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德,70后,泉州泉港沙格人,中日農產品貿易的標桿人物,1996年赴日,2004年創立源清田商事株式會社,如今其生姜、大蒜等核心業務已躋身日本同行業前三,其中剝皮蒜的市場份額為日本第一,特色產品“有機天津甘栗”蟬聯2014、2015兩年“世界品質評鑒大會”食品類金獎。
2015年“9·3”大閱兵,在天安門固定觀禮臺7號臺第7排的嘉賓中,有一張興奮的咱厝人面孔,他就是泉港旅日青年創業家、源清田商事株式會社社長王秀德。
“這是我一生當中至高無上的榮耀!”能受邀出席這場國家盛事,王秀德十分激動。其實,他是一名“閱兵達人”——每一天他都在“閱兵”,不過閱的都是大蒜、生姜、蘿卜。
這個老板不高冷
在日本關東平原東南部千葉縣的一片農田里,幾位農民操作著收獲機收取胡蘿卜。王秀德也在其中。
當然,他不是農民,而是親自出馬,前來收購胡蘿卜的大企業老板。
身穿樸素的深藍色棉衣,頭戴同色鴨舌帽,手上一雙白手套,高顴骨、瘦身板的他混跡忙碌的農民中,毫不打眼。
在央視記者的鏡頭前,他隨手拿起一根胡蘿卜,洗掉表面的泥,就“咔嚓”啃了起來。“跟水果一模一樣,很甜!”他憨憨笑了起來,“就是水果,水果胡蘿卜。”
王秀德隨手拿起一根胡蘿卜,洗掉表面的泥,就“咔嚓”啃了起來。
跟我們印象中的大老板不同,王秀德是個享不了“閑福”的人。你看不到他蹺著二郎腿悠哉地坐在辦公室里泡茶上網,大多數時候,他都在田里、車間、倉庫忙活。
“在日本干農活,實際上很舒服。我在辦公室待不住,但是每天一到地里面,就非常開心了。”下地對王秀德來說并不是什么苦差事,相反的,他從來都樂在其中。
“這周邊都是高爾夫球場,很多東京人周末都要跑到這邊來打高爾夫。他們目的是什么,接近大自然嘛。”說到這,他忍不住又笑了起來,一臉得意,“我天天都在接近大自然啊!”
至此,誰還能說他不懂享受?
因為身體力行,終日奮戰在生產的前線,王秀德對他家產品的生活習性、生產流程等都了然于胸。這不,他又親自下田給大蒜“清理門戶”了。
“這大蒜周邊有(草),如果不拔的話,到時候蒜就會被它包起來了。”接受央視記者采訪的過程中,他手上一直沒閑著。
賣菜哥也有春天
早年,王秀德妻子的一個朋友問她:“你老公是做什么的?”妻子回答:“是賣菜的。”朋友很疑惑:“你條件這么好,嫁給誰不行,怎么就嫁給賣菜的?”
這段對話后來被王秀德當做笑話,茶余飯后經常講給賓朋聽。
被妻子的朋友看不起,不說別的,面子上總有些過不去。然而王秀德并沒有因此妄自菲薄,更沒有沖動地為自己辯解什么,只是默默地在農產品貿易這塊當時還很貧瘠而且屢遭風霜的領域耕耘。
王秀德混跡忙碌的農民中,毫不打眼。
“這個時代有些浮躁了。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都想去賺快錢、一夜暴富,不愿付出踏踏實實的努力。”而腳踩著大地,王秀德的心里格外踏實,他傾盡全力去做農業,堅信一個最樸素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10年多年下來,這個“賣菜哥”果然干出了一番足以跌破妻子朋友眼鏡的大業績。
現在在日本,北到北海道,南至沖繩,300多家連鎖超市的貨架上,你都可以看到王秀德公司的“源清田”商標。其業務覆蓋了進口生鮮、有機食品、水煮等多個系列,其中,生姜、大蒜等主打產品,銷售業績最為突出,已經占據了日本市場20%的份額,躋身同行業前三。同時他還是日本最大的剝皮蒜供應商。
一位華人,能在日本取得如此驕人的業績,光靠埋頭苦干可做不到。為了提高產品銷量,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王秀德也在包裝上花了不少心思。
他賣的剝皮蒜,可以省下廚師不少工夫,而味道與普通大蒜無異,最重要的是進行了大小包裝的區分。大袋包裝的備受飯館、餐廳青睞,而小袋包裝的,考慮到一般家庭一次的用量,于是采用兩粒一裝。設想如此周到,當然賣得快了。
此前,王秀德公司的“有機天津甘栗”已經在日本各大連鎖超市走俏。除了原料好、口味佳,惹眼的包裝也是它的一大加分點。
“我們這個包裝,也取得了專利。”對此,王秀德可得意了。據介紹,他們的包裝設計一面世,就被其他商家爭相模仿。
此外,即使是同一款產品,王秀德也會根據季節變化給它們換上不同顏色的外衣。他還在包裝上印了使用該產品可做出的料理圖案,就有不少消費者望圖起意,主動去找這道料理的其他材料,促進了整體銷售,源清田的產品因此很受超市歡迎。
“你以后不要再把我辦到日本來”
“我辭職了。”2004年的一天,王秀德突然的一通跨洋電話把家人嚇了一跳。辭職去創業?這是在開玩笑,還是受了什么刺激?
