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行政區劃調整之后,鄞州區將在產業結構升級、發展質量提升、空間結構優化、城市功能增強、核心競爭力提高等方面發生“質變”,經濟社會各領域將呈現“強強”聯合之勢,形成“1+1>2”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立足新起點,鄞州應當搶抓區劃調整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更好地在浙江歷史方位和寧波坐標定位中走在前列、多做貢獻,拉高標桿、奮勇當先,奮力譜寫好寧波市“名城名都”建設的鄞州篇章。
鄞州區在“名城名都”建設中的目標定位
作為寧波市中心城區,鄞州區在全市全省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應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寧波坐標定位豐富內涵和思想精髓,立足自身、胸懷全市、放眼全省、展望全國,找準新定位、明確新使命、實現新作為,發揮領先領跑作用,主動服務“名城名都”建設大局。具體而言,就是堅持創新驅動、質量優先、均衡協調、生態綠色、國際化帶動“五個路徑”,以爭創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先行區為引領,大力實施“名城強區”戰略,建設都市核心區、打造品質新鄞州,躋身全國一流強區最前列,成為全市全省的標桿。
成為創新引領的標桿。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創新主體集群發展,創新投入成為主導,創新服務體系健全完善,高新企業、創新人才、發明專利等總量和層次省市領先;創新效益明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畝均產出效益、單位能耗水平、“兩化融合”水平全省領先,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創新強區。
成為都市經濟的標桿。產業結構更加協調,先進制造業提質增效,現代服務業高端拓展,新經濟業態蓬勃發展;主導產業做大做強,高新技術行業成為支柱,生產性服務業形成優勢;平臺基地能級提升,產業園區、功能平臺融合發展,成為全市的“智造”創新、金融服務、航運服務、文化創意、現代商務“五個中心”,成為全省的智能經濟、服務經濟強區。
成為品位都市的標桿。建設管理展示高品質,規劃布局科學合理,建設形態大氣精致,精細管理全面覆蓋;核心功能提升首位度,創業創新、文化示范、公共服務等功能明顯增強,集聚輻射帶動效應持續放大;城市發展體現國際化,建設管理、產業層次、文明程度、投資環境等符合國際化要求,成為寧波核心功能的承載區和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精品區。
成為美麗生態的標桿。城鄉環境持續改善,水體、空氣等質量不斷提高,劣Ⅴ類水、環境臟亂差等問題全面消除,創建為市污水零直排區、省無違建區;生態質量不斷優化,節能減排成效明顯,資源利用集約高效,發展方式低碳綠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創建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
成為先進文化的標桿。大力豐富和發展鄞州精神,以爭先創優為特征的創新文化蔚然成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先進文化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質、城市文化品位明顯提高;以地域特色文化、公共服務文化為依托的品牌文化相得益彰,成為全國文化先進區。
成為幸福民生的標桿。城鄉發展更均衡,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城市社區協調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對接融合;群眾生活更安康,城鄉居民收入翻番,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社會總體穩定和諧,成為高水平全面小康樣板區。
奮力譜寫“名城名都”建設的鄞州篇章
“名城名都”的宏偉藍圖賦予了寧波未來發展的新內涵新要求,指明了鄞州未來發展的新目標新任務。推進“名城名都”建設,必須立足新鄞州新情況,堅持優勢最佳組合、資源最優配置,聚焦重點、精準發力,切實發揮核心輻射、引領示范作用。
做強新經濟,構建核心優勢。依托比較優勢、做強綜合優勢、提升核心優勢,走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路子。做強智能經濟,著眼加快從“加工制造”向“智能制造”提升,充分發揮“兩化融合”發展水平全省第二的基礎優勢,充分利用省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示范基地的技術資源,做大做強高端汽配、時尚服裝、智能電器三大優勢產業和新材料、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強服務經濟,著眼加快服務業從“生活性服務業”向“生產性服務業”提升,更加注重生產性服務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重點培育發展金融服務、信息服務、航運物流、文化創意、現代商貿、旅游休閑、商務服務、公共服務八大產業,加快構建形態更高級、分工更精細、結構更合理的產業體系。
打造新都市,提升核心品質。堅持國際化、品質化“兩化并進”,把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質量作為主攻方向,追求高標準、力求精品質,把城市建成精品。高標準建設,堅持規劃一盤棋,加快與市級規劃及梅山新區等區域規劃的對接和多規融合,修編完善核心城區的綜合規劃和城市設計,促進城區一體融合,推進城市有機更新,聯動建設下應東南片區、長豐、寧豐、慶豐等區塊組團,實施舊居區、舊市場、舊廠房“三舊改造”,狠抓金融、文創、航運等功能性平臺建設。高水平管理,學習借鑒先進城區的管理經驗,以智慧城管為平臺、信息技術為手段、綜合執法機制改革為契機,提升核心城區的管理規范標準和精細水平,打造中山路、鄞縣大道等東西向精品復合軸及寧南北路—江東南路、錢湖路—中興路等南北向城市景觀軸,提升甬江奉化江沿岸、甬新河兩岸等濱水生態景觀帶,推進文化街區和背街小巷整改整治,讓城市更有品味韻味。
優化新環境,彰顯核心特色。緊盯“城鄉面貌反差大”這一突出短板,挖掘江河湖海等水資源、山林田園等綠色資源潛力,打造富有“鄞州氣質”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鎮村,從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出發,以整治“臟、亂、差、危”為切入點,大力實施小城鎮綜合整治、農村安居宜居美居、“整潔田園、美麗農業”、美麗鄉村建設“四大專項行動”,打造一批特色明、環境美、活力足的精品鎮村。建設美麗生態,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為主要抓手,重點推進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省無違建區、市污水零直排區“三大創建”,力爭盡快動態消除劣V類水質、全面拆除涉及公共安全違法建筑、達到“無違建創建先進縣”標準,加快城鄉面貌更新。
做靚新文化,形成核心品牌。依托歷史文化、人文資源、現代文明,打造一批在全國全省叫得響的特色文化品牌,實現從“文化大區”向“文化強區”的轉變。發展特色文化,以“海絲申遺”工作為契機,推進鄞州境內佛教文化、名人文化、海商文化等串點、連線、帶面,大力開展國際文化交流,著力打造既有鄞州特色、又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發展公共文化,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中國博物館之鄉、中國書法之鄉這三張“國字號”名片為依托,既要抓硬件建設,形成以市區兩級重大文化場館為龍頭、以鎮鄉文體中心為支撐、以農村文化禮堂等為基礎的設施體系,更要抓軟件建設,提升服務能力、豐富服務方式,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公共文化服務。
推進新民生,增強核心保障。堅持以人為本、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推動公共服務的優質普惠、社會保障的全面覆蓋、民生政策的對接融合,讓群眾的生活質量更高、現實獲得感更強。優化公共服務,完善教育管理機制,全面提升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民辦教育發展水平,深化教學課程改革,壯大名學校、名校長、名教師群體,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和內涵提升,同時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做優做精綜合醫院、特色專科醫院,引進培育名醫名家和學科帶頭人,普及健康生活知識,推廣體育健身運動,推進國家和省衛生鎮建設。優化保障體系,擴大全民社保覆蓋面,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統籌建設區、鎮、村三級養老服務中心,鼓勵社會力量和專業機構興辦養護型、醫護型養老機構,構建城區十分鐘、農村二十分鐘養老服務圈。
責任編輯:吳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