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幻蜜:遺毒軍,天朝什么時候才能有自己如夢如幻的科幻大片啊~
壹讀君:(《長城》就不說了,免得心塞)在做特效這件事情上,天朝說一句“是你的五毛”,一定會有千千萬萬的吃瓜群眾回一句,“不,是你的五毛”。
其實特效,很早就已經被玩得挺好。
特效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
無聲片時期大多數特技攝影都是由攝影師在拍攝時完成的。特效工作通常包括將不同的鏡頭畫面合成到一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背景放映(rear projection),一種是光學印片(optical printing)。
前者很容易理解,就是演員在攝影棚內的布景前表演,身后的熒幕上放映著預先拍攝的場景。比如說,一個高富帥正開著一輛勞斯萊斯在兜風,背后城市的風光就通過投射在熒幕上不斷切換變換的背景。像是米高梅1938年的電影《怒海余生》(Captains Courageous),大部分場景都發生在一首釣魚船的甲板上,演員們就都是在投射著海景的攝影棚內演的“假”戲。
不過我們今天的拍出來的“五毛特效”,盡管是用了綠幕拍攝,電腦后期加工,但和70年前的拍攝手法出來的效果也是差不多的,科科。
“看,那是大海”
光學印片機則“相對”高級一些,就是由一臺對準攝影機鏡頭的放映機組成,可以向前向后運動,也可以替換不同鏡頭,從而實現影像可以疊加或者拼接,單個畫面也可以放大或改變速度。操作原理也簡單,就是用遮片擋住畫框的一部分,攝影師為后期特效留出未曝光的部分,然后特效加入遮片繪景。還有更復雜的運動遮片,#壹堆飯#可自行腦補一下,出來的效果大概就和現在PPT過場的劃接、扇形、鋸齒轉場過渡一樣。
特效什么時候流行起來?
在數字電影出現之前,還有像微縮模型、機械模型、特效攝影等幾種特效技術,但真正讓特效流行起來,是電腦繪制技術。它讓整個特效行業有了顛覆性革新。特別是隨著在1977年5月25日上映的《星球大戰》大獲成功,80年代,硬件和軟件利好的情況下,特效行業有了很大的飛躍。
而開啟這一黃金年代的正是后來被喬布斯收購了的皮克斯公司的頭頭——盧卡斯。為了《星球大戰》,盧卡斯創立了工業光魔(后來被收購的動畫部門就是皮克斯),成為了特效行業的鼻祖。
“萊婭公主”多年后在電影中“復活”
在電腦制作中,繪制出的形象是顯示為一個線網結構的物體,動畫師可以通過推拉這個結構獲得自己想要的造型。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像這幾年“動作捕捉技術”的應用,還有皮克斯開發的“光線追蹤技術”,以及真人CG技術的發展,好萊塢特效所帶來的視覺效果已經達到了可以以假亂真的地步,就比如《速度與激情7》里因為事故去世的保羅,在電影中有一些片段就是用技術實現的。
天朝的特效為啥總是“五毛”
技術的發展只是需要時間,但不得不說特效是個燒錢的行業,像是幫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獎的特效公司獲獎之后很快就宣告破產了。
盡管像《星球大戰》這樣的科幻大片讓市場嘗到了特效的甜頭,但人力財力的投入不總是能達到像它有一樣的效果——特別是近20年,能做特效的越來越多,但對觀眾來說,盡管看到的是越來越逼真的畫面,卻也越來越看不出有什么差別了。
會做特效的越來越多,行業準入門檻變低,賺到的錢少了。因為在特效開始流行起來后,大量的公司進入了這個產業,因為競爭加劇,價格就被壓得越來越低,最終使得整個行業的利潤率下降。為了活下去,找到一個可靠的大山就變得很重要,就像行業老大工業光魔被迪士尼收購,排第二的數字王國被中資企業收購…
但至少在好萊塢的電影體系中,從導演、攝影,到美術、制作、特效等,是一個發展成熟的,工業化的、專業化的體系。一部特效電影從籌備、拍攝到后期制作,前期研發可以投入大量時間,在制作上,特效團隊是從前期到拍攝到后期都全程參與其中的,技術本身也是講述故事的方式之一。
特效大片《變形金剛》
然而在國內,一部電影的最大投入并不在特效上,而更多的是明星演員成本。光是明星的片酬就能占掉一部電影的最大花銷,特效成本自然也就五毛的事情了。更別談是在制作周期更短的電視劇產業,電視劇的單集投入成本低,拍攝周期就非常短,行業內更沒有什么體系化的分工,就更別談什么特效在整個流程中的參與了,基本上也就是導演拍了什么素材,看后期能怎么造出朵花來了。
在好萊塢,有工業光魔、維塔等知名的特效公司,成熟的電影公司也都基本都有自己的特效工作室,他們擁有最先進的技術,以及最好的人才。但在中國卻是許多小型特效公司遍地開花,沒幾朵香,技術比不上也就不說,一般多是只有幾個關鍵技術人才,人一走公司也就維持不下去了。而且社會上不僅技術后備人才不足,也缺乏專業的相關人才培養機構。
如果說電影,電視劇是在講故事,那么特效就是想辦法讓故事講得更生動一些。但在那之前,如果沒想好特效能夠怎么講好故事,以及沒有合理的投入分配的話,就不用輕易嘗試,畢竟,五毛不是那么好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