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2009年這個時間節點,是因為今天的寧波在一些主要經濟指標上與7年前的深圳十分相似。2016年,寧波GDP達到8541.1億元,與深圳2009年的水平(8201.2億元)大致相當,從財政收入和三次產業結構看也是如此。在這樣的比較下,再看看今天的深圳取得的成就,將觸發我們對2009年以來深圳發展舉措的探究。2016年,深圳GDP達19492.6億元,成功超越香港;財政收入790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在上一年31%的高增速基礎上保持15%的增長,在全國各大城市中一路高歌猛進;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占經濟總量的70%以上,成功打造了創新引領的發展新動能。處于向“名城名都”奮進中的寧波,不妨以深圳的“昨天”審視寧波的“今天”,以深圳的“今天”考慮寧波的“明天”,從學習借鑒的角度,看看深圳這7年做了些什么。
經研究分析,2009年的深圳,在“四個難以為繼”的高壓下,面臨著轉型發展的倒逼,經受著經濟動能、城市質量、政府治理的考驗。今天的寧波與那時的深圳是如此的相似,研究借鑒2009年以來深圳對發展困境的破局之舉,又是何等的寶貴。面對經濟動能需要轉換、城市品質需要提升、政府治理需要優化的拷問,深圳做出了培育創新生態、提升城市品質、加速國際化步伐、優化政府管理“四張答卷”,為今天的寧波向明天奮進作出了示范。
“第一張答卷”:強化四項支撐培育創新生態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深圳以科技資源為核心的創新能力處于相對滯后的發展水平。2009年以來,深圳把握住人才這個核心要素,發揮金融的助推器功能,注重保護知識產權,大力集聚高教資源,著力完善創新發展體系。
加大力度“筑巢”,千方百計“引鳳”。深圳先后系統性地出臺了“高層次人才1+6政策”和“孔雀計劃1+5政策”,著力解決高層次專業人才在住房、配偶就業、子女入學和學術研修等方面的問題。為強化政策競爭力,深圳于2016年進一步出臺了《關于促進人才發展的若干措施》,在引才、留才上進行了完善和創新。例如為解決人才的住房問題,深圳從供給側入手,給予高層次人才最高600萬元補貼或最高200平方米免租住房,并明確“十三五”期間全市籌建不少于30萬套人才住房的工作目標;再如為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深圳從改善激勵機制出發,設立了“引才伯樂獎”,鼓勵社會各界引進和舉薦人才,獎勵金額最高可達200萬元。同時,《措施》還擴大了政策覆蓋面,既覆蓋院士、博士后等高精尖人才,也覆蓋高校畢業生等中初級人才、工匠等技能人才以及創客人才,確保各類人才在政策支撐點中都能“對號入座”。此外,深圳將人才工作從政策層面上升到了立法層面,目前《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已經面世,條例將更好地完善人才引進、培養、評價、激勵、服務和保障等多個方面的法律依據。政策上的巨大力度形成的是對人才的巨大吸引,僅2016年,全市新引進全職院士6名、高層次創新團隊23個,新增海歸人才1.05萬人、高技能人才12.6萬人。
切中市場要害,完善金融支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深圳立即成立了總體規模30億元的創投引導母基金,帶動社會資本投入。2013年出臺了《深圳市科技研發資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在全國首開科技研發資金投入方式的改革先河,政策中不乏“銀政企合作貼息項目”一類的創新舉措。經過不斷摸索和完善,深圳已經打造出覆蓋創新型中小企業整個生命周期的全鏈條金融體系,初創期企業可以通過創投引導母基金來解決融資需求,成長型企業通過企業自主創新信用再擔保平臺進行融資,成熟期的大型骨干企業可以在企業互保政府增信平臺解決中長期融資。
完善產權保護,呵護創新源泉。2009年起,圍繞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深圳開始實施一系列改革和創新的舉措,全面優化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在2009年的大部制改革中,深圳確立了對專利、商標、版權的統籌管理體制,在國內率先實現知識產權的統一管理和執法;次年市兩級人民法院正式啟動知識產權民事、刑事與行政案件審判“三合一”體制改革,有力整合了知識產權專業領域的司法資源,提升了司法保護的整體性;2015年啟動《深圳經濟特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若干規定》的修訂工作,在調整損害賠償標準、合理劃分舉證責任和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等方面先行試水。經過努力,深圳的知識產權發展領跑全國。2016年度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增長約50%,占全國總量一半;全市共獲得16項國家科技獎勵和4項中國專利金獎、外觀設計金獎,其中由深圳企業參與的4G TD-LTE關鍵技術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集聚高教資源,打造后發優勢。