當時,年屆而立的王秀德在日本某食品貿易會社工作近十年了。經過多年打拼,他已經當上了分社社長,享上千萬日元的年薪,又剛剛娶了情投意合的妻子,可不是“人生大贏家”嗎,還想瞎折騰什么?對他這“不理智”的決定,親友們幾乎都表示不能理解。
其實王秀德自己也有些彷徨。以尚算優渥的生活去賭一個看不到的明天,劃算嗎?
“當你站在這個山頭,覺得另外一座山頭更高更美的時候,你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走下這個山頭。”迷惘輾轉中,美籍華人作家劉墉的這句話推了他一把,使不甘于一直給別人打工的他邁出了走下山頭的第一步。
民以食為天,準備大干一場的王秀德盯上了農產品市場。
2015年5月6日,華僑大學組團出席日本校友會在東京舉行的成立大會,并拜訪王秀德(中)等在日校董校友。
“我在貿易公司做的時候,有機會接觸到一些跟農業有關的工作,這是主要的原因。”王秀德說,“另外一個,我覺得我們每天都要吃,三餐都得吃,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還有一個,當時還是小看了農業,覺得農民都能干的事情,我們去干,肯定會做得非常好。”
初生牛犢不怕虎,王秀德信心滿滿,掏出所有積蓄,加上向親友籌借的錢,一共幾千萬日元,作為創業的第一筆資金,全投入了公司。
但就像他說的,他還是小看了農業。很快,現實便狠狠地抽了他一個大嘴巴。
第一批貨,他從中國進了一整個貨柜的香菇,結果銷路難開,一星期沒過,幾乎全爛掉了。
艱苦奮斗近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王秀德痛苦不堪:“睡不著覺,每天晚上半夜起來,都是流冷汗。”
首戰慘敗,身邊又是一片勸退的聲音。他的父母在得到消息后,特地從泉州趕赴日本,打算勸他放棄創業,“踏踏實實”回公司上班。準備了一肚子的腹稿,然而到了日本,看著兒子滿臉憔悴苦苦支撐局面,心疼兒子的老兩口再也不忍心潑他冷水了。
他們默默挽起袖子,無償給兒子當起了幫工,一干就是半年。
自己都多大的人了,還讓老父母這樣操心勞累,感恩的同時,王秀德心里也很不是滋味。6個月后,父母返鄉之際,不善言辭的王秀德對他們說:“你們這么辛苦來幫忙,以后我要怎么報答你們?”
“你以后不要再把我辦到日本來,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了。”父親的這句話讓王秀德難受極了,但也更加堅定了他要把這個公司辦好的信念。
有了第一次的慘痛教訓,王秀德再不敢盲目投資了。他調整好心情,也調整了戰略。再次籌資后,他沒有著急進貨,而是先購買了一個大型倉庫。
第二批貨,他開始進大蒜等不容易腐壞的農產品。這一次,他的生意總算是上了軌道。
生意剛起步,沒品牌、沒銷路,要把它做起來,靠的是什么?王秀德答:服務!
