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過人頭的子用蓮叢中、漫過膝蓋的水田里,蓮農辛苦又快樂地采摘成熟的蓮蓬。
建蓮是個寶。它含有豐富的營養,經常食用可以消除人的疲勞感,蓮子芯用開水沖泡后可當茶飲,味雖苦,卻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建蓮稍稍煮一下就能熟,但奇特的是,即使長時間浸煮,它也不會散開,顆粒依舊完整。所以用建蓮煮的蓮子湯,看上去清湯寡水,舀一勺放入口中,味道卻十分細膩清甜,喝完后還有淡淡的香氣留于唇齒間。
建蓮是三明建寧地區的特產。而南平的建陽、浦城、崇安一帶也產建蓮,到底孰真孰假?其實,這是因為歷史上上述地區曾歸建寧府管轄,所以這些地方出產的蓮子也統稱為“建蓮”,并不算是盜用名號。而建寧是建蓮的原產地,在五代的梁朝時,建寧人就開始栽培專門用于產蓮子的子用蓮了,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 建寧縣的村民在自家門口的水塘里種子用蓮。
每年6月至9月是蓮子成熟的季節。行走在建寧縣鄉鎮,隨處可見成片成片的荷塘,碩大的荷葉在清風吹動下宛如少女的裙裾,粉紅色的蓮花燦若繁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一下子從腦海里跳出來,你不由得不感嘆這種壯美的景象。建寧城關的西門外,是聞名遐邇的建寧“百口蓮塘”。這里產的蓮子尤其出名,史稱“西門蓮”,古時是朝廷的貢品。
站在蓮塘邊,隨手抓過一支蓮蓬,一顆顆飽滿的蓮子舒適地宅在小小的“窠臼”里,像是一只只靈動著的眼睛。尚未成熟的蓮子被蓮蓬緊緊地包裹著,嫩綠的色澤顯示它們勃勃生機。有的蓮蓬像碗口般大,外皮有些松弛,蓮子已然不是綠色的,褐色斑紋分布在它們的周身,很是顯眼。再往細處看,蓮子與蓮蓬之間的縫隙依稀可見。這些特征的出現意味著這個蓮蓬可以采摘了。
· 蓮蓬的孔格中長滿了蓮子,待到蓮蓬的四周與蓮子的表皮出現褐色斑紋時,蓮子就可采收了。
可是,蓮子成熟之時為何不見蓮農在蓮塘中忙碌的身影?反倒是看到一些房屋前圍著三個五個甚至更多的人在勞作,他們或站或坐,手中不停地動著,于是提步上前看個究竟。
原來他們在剝蓮子,破開蓮殼,剝去蓮膜,用竹簽捅去蓮芯,幾秒鐘的時間一顆顆潔白的大蓮子就從蓮農們的手中滑落進了旁邊的水桶內。他們有著縫紉機縫補衣服時針腳的速度,又像做繡花活一樣細致小心,把圍觀的人看得眼花繚亂。去芯之后,蓮子烘烤祛除水分可以長時間保存,而后進入市場銷售。
蓮農說,蓮蓬是在清晨太陽還沒出來之前出門采收的,他們必須盡力把摘回的蓮子在當天加工完,否則就會減損蓮子潔白的色澤,影響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