在2010年建區30周年之際,深圳僅有深圳大學和暨大深圳旅游學院兩所本科院校。為補齊這塊“短板”,深圳“多條腿走路”,通過籌建本土高校、與中外高校合作興辦大學或特色學院、引進國內知名高校共建深圳校區等模式擴大辦學規模。到2016年,共集聚了28家國內外知名高校在深辦學,已建成高校12所,處于籌建和洽談的有11所。同時,利用特區的體制優勢,深圳積極探索和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在招生改革、學生培養、現代大學制度等方面為全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例如被視為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田的南方科技大學,已逐步建立政校分開、管辦分離的去行政化管理模式,并采用了基于高考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招收本科生。2016年,南方科技大學招收的首屆學生畢業,有六成以上畢業生被世界知名高校錄取。同年,深圳大學有3個學科在全國排名中位列前15名,躋身國內一流。隨著辦學規模和質量的不斷提升,深圳正在成長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第二張答卷”:著眼三個“細節”提升城市品質
雖然早在2005年深圳就實現了全域城市化,但是規劃亂、道路堵、環境差的粗放式城市治理模式,一直是當年深圳面臨的突出矛盾,也是目前國內多數城市亟待破解的難題。對此,深圳從細節入手成功探索了城市質量提升之策。
從規劃這個“細節”著眼,加快空間集約發展。為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的目標,深圳在2009年大部制改革中合并了國土和規劃職能,為多規劃的銜接協調做好了頂層設計。隨后,按照“以點帶面”的思路,深圳先后在鹽田區、龍華新區等多個局部區域進行了試點探索。例如,龍華新區在建區之初便按照“三規合一”的標準編制規劃,由新區管委會主任掛帥,聯合發改委、規劃國土委、經貿信息委和科技創新委等部門共同參與,編制出了高度協同的“1+3”規劃。目前,深圳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三方面實現了很好的協調統一,并建立了“規劃+土地+海洋”的大國土信息平臺。通過一張圖,用戶就能獲得從總體到專項、從土地到城市的多項規劃內容,以及不動產、公共設施等多方面的實時信息。2016年,全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空間布局上契合度超過90%,為更好的集約發展夯實了基礎。
從擁堵這個“細節”著眼,提高城市運轉效率。深圳以硬件和軟件“雙管齊下”,一舉破解交通擁堵這個頑疾。在硬件方面,深圳通過完善路網布局和提升公交服務來強化交通資源的供給,其中提升公交服務的舉措頗具借鑒性。深圳通過慢行系統和“社區微巴”等接駁措施來擴大公交站點的輻射半徑,引導市民公交出行。在軟件方面,深圳積極探索應用大數據技術來優化對道路的管理。2013年,深圳市綜合交通運輸中心成立,該中心集成了數據管理、運行監測、決策支持、信息發布和協同服務五大功能,接入交通視頻數據、城市公共交通、城際交通、兩客一危等八大類共計51項數據(日均超過4000萬條數據),初步實現全市交通運行的大數據匯總,打造出交通管理的“超級大腦”。
從生態這個“細節”著眼,提升市民宜居水平。深圳在2009年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之后,率全國之先確立了“環境優先原則”和“排污權交易制度”,并在隨后成立深圳排放交易所,開創性地探索了利用交易機制處理排放的問題。現在“深圳藍”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片,全市森林覆蓋率40.92%,共建設森林公園(含郊野公園)17個、市級濕地公園8個、自然保護區4個,各類公園總數達921個。目前,深圳正在著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特別是將創建工作融入到社區建設和舊區改造之中,針對性改善快速鐵路、公路周邊整體城市森林景觀和生態狀況,建設層次分明、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森林生態網絡和綠色生態屏障。
“第三張答卷”:找準兩點發力加速國際化步伐
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鋪開,深圳作為開放窗口的先行優勢正在逐漸褪去,但深圳并未因此放慢腳步,而是找準戰略平臺和法治化建設兩點發力,實現國際化發展的再次提速。
