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林,字恒一,號佛子明璧,1917年生于福州,當(dāng)代著名詩人、書法家,被英國劍橋大學(xué)國際傳記中心收入《中國名人錄》,曾主編《百年閩詩》《全閩詩錄》等詩集,對福建詩詞的保存有重要貢獻。
98歲的趙玉林躺在睡椅上,拿著放大鏡,與坐在旁邊的福建文史研究館館員討論著手里的詩稿。也許是因為聽力不太好了,趙玉林說起話來聲音十分洪亮,偶爾讀到稱心的詩句時,還會忍不住來回多讀幾遍。看著眼前這位沉迷于詩詞的百歲老人,聽著他讀詩時的爽朗笑聲,只有小女兒趙國秋的心里清楚,其實趙玉林這天的身體狀況并不好。
趙玉林是個閑不住的老人,他不習(xí)慣放縱自己一直躺著,什么事情都不做。“雖然身體不好,但是能干就干一點,不能干就躺下休息。”只要身體狀況稍有好轉(zhuǎn),他便又起身開始練習(xí)書法,整理以前的詩書創(chuàng)作。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人生就像演戲一樣,演了什么角色就要做什么事,至于結(jié)局如何,就看你忠不忠于這個角色”。
“再給我兩個星期”
2006年9月,趙玉林在福州畫院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詩書作品展,以這種特殊的方式來紀念自己的90歲生日。在這里,沒有鞭炮的喧囂,也沒有酒肉的靡靡之氣,只有匯集了200多幅詩書畫印的文化盛宴。90多年以來,詩人的身份貫穿了趙玉林的一生,他愛詩,對于他來說,詩詞勝于一切。
“民國之前,幾乎每個朝代的詩詞都會整理成集,但自從“五四運動”以后,隨著新詩詞的推廣,古典詩詞漸受冷落,甚至一度受到嚴重壓制。”趙玉林嘆了口氣說,“我們福建詩詞在整個20世紀一直散落在外,沒有人把它們整理成集。如果再不趕快把這些詩詞收集起來,以后很可能會散失,到時候可就找不到了。”
文化的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旦中途遺失,將成為后人永遠的遺憾。2001年10月,趙玉林向福建文史研究館提議,希望能將1901年至2000年這百年來的閩人詩作收集起來,編纂成《百年閩詩》。文史館接受了趙玉林的建議,并任命他為《百年閩詩》的執(zhí)行主編。
此時,趙玉林已經(jīng)85歲。編纂《百年閩詩》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工作,100年間,很多詩人早已不在人世,后代也遍布海內(nèi)外,作品散佚八方。拖著年邁的身體,趙玉林開始多方聯(lián)系,搜沉輯佚,追亡補缺。
2003年7月,就在《百年閩詩》即將完稿的前兩個星期,87歲的趙玉林病倒了。到醫(yī)院檢查之后,醫(yī)生說是胃癌,建議他馬上住院動手術(shù)。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對危急的病情,趙玉林堅決不肯手術(shù)。
“我編了兩三年的《百年閩詩》,辛辛苦苦,只差一點‘尾巴’就能結(jié)束。我只要再活兩個星期就可以,到時候哪怕死了我也放心了。”趙玉林用幾乎懇求的口吻向家人解釋,“這本書離不開我,我是執(zhí)行主編,內(nèi)容該怎么編、怎么組織,都是要靠我來主持的。萬一我在手術(shù)臺上下不來了,這本書可就完了。”
為了讓趙玉林接受手術(shù),很多人來找他,耐心地勸說:“編書的事可以暫時先放一放,如果病情一直拖著,身體會垮的,但是開完刀就還可以多活幾年呢。”可怎樣的勸解都沒法動搖趙玉林的決心:“一個人活的時間長短無所謂,活得再久,一點事情都沒干,又有什么意思?”就這樣,趙玉林繼續(xù)按照原計劃,進行《百年閩詩》的收尾工作。也許是趙玉林的真誠感動了上天,在沒有做手術(shù)的情況下,他竟然捱過了這場大病。
2004年4月,《百年閩詩》出版面世,全書收錄了20世紀百年中700余位閩籍詩人的3000多首詩作,本著“詩以存史、詩以存人”宗旨,凸顯了閩詩發(fā)展的源流脈絡(luò),得到福建文史研究專家們很高的評價。
時隔10年,提起這部備受好評的《百年閩詩》,趙玉林卻并不十分滿意。“這部書雖然大體涵蓋了20世紀的福建詩詞,但卻并不齊全。”他遺憾地說,“因為《百年閩詩》是按照過去的編書原則(生不立傳)編纂的,所以當(dāng)時健在的閩詩人之作一概沒能錄入。如果將來有機會,希望有人能夠彌補這些缺憾。”
要是沒有福建的這些人,后果不堪設(shè)想……
點“閱讀原文”看往期內(nèi)容
閱讀原文閱讀 525 投訴
精選留言
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