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更懂福建
13歲披掛上陣,21歲子承父業
在漳州云霄縣將軍山上,立著一塊御碑,碑上刻著一封唐高宗李治的詔書。這封詔書正是《唐書》中著名的《詔陳政鎮故綏安縣地》。
綏安縣,位于今福建與廣東交接一帶。“當時閩南地區,還處于蠻荒狀態,居住著被稱為‘蠻獠’的原住民。”云霄縣開漳歷史博物館館長湯毓賢介紹說,北方戰亂迫使南遷漢人進入“蠻獠”領地,雙方為爭奪生存資源時有矛盾,在唐高宗年間,爆發了震驚朝野的“蠻獠嘯亂”。
“民苦‘蠻獠之亂’,僉乞鎮帥以靖邊方。”唐總章二年(669年),歸德將軍陳政臨危受命,以嶺南行軍總管的身份,率領87姓共3600名府兵、123員戰將,從河南固始縣出發,南下入閩平亂。其子陳元光時年13歲,也在南下的唐軍之中。
陳政率領唐軍順著淮河進入大運河,沿運河南下進入浙江,再由仙霞嶺入閩,連克數座“蠻獠”盤踞的峒寨后,直抵位于今華安縣的九龍山地界。
陳元光(657—711),1300多年前入閩平定“蠻獠嘯亂”,創建漳州府,成為漳州首任刺史,人稱“開漳圣王”“威惠圣王”。
在此地,由于眾寡懸殊,唐軍一時無法突圍,加上來自中原的府兵水土不服,難以忍受“蠻獠之區,瘴癘之地”的溫濕氣候,許多將士染病不起。陷入困境的唐軍無奈退守九龍山,上奏朝廷請求增派援兵。
次年,陳政的兩位胞兄率領府兵及軍眷5000多人“盡室南來”,其中就有他們75歲高齡的母親魏敬魏太夫人。行軍途中,陳政兩位兄長相繼病逝,魏太夫人毅然代替兒子,將援兵帶到九龍山,與陳政會合。有學者認為,楊家將故事中的佘太君,就是以魏敬為原型的。
援兵一到,唐軍聲威大振,經休整后,即循九龍山古道向南推進。一路上,陳政父子鎮撫兼施,終于次年率軍突破蒲葵關,越過了盤陀嶺。
很快,他們便進駐綏安故縣云霄營地。為撫慰南下將士懷鄉之情,陳政指著營前大江,對將士們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于是,原綏安溪被改名為了漳江。
九龍山大捷后,唐軍一路征戰,連克36個“蠻獠”山寨。今天的漳浦縣盤陀鎮,還留存有一座娘仔廟。廟中供奉的娘慧仙,是曾與一眾山寇嘯聚山林的娘子寨寨主。陳政父子派部下李伯瑤潛入寨中,智取娘慧仙,將其招安。拔除最后一座山寨后,唐軍落腳于云霄縣火田鎮火田村,在此安營扎寨,取得平亂的決定性勝利。
唐儀鳳二年(677年),陳政積勞成疾,卒于云霄,埋骨將軍山。21歲的陳元光子承父業,執掌帥印,繼續帶領陳家軍開發“南蠻之地”。
“陳元光認為,生產落后、民性兇悍、缺乏管理、失之教育,是這一帶經常發生暴亂的根源。”長期從事開漳圣王文化研究的民俗專家方群達說。
為保此地長治久安,陳元光在入閩的第14年,上書朝廷,奏請設置州郡。兩年后,武則天批準在泉州、潮州之間設置漳州,最早的郡治就位于云霄。同時,陳元光被任命為漳州歷史上的首位刺史。
開疆辟土,一個全新的漳州
在火田村火田溪中游,至今殘存著一段長約30米的古水壩。它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當地百姓稱其為“軍坡”。
“這是陳將軍率開漳將士屯墾時興建的水利工程,壩長120米,引水渠全長4000米。”云霄縣博物館館長湯毓賢說,“軍坡”的灌溉面積達千畝以上,是福建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歷經滄海桑田,至今仍惠澤一方。
“軍坡”是陳元光重視生產的歷史見證。那時的漳州,生產落后,野獸出沒,尚未開化,歷多年戰亂后更是百業凋零,民不聊生。閩南戰事方息,他心心念念的便是如何建設新漳州。
豫劇《開漳圣王陳元光》劇照
建立一個新州郡不易,建設一個新州郡更難。陳元光治漳的第一步是發展生產。火田村是陳元光在漳州建立的第一個村落,村名歷經千年,未曾更改。當年,陳元光帶領將士,與流民一起在這里開墾土地,依戶分田,種植莊稼。士兵們“平居則狩獵,有役則戰守”。寓兵于農的政策,大大推動了這塊“處女地”的開發。陳元光還將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閩南,讓當地百姓掌握了鐵器牛耕,告別了刀耕火種的落后狀態。
開漳將士中多能工巧匠,善紡織、燒陶、冶鐵,填補了閩地手工業的空白。陳元光實行“通商惠農”政策,使漳州迅速成為南方商業重鎮。同時,當地的交通事業也逐漸發展起來,九龍江、漳江等成為重要航道。當地漁業也因此興盛,鯊魚皮是當時漳州的主要貢品。
經濟發展,解決了生存問題。但儒將陳元光深知,要想真正擺脫落后,應以教化治民。在漳州市薌城區,一座盛唐遺跡記錄著漳州教育的發端,它就是松洲書院。
