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紙大師李堯寶(右)和女兒李珠琴制作花燈。
李堯寶(1892-1983),泉州人。他創造性地采用陰陽兼施的手法,聚閩南眾多民間藝術門類精華于刻紙,為南方剪紙流派的代表性人物。2008年,李堯寶刻紙隨“中國剪紙”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擴展項目名錄,2009年入選世界非遺名錄。
2009年,當人們都在慶祝泉州南音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并沒有多少人知道,泉州還有一項古老的民間手藝也被同批列為世界非遺,那就是李堯寶刻紙。
作為“中國剪紙”的一個子項,它是與我國其他13個省、區、市的剪紙“捆綁”進行聯合申報的,因此聲名不顯。但李堯寶刀尖下的那個“花花世界”,在近百年的傳承中,始終散發出閩南藝術獨有的光彩。
技高一籌,玩轉“新花樣”
泉州刻紙藝術歷史悠久,始于唐代,盛于宋元。在民間,每逢春節、元宵和婚嫁喜慶時,家家戶戶都會剪紅刻翠,在自己家中貼上喜慶的桃符,掛上精致的花燈,連窗戶門楣都要貼團花、粘紅箋,紅紅火火一派熱鬧。長此以往,便逐漸成了習俗,延續到今天。
而在泉州刻紙中,最有特色的莫過于李堯寶刻紙了。
善刻紙者不善畫,善畫者不善刻模板,善刻模板者不善刻紙,這是泉州刻紙長期面臨的尷尬。李堯寶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僵局。他非但能刻、善畫,還一掃以往泉州刻紙的單調、呆板,在刻紙中不斷加入新鮮的元素。
在繼承傳統刻紙技藝的同時,他借鑒剪紙、堆塑、貼瓷、木刻、雕版、建筑、彩繪等藝術形式,創造性地綜合運用描、剪、刻、剔等手法,刻出來的作品刀法遒勁細膩,線條極富韻律。
上個世紀20年代,手藝人多如牛毛,競爭非常激烈。要想在市場競爭中謀得一席之地,就必須技高一籌。迫于溫飽的壓力,李堯寶不斷摸索改進技藝。
當時工匠在祠堂作檐上漆畫的時候,得一直保持著累人的姿勢,實在夠嗆。李堯寶便將所要繪制的漆畫,先畫在牛皮紙上,再以刻畫的手法鏤空。這種工具圖案制作出來后,試用效果非常好,大大提高了效率,這就是后來被廣泛應用的陰刻圖案。
一天,李堯寶又突發奇想:“把這種工具圖案運用到建筑物或家具上如何?”念頭一起,他立馬將做好的工具圖案按在家具上,再用金粉和顏料一刷,清晰明艷的花樣就出現了。
按照這種工藝制作出來的工具圖案,效果勻稱美觀,制作又方便,真是實用與藝術并存。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好多匠人都上門向李堯寶討圖,李堯寶也都大方贈送。只是隨著討圖的人越來越多,這些工具圖案供不應求,李堯寶便只賣不送了。
刻紙工具:刻刀、蠟盤、磨刀石、修刀的削刀。
1954年春節,為了參加由晉江地區與泉州市聯合舉辦的首屆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李堯寶有意推陳出新,想在陰刻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工具圖案來。多次嘗試后,他吸收國畫白描的手法,創造出了廣受好評的陽刻圖案。
比起陰刻圖案,陽刻圖案更具有觀賞性。郭沫若見了之后,都賦詩稱贊:“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得未有。”
同時,李堯寶刻紙的圖案選材范圍很廣,飛禽走獸、花卉人物、瓜果魚蟲無所不包。他所創造的這種全新的刻紙藝術,使泉州刻紙不再停留在“紅箋”“福符”的淺俗階段,轉而上升到了更高雅的層次,而他自己,也實現了從“匠”到“大師”的嬗變。
195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堯寶刻紙集》,面向海內外發行。李堯寶的作品借此走出了國門,足跡遠至意大利、捷克、匈牙利、日本、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從家傳到人人都可以學
李堯寶刻紙技藝,近百年來一直是以家傳的形式傳承。現在,這門絕活終于不再關起門來秘而不宣,而是人人都可以學了--但這也是不得已的事。
在上個世紀,由于受到“文革”的沖擊,刻紙藝術被迫退出市場,一度銷聲匿跡。李堯寶的20多位徒弟也相繼轉行,另謀出路。目前,唯有他的女兒和外孫女還在堅持。
再加上如今人們追求西式的建筑和裝飾手段,這令傳統刻紙藝術的生存處境更為尷尬。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對李堯寶這個名字都極為陌生,甚至不知道泉州也有刻紙,這些都使得李堯寶刻紙藝術的發展舉步維艱。
李堯寶作品《仙女》。
李堯寶刻紙的代表性傳承人,也就是李堯寶的外孫女黃麗鳳表示:“李堯寶刻紙缺少有力度的宣傳。相比較泉州的南音、木偶,泉州的刻紙知名度太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泉州還有刻紙這個世界級的非遺保護。由于知名度不高,這又造成很多人不了解這個行業,以為只有北方、外地才有剪紙刻紙,這對泉州刻紙傳承保護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慶幸的是,泉州的一些學校已經開設了傳習班,人人都可以到這里來學習刻紙。黃麗鳳會定期到這些傳習班中,手把手地指導學員,盡可能讓他們習得正宗的刻紙手藝。
不僅如此,泉州還成立了剪紙協會,黃麗鳳也在市區開設了刻紙工作坊,讓李堯寶刻紙為大家所知所關注。
日新月異,時代一直在前進。古老的傳統技藝除了傳承,也需要突破和創新。如果圖案完全依托于古建筑,這樣的刻紙是沒有生命力的。李堯寶刻紙的傳承人深知這個道理,因此多年來不忘刷新創作思路,不斷創作出更具活力的作品。
黃麗鳳在創作過程中,不僅把惠安女、拍胸舞等具有濃濃閩南風情的元素加入刻紙中,使不同的閩南文化融合在一起,還將現代元素融入刻紙中,如北京奧運會的福娃和鳥巢、上海世博會的海寶等等。這不僅大大豐富了刻紙的內容,也提高了刻紙趣味。人們感興趣了,傳承的隊伍自然也隨之壯大。(本刊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