢頭正勁的股票、大宗商品或貴金屬。”他說道。除了食品業外,他的數億元的投資組合中,還包括醫療保健、科技、物流、教育等行業的公司。
除了是新加坡超級集團(S u p e rGroup)的第二大股東,魏成輝還是10余家上市公司的股東。正如他自己所說,在金融市場上,他從不盲目。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出售手中亞洲環保公司近7%的股權。他解釋說:“我持有這批股權已有好多年了,當時亞洲環保即將被收購,收購后這家公司就會被除牌,我不得不先脫手。”魏成輝的精明可見一斑。
地產、水務、投資,不斷在新領域拓野開山,如此風風火火的舉動,讓魏成輝賺足了媒體的眼球,讓人不禁猜測他是否要轉行。但對他來說,這些只是自己事業的“第二春”,他的核心業務依然是食品。
魏成輝說:“剛出來創業的幾年,食品生意的確是讓我賺了一些錢,我事業上的第一桶金也是來自食品的銷售,這是2000年之前的事,賺的是點點滴滴的辛苦錢。2003年之后,在食品制造業的穩固基礎上,我把部分的發展重點轉到中國的房地產,中國房地產的投資加速了我事業的起飛。”
在談到接下來的企業動向和發展時,魏成輝以簡單的一句話說明了一切:“食品業始終還是我的專長。”
機械天賦奠定“自動化”食品帝國基礎
“薄餅大王”的由來還得從魏成輝早年的經歷說起。
祖籍福清的魏成輝6歲時便跟著家人移民新加坡,住在貧困的芽籠區。魏成輝有3個兄弟姐妹,一家人擠在一間棚屋里。在老家以務農為生的父親魏可忠在當地開起了雜貨鋪。回憶起那段時光,魏成輝覺得“過得很快樂”。
魏成輝在念高中時輟學,幫助父親打理店鋪。為了打發單調的生活,他開始在一家機械修理店打零工。這算是他的第一份工作,與食品行業風馬牛不相及。
1969年,21歲的魏成輝說服父親借給他8000元,開了一家修理店,自己當起了老板。可是不到一年,小店就因生意欠佳而關門。
魏成輝自認對機械修理有天賦,不甘心在這方面失敗,所以他的第二個生意還是做了機械修理。他從華人同鄉那里籌措到16000元錢,成立了一個名為“星城”的修理公司。4年后,這家公司年收入達到了50萬元,他便和一批工程師合組了因特威機械工程公司,在新加坡裕廊設廠修理船舶。又過了4年,他的兩家公司年收入合計達到了250萬元,員工400余人,并搬遷到新加坡著名的裕廊工業園區,從此奠定了魏成輝事業的基礎。
一個偶然的機會,魏成輝接觸到了食品業。一次,魏成輝發現他曾經幫助過的一位老板在公司附近經營一家薄皮卷餅皮生產廠,“薄皮卷”是閩南人常吃的食物,這種源自家鄉的味道,立刻引起了他的興趣。當時這家工廠正面臨困境,1977年,魏成輝以37萬美元買下了工廠的控股股權,資金來自他干機械修理那些年的存款以及銀行貸款,這就是“第一家”食品廠的雛形。3年后,魏成輝買下了“第一家”的全部股份,開始獨立執掌“第一家”的命運。
最初,“第一家”還是個小作坊,只有23名員工,餅皮日產量僅3200張。魏成輝很快認識到,要想發展,就必須到新加坡以外尋找市場,要想滿足更廣的市場需求,又需要在生產上實現巨大飛躍。于是,搞機械出身的魏成輝從日本進口了機械設備,經過多次嘗試和失敗后,設計出一套擁有專利的機械生產流程,能生產出方形的餅皮。雖然這種餅皮很薄,用來包薄皮卷時動作要細致,但有足夠強的伸展性。
“這種機械加工的餅皮,味道就跟手搟的圓餅一樣好,但最大的好處在于便宜。”魏成輝說,“手工制作的餅皮,零售價要每張4角錢,一分鐘只能做出4張,而一個工人最多只能連續工作兩小時。相比之下,機器加工的餅皮只賣6分錢,一分鐘能生產180張。”
自動化讓魏成輝認識到了機械化生產的便利,不但為他節省了人工,又可在生產成本不會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保障了產品的質量。因此從事食品行業這些年來,魏成輝僅花在增添和改良生產設備上的資金就達好幾千萬元。
“每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魏成輝說,“最近一次提升廠里的生產設備就投下1000多萬元。”
“今日改良昨日,明日改良今天”是魏成輝的經營理念,也是“第一家”的口號。他把“第一家”的成功歸為公司上下力行的“3S”。所謂的“3S”就是:“Small”小市場,“Specialized”專營特色產品,“Strong brand”很強的品牌觀念。
質量、衛生、營養是食品工業的生命
解決了生產問題,產品的銷路成了“第一家”成立之初的最大瓶頸。
魏成輝回憶說,自己頭一次坐飛機是去悉尼參加一場食品展覽會。全世界的食品業巨頭都云集于此,“這就像大衛跟歌利亞(圣經中被大衛殺死的巨人)過招一樣。”他笑道。
在悉尼唐人街,魏成輝四處碰壁,他的“新時代”餅皮受到抵制。但他堅持走訪各家餐館,跟廚師交流,讓他們認識到方形的餅皮會讓制作薄皮卷變得更容易。最后,他的堅持得到了廚師們的認同。
在攻下澳大利亞這塊“高地”后,魏成輝又瞄準了歐洲、美國。他在1983年就進入了美國市場,但直到1988年收購在洛杉磯擁有30多年歷史的食品經銷商Main On后,在美國的生意才有了起色,出貨量由原來每年兩個集裝箱,發展成每月兩個集裝箱。
后來,借著中國政府吸引僑胞回國投資的東風,魏成輝與2位福清同鄉--印度尼西亞巨富林紹良和林文鏡,在老家福清聯合投資了一家食品廠。
“那兒既沒有路也不通電,可他對懷疑他的人說,自己的路靠自己走出來。”魏成輝的合作伙伴吳木興說道。如今魏成輝在中國經營著3家食品廠,他的“第一家”食品有九成的“Spring Home”薄餅皮外銷到歐洲、北美、非洲、中東和亞太的50個國家和地區,“薄餅大王”的名頭也由此響徹世界。
當被問及自己成功的秘訣時,魏成輝說:“認真做人、認真做事。”認真就是“第一家”成功的秘訣。魏成輝把食品的質量、衛生、營養當成自己事業的生命,他認為食品工業沒有這些東西,就等于沒有了生命。
對于那些想要進軍民族特色食品市場的公司而言,魏成輝的冷凍食品業務是成熟的收購目標,幾年前,媒體曾報道百事可樂想要收購“第一家”,但被魏成輝拒絕。魏成輝說,暫時還沒有這種打算,但也不排除其可能性。
最近一段時期,魏成輝把精力都放在做慈善上。他總是不斷強調,有些時候是小富在勤、大富在天,而做生意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財富不應炫耀。“當你腰纏萬貫而別人卻吃不飽的時候,麻煩就會隨之而來。”
魏成輝今年已67歲,多年前,他就已經開始培養集團的接班人。除了房地產由自己掌舵,他的兩兒兩女,老大負責集團的物流業務,老三主管生產技術,一個女兒處理市場營銷,另一個則是中學教師。他認為,只要能力相當,由家族打理生意還是不錯的方法。
逆流而行,浴火重生,你所不知道的消防員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