“松洲書院是中國最早以書院命名的一所學校,也是福建省最早的書院之一,由陳元光之子創建。”湯毓賢說,陳元光堅持“其本在創州縣,其要則在閃庠序”。為此,他首開先河,在漳州創辦鄉校,推行科舉制度。漳州從此重學風氣盛行,開啟了文風鼎盛的時代。
改善南下漢人與“蠻獠”的關系,是陳元光主政漳州的又一功績。面對“蠻獠”的反抗,陳元光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對于愿意歸順的“蠻族”,進行安撫,編入戶籍,實行區劃自治,保其生活安定。他還鼓勵部下與“蠻獠”通婚,以促進民族融合。為此,他身體力行,迎娶了當地種氏為妻,打破了過去“蠻獠”不與外人通婚的傳統。
松洲書院是中國最早以書院命名的一所學校,也是福建省最早的書院之一,由陳元光之子創建
經過近40年的開發建設,漳州從不毛之地,變身為民風淳厚、百業興旺的樂土,“方數千里,無桴鼓之聲”,軍民和諧共處,少有戰事;“花卉三冬綠,嘉禾二度新”,一派繁榮景象。
唐景云二年(711年),潮州一帶殘寇復起,陳元光率輕騎御敵,途中陷入包圍,因寡不敵眾,最后身負重傷,戰死沙場。噩耗傳開,漳州全州百姓無不悲痛舉哀。
薪火相傳,同根同源祭圣王
陳元光為國捐軀后,遺體被就地葬于綏安縣(今漳浦)大峙原。唐貞元二年(786年),陳元光的曾孫陳漢任漳州刺史,將州治遷至龍溪縣桂林村(今薌城區),并奉詔將陳元光遷葬于城北石鼓山上(今屬浦南鎮)。
關于這個墓地,當地還有個有趣的傳說。
古時,陳元光墓前有翁仲兩尊、石獅兩只、石馬兩匹、石羊兩只、石燭一對,墓后是茂密的竹林,陵園前面還有一片莊稼。每當稻麥成熟時尚未收割,就被野獸吃去不少,蔬菜也被吃去了許多。
是什么野獸如此糟蹋莊稼?為解開這一謎團,村里幾個年輕人便到陵園周圍守望觀察。午夜時,他們竟發現陵園里石燭發亮,兩只羊從陵園里出來吃莊稼。他們把所見情形告訴村里的人,但許多人都不相信。
第二天晚上,又有人去觀察,果真如此。村民議論紛紛,有人說要去砍斷石羊角,村里長輩說:“石羊是神羊,千萬不要傷害它。”他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石燭,如果石燭不發光,神羊就不會出來吃莊稼。
于是,村民搬來了長梯倚在石燭上,用鋼鑿將石燭尾端鑿壞。從此,石燭不再發光,神羊也不再出來吃農作物,農業生產年年豐收。一千多年過去了,陳元光陵園中的石羊、石燭仍在,人們瞻仰陵園時依然可以見到。
陳元光死后,歷朝歷代感念其開漳之功,相繼對其進行褒封。自唐以來,歷代朝廷對陳元光的追封達22次,僅兩宋就有15次之多。清乾隆年間,陳元光被追封為“開漳圣王”。至此,一代功臣,登上了神壇,受后人朝拜。
陳元光為國捐軀后,遺體被就地葬于綏安縣(今漳浦)大峙原,后遷葬于城北石鼓山上(今屬浦南鎮)
陳元光及87姓府兵的后裔在閩南一帶落地生根,成為日后漳州、泉州、潮汕地區的主要人口成分。唐以后,開漳后裔不斷向臺灣、香港及東南亞地區遷徙,落籍當地的同時,也帶去了開漳圣王信仰文化。從此,開漳圣王成為兩岸共同信奉的神祇。
陳元光的事跡,未見于新舊《唐書》。“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千百年來,兩岸百姓用自己的方式紀念著這位創業先人,為他而建的威惠廟香火長盛不衰。
陳元光墓前石羊
目前,漳州地區已登記在冊的開漳圣王宮廟有251座,臺灣地區則達380余座。每年農歷十一月初五,來自海內外的陳氏后裔、漳籍同胞咸集于薌城區浦南鎮石鼓山陳元光陵園,祭拜這位先祖。
近年來,開漳圣王文化的紐帶作用日益凸顯。每年,大量臺胞赴漳尋根謁祖,感受祖地文化,投資家鄉各項事業、報效桑梓。如今,開漳圣王信仰文化交流已輻射整個漳州,云霄、薌城、平和、詔安等地,都不斷有臺胞前來交流參訪。
陳姓成為臺灣的第一大姓
在漳州市詔安縣,有一個約6000多人的村莊,名為白葉村。該村村民都姓陳。
相傳,明朝末年,陳元光第22代孫陳元隆在詔安縣隱居。他的幾個兒子分散居住在附近幾個村落里,其中一個兒子成為白葉村的開基始祖。
據該村陳姓族長陳水滾介紹,200多年前,白葉村陳氏家族有個叫陳烏的人去了臺灣。資料顯示,陳水扁是陳烏的第9代孫,按照白葉陳氏輩分的排序,陳水扁就是第20代。
之前也有專家考證,陳水扁確是陳烏后代,算下來也是固始陳姓人后裔。其遷徙路徑是由固始遷往漳州,之后到了臺灣。這也是臺灣大多數陳姓人的遷徙路線。
如今,陳姓已成為臺灣第一大姓。他們在臺灣也同樣供奉著先祖陳元光。據到過臺灣的陳氏宗親介紹,臺北市的“德星堂”,是全臺灣陳氏宗祠,大殿內有一副對聯:“箕裘全子,袍笏文孫,潁川郡鳳毛世胄;南國旌旄,東宮衣缽,李唐時虎拜龍庭。”說明了臺灣陳氏與大陸陳氏一脈相承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