以戰略平臺發力,帶動開放能級躍升。在國家深化粵港合作的宏觀戰略框架下,深圳以前海為主力平臺,著力將其打造成“特區中的特區”,帶動提升深圳開放發展能級。2010年,《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復通過,合作區特殊支持政策也于兩年之后獲得批準。自此,前海擁有了金融、稅收、法律事務、人才、教育醫療、電信6個領域的先行先試政策。政策支持力度之大顯而易見,例如在金融領域明確了助推人民幣國際化、降低香港金融機構進入門檻、推動前海金融總部經濟發展等三方面突破。2015年,前海蛇口自貿區成功申報,開放極核得到進一步強化。截至2016年底,自貿區累計推出了208項制度創新,其中67項全國首創或領先;注冊企業12.6萬家,注冊資本68547億元,居全國自貿區第一位;合同及實際利用外資分別達到537億美元和38億美元,同比增長146%和70%,各占全市的85%和58%,分列全國第一、第二。
以法治化發力,推動國際化縱深發展。法治化是國際化的內核,是一座城市在國際領域開展對外交往、集聚資源、獲得認同的基本條件。深圳以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為契機,發揮毗鄰香港的區位優勢,全方位構建國際化的法治環境。在充分借鑒香港法治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深圳出臺了外資股權投資、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外商投資管理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和辦法,并在國內首創“港籍調解”與“港籍陪審”制度,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的審判和調解機制。針對跨境貿易的實際需求,成立了海事物流仲裁中心和跨境調解聯盟。有一個細節可以看出深圳國際化法治建設的力度和實效:有香港律師在體驗了深圳國際仲裁院之后坦言,在深圳審案與在香港審案的感覺幾乎是一樣的。
“第四張答卷”:圍繞一個思路優化政府管理
歷經多年的先行先試,“市場”“效率”“服務”等理念早已根植于深圳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為更好地適應社會形勢,深圳圍繞“整體性治理”這一總體思路,遵循統一、精簡、高效的原則,大力推進大部制改革和信息資源整合,切實優化政府管理。
整合部門職能,提高行政效率。深圳于2009年8月正式啟動大部制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強化對政府各項職能的統籌,將部門之間的外部協調變為部門內部的職責分工,降低協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建立符合現代化大城市特點的政府管理架構。改革后的政府部門統一分為“委”“局”“辦”三類,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從面上情況看,精簡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截至2016年底,深圳市政府部門精簡15個(由46個調整為31個),同時減少內設、下設及派出機構151個,減少事業單位60個,“小政府大社會”雛形初步顯現。在政府運行上,改革有力地提升了行政效率,例如通過大交通體制改革,深圳將原先道路和公路兩套管理體系合二為一,統一歸集了各項管理職責。改革甫一實施,跨區域道路交通分而治之的統籌難題便迎刃而解,2011年至2014年間,全市共打通斷頭路91條,將全市多年遺留的斷頭路一掃而光。
共享信息資源,破除“信息孤島”。作為一個人口流動性大、外來人口多的特大型城市,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對深圳的公共管理和服務造成了巨大的困擾。為化解這一難題,深圳實施了旨在整合各部門信息資源的“織網工程”。“織網工程”于2010年前后啟動,歷經5年的試點和完善,于2015年正式運行。該系統以公共信息資源庫、網格信息員隊伍、社會管理工作網、社區家園網、社區綜合信息采集系統、決策分析支持系統為核心架構,實現了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和政府流程的再塑造。通過實施該項工程,全市的計生服務、勞動保障、民政業務等8個大類43個小項業務得到了整合,自助服務終端下沉到了社區,基本實現“一站式”和“全天候”的服務標準,極大優化了市民政務服務體驗。依托該系統,深圳市政府在輿情采集、政民互動方面也更加得心應手,也為下步發展智慧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撐。
對于深圳而言,這7年只是改革開放以來尋常而又短暫的一段歷史縮影,無論跳轉到何時,深圳始終都在率先發展的道路上保持著大步向前的姿態。從這一點看,深圳還是那座我們所熟悉的、曾在三十多年前創造“深圳速度”的城市。然而,在經過仔細端詳之后,深圳又讓人覺得似乎有些陌生,她已經發生了許多改變,從理念到行動都在迅速地推陳出新。寧波有著很多不同于深圳的具體條件和現實基礎,但在向前發展的理念和戰略層面,拉高標桿向深圳看齊的意識是毋容置疑的。在具體做法上,深圳打出的“一招一式”為寧波提供了最直觀的參考,怎么做、效果如何,深圳已經作出了嘗試,作為后來者的寧波大可以消化吸收、為我所用。
責任編輯:吳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