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我國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推進的時代背景下,失地農民問題日益凸顯。農民失地后由于沒有得到妥善的安置,加之自身較低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往往在自謀職業的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未能完全實現職業的轉變,從而給地方經濟社會的穩定以及可持續生計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對失地農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成為很多征地地區政府處理失地農民問題的重要舉措。
余姚牟山鎮有近1600戶家庭因開發需要整體遷移到集鎮中心。為幫助拆遷村民實現安居樂業,牟山鎮在2012-2014年開展了為期三年的失地農民免費培訓。其間,共開展培訓40期,共計2183人次參與。本人以問卷調查、實地走訪、訪談等形式對這一區域失地農民職業培訓的現狀和需求進行了詳細調研,發現失地農民職業培訓問題重重,培訓管理機制不健全直接影響了培訓的成效。
失地農民職業培訓問題多樣
失地農民職業培訓主體過于單一。失地農民培訓的生源情況復雜,年齡層次分布廣、學歷層次不一、就業流向各異、主體意識強,因此培訓需求不同,僅靠單一主體實施培訓往往力不從心。如余姚牟山鎮參與培訓的失地學員有2183人,培訓40期,共耗時三年,作為培訓主體的成人學校僅有4名教師。其間,他們做了大量工作,個個精疲力竭,但最終的培訓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治理的核心是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教育供給也需要主體多元化,這樣既可以激發市場活力,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也可以因為競爭而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但是,就失地農民職業培訓而言,過于單一的培訓主體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培訓效果。
教育資源分散導致失地農民職業培訓軟硬件條件不足。失地農民培訓既涉及國家人力資源建設、新型城市化推進,又關乎“三農”問題解決與社會穩定發展,其重要性、公益性、長期性和復雜性決定了政府在失地農民培訓中的主導地位。教育、人力和社會保障、農林、科技等政府部門以及總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社會組織都掌握著一定的教育資源,但是,政府職能的碎片化以及按部就班辦事的行為模式,常常使得這些資源在有需求的時候因為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而無法整合,導致教育資源浪費、培訓效益低下。
單純的教育服務無法滿足失地農民就業需求。在對失地農民進行培訓滿意度調查中,發現有如下現象:失地農民在培訓過程中對培訓較為認可,但在培訓結束一年多后對培訓的滿意度卻不高。究其原因,有被調查者坦言,本次培訓機構在培訓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值得肯定。如培訓之前經過廣泛調研確定了未來五年當地的用工需求,并先后三次發放調查問卷了解農民培訓愿望,因而開出的培訓課程在內容上和市場需求、農民需求較為貼合;培訓進行過程中,學校認真負責,合理安排課程時間,老師不但時常加班加點,還十分注意與學員溝通,陪學員完成培訓的每一堂課。因此,在培訓過程中農民對培訓工作的滿意度較高。
但培訓結束后,有些農民發現,培訓與就業創業的銜接度較低,并不能幫助自己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謀得更好的職位。所以,在一年多后,失地農民對職業培訓的滿意度較之前有了大幅下降。
事實上,作為培訓機構,對學員培訓結束之后的就業創業轉崗的確無能為力。
培育多元合作的培訓主體格局
社會力量是培訓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開展的在職員工培訓往往直接服務生產,針對性強、培訓效果好。有學者研究指出,非政府組織可以在如下方面直接參與農民培訓或間接對農民培訓產生影響:資金扶持、開展培訓項目、參與農民培訓政策的制定和落實、為培訓提供師資以及組織調動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等。
不同的社會力量各有其優勢,因而充分發揮企業、民間培訓機構及非政府組織(NGO)甚至是民間能人的作用,使之成為培訓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主體,是做好培訓工作的必然選擇。發達國家由社會力量參與成人培訓的案例較多,如英國各地區有大批由社會、團體和個人興辦的農工夜校、農民夜校、農技訓練班、農業青年培訓學校等業余農業學校及短訓班。
