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佘赤求先生是在2005年,那時候我是中國科協主管的《今日科苑》雜志執行主編。13年前的他顯得很清瘦,穿著一件褐色的羽絨服,戴著一副眼鏡,操著濃厚的重慶鄉音,當他談到自己的科研成果時,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頭思索,一派志存高遠的學者風度。
那年初春,我們約定要在北京的中國科技會堂由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和《今日科苑》雜志社共同舉辦“佘赤求創新方法成果研討暨新聞發布會”。
當時我們請來了原國家人事部常務副部長、九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常務副會長、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程連昌,國家科技部原副部長、博士生導師、教授、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副會長韓德乾,北京大學原數學系主任、教授黃文灶等領導、專家出席。與會的領導和專家對佘赤求的學術成就都給與了充分的肯定,并就創新理論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首都10多家新聞單位給與關注并派記者參加了會議,會后都發了消息。
時隔13年,這位來自重慶市梁平縣福祿中學退休:數學教師、學者,沒有放馬南山、頤養天年,依然筆耕不止,不斷求索,寫出了長達17萬字篇幅的《瓜娃數學革命傳奇》。在這本書稿里,他敘述了自己坎坷不平的人生境遇,向我們訴說了他幾十年來宵衣旰食地投入到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去,屢次遭到了有關部門的拒絕論證。有關權威部門拒絕論證,我想一是“唯學院派”思想觀念作祟,認為一切的科研成就只能在大學、學院、某某研究院的院士、教授(研究員)才能完成,而唯獨用“有色眼鏡”去打量來自民間的科學家(學者),認為“民科”純粹屬于草根,絕對不能登大雅之堂。殊不知,有多少“民科”的奇思妙想抑或新思潮、新技術被活活地扼殺在搖籃里。我們知道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做過店員,也屬于沒有學歷的人,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不也成為一代數學名家嗎?還有屠呦呦,以“三無科學家”著稱于世,為中國首位斬獲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的得主。
達爾文曾經說過:“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科學的熱愛,堅持長期探索。”科學研究是允許探討的,而不是一味地去束之高閣、置之不理,甚至去人為地憑借某個領域的權威無情地揚起大棒子,掄向“民科”。
佘先生的科研成果,孰對?孰錯?有沒有科研價值,不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這一切有待于有識之士去判斷。本文所要向讀者傳播的是一個人用幾十年的時間專注科研,這種對科學事業執著追求精神可謂感天動地了。也許他的科研成就是徒勞無益的,也許會給后人留下一些啟迪、一些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砥礪,也許有一天被權威部門、權威專家所認可,當我把這一系列的“也許”拋向數千里之外的山城重慶時,佘先生以一句泰戈爾的名言回應我道:“天空中沒有留下我的痕跡,但是我卻已飛過。”樂觀、自信的佘先生真的讓我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