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更懂福建
林慈飛,1958年出生于福州,旅居美國20多年,美國福建商會創(chuàng)會會長。
用生命博金
林慈飛有些驚惶,他不知所措地站在收銀臺旁。眼前,兩名持槍闖入中餐館的劫匪正朝著用餐的客人鳴槍示威,所有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槍聲嚇得說不出話來。
“都給我抱頭蹲下!把收銀臺里的錢全部拿出來!”一名劫匪用英語大聲喊道。人群中,只有稀稀朗朗的幾個人慢慢地從座位上挪出,雙手抱頭蹲在地上,其他人都如木魚般地一動不動。“所有人都抱頭蹲下!全部蹲下!”看到很多人沒有做出配合,兩名劫匪慌忙用槍指向四周,不耐煩地重復著。
“那天,在我店里吃飯的客人大部分是長期生活在紐約華人區(qū)的華人,我們這些人都不太懂英文,只會一些基本的日常用語,所以并不能完全聽懂劫匪的意思。”林慈飛回憶說。靠近餐館前排的一位客人看到劫匪神色慌張,擔心他們再次開槍,急忙翻譯道:“趕緊蹲下來,雙手放在頭上!”發(fā)現劫匪稍有些平靜之后,林慈飛匆忙將收銀臺里的錢全部交給劫匪。所幸,劫匪拿到錢后迅速離開,現場并沒有人員傷亡。
在林慈飛的記憶中,在紐約遭遇搶劫并不止這一次經歷。有一次,林慈飛與四五個朋友送外賣時遇到團伙搶劫,被十幾個劫匪按在地上暴打,幸好被當地居民發(fā)現后報警才得以獲救。最嚴重的一次是被沖進餐館里的劫匪開槍打成重傷,住進了醫(yī)院。
林慈飛說,在唐人街中餐館一帶區(qū)域,由于語言障礙和部分當地人的種族歧視,那里常常發(fā)生搶劫事件。“當時華人在海外影響力極小,幾乎沒有任何地位可言,和現在的情況相差太多,我們遇到搶劫就只能拼命逃跑。”有時候,林慈飛甚至一整天都待在店里不敢外出,夜里經營結束后,只能在地庫里將就著睡一覺。
其實,早在去美國之前,林慈飛已經在福州開了3家五金店,稱得上是一位小老板。當時,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將來要在大洋彼岸做出一番成就。“我本以為去了美國就會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是到了天堂。后來才發(fā)現,美國并沒有我想象的那么美好,那種失落感就像是從天堂掉到了地獄。”
來到美國的第三天,在父親的幫助下,林慈飛進入一家中餐館打工,工作內容是打雜兼送外賣。身份從國內小老板下跌到美國打雜工,這種巨大的變化讓林慈飛的心里非常不平衡,但他也只能咬著牙堅持留下。
在一個陌生的國度,語言障礙是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問題,也因為語言不通,林慈飛曾經鬧出了不少笑話。剛到餐館里打工時,林慈飛幾乎什么都不懂,沒辦法和老外溝通。“送外賣時不知道地址,店里的伙計就跟我說:‘你從這邊走過去,那邊拐彎,有門牌號。你把東西給他,他就把錢拿給你了。如果他們和你說話,你只要說OK、Yes或者Thank you就行了。”
按照伙計的指示,林慈飛順利地將訂餐送到顧客手里。當顧客和他說話時,林慈飛表現得十分老到,一邊點頭一邊說OK、Yes。“其實,那個客人是說我漏拿了一瓶汽水,讓我再回去拿瓶汽水過來。”林慈飛笑著說,“我當時根本聽不懂他在說什么,回去后自然也就沒把那瓶汽水送回去。”
更令林慈飛哭笑不得的是,有一次送餐,這3句“萬事通”竟然給自己招來了顧客的投訴。“因為那天生意太好,我送外賣送得有些晚,耽誤了顧客上班的時間,所以有個女的一直很生氣地在一旁罵我。”當然,林慈飛不明白對方的意思,只覺得她表情有些不對,所以只好一個勁地陪著笑臉回答OK、Yes、Thank you。這樣一來,對方越罵越覺得火大,后來只好打電話到餐館投訴。回到餐館,有人問林慈飛:“別人罵你,為什么你要說OK、Yes還跟人家Thankyou?”林慈飛無辜地說:“我也不知道她說什么,你們不是只教了我這3句話嗎,我就全部都用上了。”
在中餐館打工的日子里,林慈飛每天起早貪黑地干活、打雜工,風雨無阻地送外賣,9個多月以后,他用自己的積蓄買下了一家餐館。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再加上事先沒有做好詳細調查,林慈飛輕信了賣家,以高出市價一倍的價格買下了餐館。更令他沒想到的是,餐館開業(yè)后每個月都在虧本,經營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竟然連租房的錢都沒有了,只好和餐館的伙計們一起住在環(huán)境惡劣的地下室。
無奈之下,林慈飛決定破釜沉舟,將店面重新裝修,從每個小細節(jié)入手,全面改善餐館服務質量。果然,餐館逐漸起死回生,生意越來越好。就這樣,林慈飛的中餐館在安全問題和經營壓力下堅持了3年多,為他積累了在美國的第一筆財富。
用林慈飛的話來說,“在那邊,我們是用生命博得第一桶金”。
“一個”閩籍華人
就整個家族而言,林慈飛的身份有些特殊:爺爺和爸爸是華僑、兒女也是華僑,唯獨只有林慈飛一個是旅美華人。換句話說,林慈飛依然保留著中國國籍。對林慈飛個人而言,盡管在海外生活了20多年,但他似乎并沒有受到太多西方文化的影響,骨子里仍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
在林家,你可以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晚輩們這一刻聚在沙發(fā)上用英文聊得不亦樂乎,但下一刻坐在餐桌旁必定是用福州話交流。這是因為林家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只要有長輩在的場合,一律要說福州話。“我們全家族的人沒有一個不會說福州話,尤其是在吃飯的時候,不說福州話就不能離開餐桌。”林慈飛自豪地說,福州話已經成了林家必不可少的傳家之寶,“對于自己的孩子,從小我就教育他們一定不能忘祖,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福州人。”