那么要如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培訓工作?在余姚牟山鎮案例中,除了政府部門、職業學校及高等院校外,失地農民對其他的培訓機構都鮮有了解。農村培訓資源極為匱乏的重要原因是,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失地農民培訓公益性強,社會力量無利可圖,很難發揮他們的積極性。
因此,政府應當在建立有效的監督評估機制的前提下,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可以通過公開招標購買服務、發放失地農民培訓券、給予參與培訓企業稅收優惠等方式引導社會各類力量參與失地農民培訓。每個培訓機構或個人可以根據自身優勢承擔其中一項或幾項擅長的培訓,培訓機構開出課程計劃,由農民自由選擇。
建立統籌協同的管理運行模式
為充分調動政府各部門及社會閑散的教育資源,必須建立培訓領導機構來統籌協調本地區的失地農民培訓工作。這一領導機構可以由區縣(市)級主要領導負責,所屬各鎮鄉主要領導、各行政部門和社會團體的分管負責人參與,并邀請各行業協會的代表參加。
該機構應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本地失地農民培訓進行統一規劃,制定每年的培訓計劃,定期召開各成員單位的聯席會,明確各方職責和分工,加強各方的合作和交流。對特殊的、復雜的培訓項目應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統籌協調。
領導機構應依照各部門的優勢資源,劃分其在失地農民培訓中的職責。如人社部門負責聯合行業協會發布人才現狀與需求報告、制定培訓標準、實施培訓績效考核;農林部門主要負責失地農民中涉農類培訓的師資和課程支持;科技部門主要負責有關技能培訓中所涉的技術創新和推廣;教育部門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負責培訓的組織和實施,利用已建立的基于互聯網的市民終身學習平臺發布培訓信息、師資信息以及各部門提供的網絡學習課程,并力所能及地提供培訓場地、設施設備和職業教育師資支持。其他部門如安檢、環保、工會、婦聯以及共青團等社會組織則負責提供培訓所需的師資、志愿者。
搭建務實惠民的就業服務平臺
失地農民這一社會群體因其產生原因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培訓有別于其他類型的成人培訓。政府部門若能搭建好務實惠民的“從培訓到就業”的服務平臺,不僅能極大地提高農民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還能真正實現對失地農民的妥善安置。
當然,對于不同從業趨勢的農民,對其就業安置應當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對于愿意繼續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農民,政府部門應當指導其加入相應的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中的能人或農業大戶帶領學習,同時通過指導水產品或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運作來扶持合作社的發展;對于自主創業的學員,除了給予法律援助外,政府部門還應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低息或無息貸款;對于愿意從事當地第二產、第三產的農民,政府部門要鼓勵征用地單位和其他工商企業盡量吸納失地農民或為失地農民提供加薪晉升的機會。一方面可以在培訓開展前,根據開發企業及其他企業用工需求,幫助學員和企業簽訂就業協議,而后施行訂單式培養;另一方面給予吸收失地農民或支持失地農民參加繼續教育的企業有關稅費優惠政策。
除此之外,失地農民應享受城鎮失業人員的各項待遇,縣、鎮鄉(街道)兩級人社部門應積極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咨詢與指導服務,取消對失地農民在城鎮就業的種種不合理限制。
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不斷豐富各類人群的教育供給,創新各種教育類型的體制機制是教育改革的目標與方向。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袁振國曾在“以供給側改革促進教育公平”高峰論壇上說,一個國家在現代社會的核心競爭力是在職人員的勞動技能。勞動技能能不能發展,在職人員能不能掌握新的勞動技能,這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失地農民是一個極有必要接受再教育的典型群體,政府部門是失地農民職業培訓的主體責任者,理順失地農民培訓的管理機制是促進培訓工作高效有序開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失地農民的職業培訓、再教育培訓,以增強他們的就業創業能力,實現職業的轉變。
(作者單位:余姚市教育局)
責任編輯:張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