“就是服務非常好,”王秀德說,“晚上七八點人家打電話過來,我們也可以把貨送到。所以那個時候,就是在這個行業起填空的作用。”
他認為,公司要發展沒有捷徑,踏踏實實為客戶服務才是唯一的路。他也始終這樣做。
幾包水餃引發的“慘案”
2006年,日本開始實施“肯定列表制度”,提高了農產品的檢驗標準,規定農藥殘留不能高于0.01毫克/公斤。一時之間,很多進口食品貿易商都因產品達不到檢驗標準而紛紛歇業。
2008年年底至2009年年初,“毒餃子”事件再一次給了進軍日本市場的中國食品一記重創。當時日本有10人因食用中國河北某食品廠生產的速凍餃子而中毒,雖最終查明是廠家員工蓄意投毒,是“突發性人為事件”,而不是食品本身的農藥殘留問題,但依然對“中國食品”的名聲造成了不良影響。日本人更加抵制“天洋貨”了,整個中國對日食品出口業都深受牽連,大量“中國食品”被日本拒之門外。
迫于壓力,中國商檢局也暫停了辦理所有對日生姜出口通關手續。日本市場供不應求,生姜價格大幅上漲。這可是塊肥肉,不少貿易商于是鋌而走險,先將生姜發往其他國家,偽裝產地后再轉銷日本,倒是鉆了空子。
眼看部分客戶被搶走,員工們紛紛建議王秀德如法炮制。雖然心里也急得很,但王秀德還是拒絕了,他堅持不走“歪門邪道”,只低頭專注于自己產品的品質。
一個月后,中國商檢局重啟對日生姜通關手續,首批獲批的企業僅有三家,源清田便是其中之一。
據了解,在“毒餃子”事件前,有100多家公司采購山東生姜銷往日本,而風波過去后,日本市場重新洗牌,堅持下來的就只剩包括源清田在內的11家而已。
不“裝蒜”的“傻子”
“看到形勢不利就撤,不是做事業。”王秀德沒有知難而退,但需求量的大幅減少,市場的急劇縮水,令他不得不思考下一步該如何走。
“既然中國產他不買,那么他要買什么?就要買他本國產的。”于是王秀德從日本的高知、千葉、熊本等地,進了大量生姜來賣。另一方面,他還決定擴大投資,建立世界級的標準化工廠。
有一次,一批日本客戶到王秀德設在山東的現代化工廠實地考察,看過之后都驚呆了:“中國居然有這么好的工廠!”源清田的口碑,就這樣在日本逐步樹立起來。
2010年,王秀德再次逆風而行。
這是“蒜你狠”的一年,從2009年底開始,受甲流疫情等影響,中國大蒜的價格連連飆升,居高不下,不過半年竟漲了40多倍。一時間,王秀德的很多同行都停止對日本發貨,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
當時,王秀德在山東庫存有大批量的大蒜,這批貨如果直接就按照行情在中國賣掉,那么他可以獲得的利潤,將是公司大蒜業務利潤的數年所得。不少人勸他就地脫手:“有這么多錢賺,不賣的是傻子!”
別說,他還真就做了“傻子”。
“我們做的是產業,不是一錘子買賣的投機商!”他的自我定位非常明確。企業無信不立。既然已經簽訂了合同,那就必須嚴格按照之前談好的來辦,見風使舵的投機是萬萬不行的。
那一年,王秀德基本沒賺什么錢,但他卻因此迅速“漲粉”,所獲的長遠利益更是不可估量。價格漲到頭之后便是暴跌。而這時,日本客戶投桃報李,還是以原來的價格向王秀德收購大蒜。源清田的品牌至此算是徹底打響了。
“師夷長技以制夷”
食品的衛生與安全在日本向來被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從“毒餃子”事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日本國民食品安全意識極高,稍有點風吹草動,往往就會引起軒然大波。
作為一名旅日實業家,在這樣一種氛圍中浸淫多年,王秀德自有一套經營之道。
“我不可能改變中國農業,但我能改變中國農業的一小部分,起碼在源清田的農田里我說了算。”王秀德信心十足地說。
食品生產無小事,“干凈”永遠是底線,這條底線一直被王秀德擱在首要位置。而且不僅食品本身要干凈,生產、加工食品的環境也必須干凈。
從種植到銷售,源清田實現了“一條龍”服務與監控。每一個環節,王秀德都嚴格把關。他通過手中的移動設備,對各個生產車間的生產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并且會將這些監控畫面拿給客戶看,以展示自己產品的生產安全。
王秀德的公司和廠里沒有保潔人員。源清田的所有員工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便是跟著老板一起搞衛生。你執笤帚我拿抹布,每天10分鐘左右,大家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保持環境整潔習慣。
“工廠的整潔程度一定要超出客戶的想象,才算合格。”王秀德一直這樣要求自己。
他也確實做到了。
“沒想到在中國的工廠里,會有這么干凈的洗手間。”有一回王秀德帶日本客戶到中國參觀,之前這位客戶還在車上抱怨中國的洗手間很臟,到了王秀德的廠里后立即大為驚嘆。除了“干凈”,王秀德還從日本人身上學到了“高效”。
有一個政府參觀團得知王秀德山東工廠的財務是一周結算一次,撫手稱贊:“你們的財務體系太強大了。”
沒想到,工廠經理答道:“我們在日本的工廠是一天一結算。”
風水輪流轉。十年前王秀德還在兢兢業業地給日本人打工,十年后就成了日本人兢兢業業地給他打工了。王秀德在日本雇傭的幾乎都是日本人,而他以身作則、平等對待員工的態度,讓他們發自內心地尊敬這位中國老板。
要讓工人高雅地工作--這是王秀德一直以來所堅持的。他給予員工充分的自由,從不刁難員工。他還將“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所創的阿米巴經營模式運用到了員工管理上,將公司銷售部門分成多個團隊,通過與市場直接聯系的獨立核算制進行運營,培養具有管理意識的員工,從而實現“人人參與”的經營方式。
這可不是現代版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