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格落實“河長制”
迎來河道新面貌
近年來,丹西街道推行“河長制”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長效保潔機制,鞏固“清三河”治理成果,加強源頭管控。去年,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一河一策”治理辦法,重點整治了九頃河、廟前河、洋心河這三條被當地百姓稱為黑河、臭河、垃圾河的河道。同時進一步加快推進截污納管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進度,從源頭上預防黑臭河現象反彈。并結合汛期防洪工作,打擊違規占用河道行為,實現區域內河道水體環通,增強水體自凈能力。
在治理過程中,以集約保潔形式,將日常保潔與突擊清理相結合,整合河道水務員,山塘、水庫巡查員隊伍,定人、定責、定河道進行保潔,確保日巡查、周記錄到位,并對河道淤積進行集中清理,切實鞏固水環境整治成果。同時強化對賬考核,建立河長定期報告與保潔員績效考核制度,要求街道11條河道的“河長”每月末反饋河道存在問題及應對措施,組織人員每月對河道進行考核,考核結果直接與保潔員獎金掛鉤,并實施三次不合格淘汰制度。
街道在污水納管工作上總投入6600萬元,已完成白石、小廳、樟樹下、楊家等33個村污水納管工作。正在實施的“治水強基”工程,把治理洪水與治理水庫原水、江河淡水、生產生活污水結合起來。大力實施堤防加固工程,筑牢抗御洪水的堅固屏障,使水庫、河道堤岸既有防洪功能又有觀光、生態、文化功能,成為丹西新農村建設的亮點。
深入推進“三改一拆”
打造拆后新面貌
自象山全面開展治危拆違工作以來,街道高度重視,排定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和相關職能部門緊密協作,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據統計,去年,街道累計拆違14.48萬平方米,超額完成年度任務,拆違總量位居全縣第二。
街道成立 “三改一拆”工作領導小組,根據轄區內尚存的違法建筑分布情況,對各類廠房和商鋪進行逐一排摸,對非法建造的廠房、商鋪進行強制處理。
同時,專門安排丹西城管中隊進行24小時全天候巡邏,并不斷加強輿論引導,在轄區范圍內加大宣傳力度,探索建立巡查報告信息平臺,全面推廣“社管E通”,定期定時上報巡查動態。同時,進一步完善聯村干部與城管隊員雙向巡查制度,全面掌握農居民建房動態,進一步確保違建“零增量”。
此外,街道不斷因地制宜,提升拆后利用率。目前,已完成拆后利用60個點,共計利用面積8.5萬平方米。其中,珠水溪村違建拆除后進行復耕,面積達6200平方米;周建村養殖場拆除后復耕面積2820平方米;方井頭村隆元機械違章建筑拆除后,再建面積達1575平方米。
加快改造“城中村”
建設“上吳”新面貌
目前,街道正在實施的城中村改造項目有上吳村城中村改造、北山路拓寬梳理式改造等。其中,上吳村城中村改造項目已拆除老屋2.3萬平方米,新建項目計劃總投資6.5億元,已完成投資3.3億元。
2013年以來,上吳村積極開展城中村改造。立足民主管理,細化操作流程,將村莊劃分為8個網格,由網格小組長對全村村民住宅進行調查摸底,進一步把工作抓細做實。同時,將具體改造方案提交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形成村規民約,由村監委及村民代表對城中村改造全過程進行監督,確保公正公平、程序合法、陽光操作。
上吳村積極與開發商進行溝通協商,共籌集2000多萬元啟動資金,按村規民約進行老房的拆遷和資金結算支付。同時,進一步加大老年人的保障力度,安排老年人住入老年公寓,每月僅需租費200元。
目前,通過城中村改造,上吳村利用舊房拆除用地拓寬道路3000多米,建造停車場4處,建設1000平方米體育休閑公園1座,村北面占地22畝的小工業園已搬離;90%以上村民同意通過改造安置方案,人均分到安置房21.4平方米,選擇貨幣安置的每人21.4萬元,預計2018年年中交付使用。
合力改造“棚戶區”
修筑社區新面貌
2016年,涉及二期棚改項目1個,即油車巷區塊。區塊的改造范圍為油車巷兩側及建設路60-88號、天安路2-4號部分建筑。涉及總用地面積1.2144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58萬平方米,總戶數184戶。
目前已順利完成了二期棚戶區改造項目油車巷區塊的簽約工作,并配合青草巷指揮部順利完成青草巷區塊的簽約工作。
街道專門抽調47名機關干部和社工入駐油車巷棚改辦公室,針對這些工作人員,多次組織召開學習研究會,加強對棚改政策、流程等業務的知識培訓,全力確保每個工作人員做到業務知識“一口清”。同時,在小區集中區域張貼棚改宣傳畫報,上門分發資料,召開樓道長會議、居民代表會議,講解棚改基本流程、前期工作和簽約后續處理。還設立5個意愿征詢小組,針對一些有質疑的棚改戶,有問必答,并主動為他們出謀劃策。
為確保征收過程公平公正,街道還始終加強與國土、房管、住建等部門的溝通協調,碰到問題,及時查閱原始資料,防止歷史遺留問題阻礙項目推進進度,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整個過程確保公開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