提起福州話,林慈飛有些惋惜地說:“現在很多福州本地的孩子都不會說福州話了,這樣一來,時間久了福州話不就沒了?”林慈飛頓了頓繼續(xù)說道:“像我們這樣的家庭,雖然福州話說得不是非常地道,沒有老一輩人說得那么好,但是總會有些福州的味道。”
能留給孩子的最大財富是什么?“在我的意識里,留給孩子的財富不應該是金錢,而是知識。”林慈飛說,“要真正培養(yǎng)好下一代,必須要讓他們了解什么是誠信和道德,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質。一個人只有先學會做人,才能做好事情。”
“很多東西都要在孩子小的時候開始教育。”林慈飛又一次強調對子女的教育。如今,林慈飛的長子正在攻讀醫(yī)學碩士,次子是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連長,小女兒也上了大學。盡管孩子們一直生活在美國,但林慈飛經常會利用假期時間帶著他們回國探親,希望兒女們多多了解祖國的文化。讓人想不到的是,林慈飛的大兒子在學校宿舍中還掛了一面五星紅旗,這令很多聽說此事的人驚訝不已。
關于下一代華人子女的民族認同感問題,林慈飛并不僅限于對自己兒女的關注。為了增強美國華人子女對漢語的學習激情,真實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2011年5月,林慈飛作為美國福建商會會長,促成了美國福建商會與福建師范大學的合作,舉辦了首屆“美國華人子弟漢語夏令營”。
林慈飛說,讓美國華人子弟置身在漢語環(huán)境中,可以強化他們對漢語的應用能力,增加學習漢語的親切感,同時還可以熟悉中國人的思維交流方式,從而加深孩子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2011年2月與2012年1月,美國福建商會與美國領養(yǎng)華童大紐約區(qū)協會聯合在春節(jié)前夕舉辦活動,以加深華童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牢記。“希望看到來自中國的孩子們在美國茁壯成長,同時加強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另一份“野心”
在美國打拼多年,林慈飛的事業(yè)蒸蒸日上,然而他的“野心”似乎并不僅限于當前的生意。在事業(yè)逐漸做大的同時,林慈飛開始把自己的眼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幫助旅美的鄉(xiāng)親們共同做好事業(yè)。
2008年金融海嘯席卷全球,給美國的眾多福建商人造成了嚴重的打擊。“當時我就在想,我們福建商人在美國應該有一個可以凝聚起來的組織。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斷,一把筷子就沒那么容易受傷。所以,我希望福建的商人團結起來,大家捆綁在一起共渡難關。”2009年,林慈飛團結在美國的眾多福建企業(yè),創(chuàng)辦了美國福建商會,并當選為首任會長,美國前總統布什發(fā)來賀電。
“我發(fā)起成立商會的另一個目的是想為祖國做點事情。當然,我不是偉人,也不可能有你們想象的那么偉大,畢竟我也是想讓自己和商會的老鄉(xiāng)們多一些賺錢的機會。”林慈飛絲毫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
在美國,餐飲是福建籍華人華僑主要從事、經營的行業(yè),紐約衛(wèi)生局針對中餐館制定了嚴格的衛(wèi)生分級制度,對閩籍華人華僑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美國餐飲業(yè)的衛(wèi)生狀況抓得很緊,而每年的衛(wèi)生評比對于中餐館的生存尤為重要。”林慈飛說,“有時候,當地人會對餐館的衛(wèi)生狀況進行惡意舉報,給餐館造成很大打擊。比如發(fā)生在2007年的‘芥藍鼠’事件,遇到這種情況,就更需要我們團結起來進行自我保護。”
2007年1月末,紐約一顧客從“新福建”餐館購買芥藍雞肉,見所買的雞肉形似老鼠,便打電話到當地CW11電視臺投訴。該電視臺的一位記者未對事實進行調查,便進行了大肆渲染報道,對當事的“新福建”餐館以及眾多中餐館都造成嚴重的“抹黑”效應,引起了華人和華人社團的強烈抗議。
“當時,我們多次到電視臺門口游行,要求CW11電視臺向‘新福建’餐館及華人餐飲業(yè)道歉。整個抗議活動持續(xù)了很久,直到事件得到解決為止。”林慈飛回憶道。
2009年,美國福建商會成立后,為了讓從事餐飲業(yè)的閩籍商戶做好食品衛(wèi)生和飲食安全工作,林慈飛出資印制了2000多冊有關美國餐飲業(yè)法律法規(guī)的衛(wèi)生手冊,并免費派送到各商家。不僅如此,他還邀請有關專家,免費開展衛(wèi)生講座、免費舉辦政府小商業(yè)貸款講座,為閩商提供了很多幫助。有僑胞稱贊說:“林會長是美國閩商的主心骨和貼心人,遇到困難向他求助,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一葉一世,一世隨安——茶界泰斗張?zhí)旄5母=ú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