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分析東南亞漢語文化藝術傳播的優勢與劣勢的前提下,我們提出了要多加舉辦世界大學生漢語類文化藝術促進賽,加強本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加強對東南亞漢語共時地理分布的調查研究等加強東南亞漢語文化藝術傳播的主要策略。
關鍵詞:東南也;傳播漢語;文化藝術;表現;影響
0前言
漢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與基本表現形式,其是構成中華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歷史上,我國的漢字文化也走出了國門,對東亞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國家帶來極大的影響。當然,漢字本身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工具,其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國家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有著十分普遍的運用,漢字的使用也是“漢字文化圈”最為明顯的特征。作為漢語國際傳播歷史研究對象,東南亞漢語傳播歷史無疑是一個極佳的樣本;東南亞漢語傳播歷史的研究應該成為世界其他地區漢語傳播的領頭羊并提供可行的研究范式和操作方法。
1東南亞漢語文化藝術傳播的優勢與劣勢
1.1東南亞漢語文化藝術傳播所取得的進步
近幾年來東南亞傳播漢語文化藝術的教師及專業資源不斷輻射。幾年前,孟加拉國孔子學院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成立。這所學院是由中國云南大學在孟加拉國南北大學所設置的教學項目,兩個之間的交流合作通過教育活動的形式來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分享與研究。其教學內容包括了:中國古典音樂、茶藝、漢字以及漢語普通話等。中國派出了3名漢語教師、9名漢語教師志愿者負責學院的教學工作。據云南大學提供的數據顯示,8年多來南北大學孔子學院共招收學員12541名。學院開設了小學到大學的漢語課程,建立了國際美國孟加拉大學、孟加拉國際中學等9個教學點,同時還為孟加拉國培訓本土教師,成為了當地漢語學習最重要的載體。目前,云南省高校與孟加拉國、伊朗、泰國、瑞典、緬甸、美國等國家的院校合作共建了10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師資力量的不斷加強,大大促進了這些地區的漢語教學水平。
1.2東南亞漢語文化藝術傳播存在的問題
一是東南亞語言文化本身未能形成獨立的研究模式,使得其每個研究領域的具體研究活動缺乏明確的目標,導致研究活動的方式方法與理論內容難以達到研究預期。同時,一些學者在對泰語中帶有的漢語特征進行分析的時候,語言研究活動本身就存在著諸多的相近甚至部分交叉的現象,但為不同研究領域,在學科定位、適用理論、研究內容等方面都有差別,例如在學科定位上,除去共有的歷史學科外,一個定位為傳播學,一個定位為教育學。使用其他領域研究范式來研究本領域,說明漢語國際傳播歷史研究尚未形成獨立的研究范式。
二是漢語文化的國際傳播缺乏專業性。漢語國際傳播工作的應當從歷史角度出發,將教育工作落實到位。但是在大量的實踐調查后,筆者發現,許多高校未能設置此類專業課程,也就導致學生學習活動缺乏內容,學生的能力培養未能達到要求,工作活動的開展成效也就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2加強東南亞漢語文化藝術傳播的主要策略
2.1多加舉辦世界大學生漢語類文化藝術促進賽
今年7月份,146名從全世界108個國家選拔出來的大學生選手在北京的孔子學院總部參加了第十五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競技比賽。本次大賽的主題為“夢想點亮未來”,選手在經歷了層層選拔之后,不遠萬里地來到北京向全世界展示其漢語學習活動的成就,使得漢語文化的魅力能夠以此為契機而得到普遍認可。同時,本屆比賽經過大膽創新賽制和節目呈現形式,將更加注重語言文化知識的競技,中國優秀青年團體將與外國選手一起交流、互動和競技,以充分展現多元文化交流的獨特魅力。這樣的比賽就是一場“中文行走之旅”,該類比賽在于過程中的學習”。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他們之前學過中文,很多都只是從側面了解過中國,如今以文化體驗的形式進行中文比賽,讓他們體驗中國不同城市中的文化,才能感受豐富多彩的語言魅力。
像這樣的類似的以中文為內容的比賽多多在東南亞國家、地區推廣與舉辦,會更能促進的漢語的國際化傳播與漢字文化藝術的發展。
2.2加強本領域的跨學科研究
就東南亞華人的移民歷史來進行分析,將漢語文化與歷史研究相結合,通過跨領域研究來將移民路線與移民理論深入了解。在研究活動中,可以發現,自明代以來,中國人前往東南亞的移民總共可分為四個階段,加強對這些領域研究成果的收集梳理分析,可能構建出東南亞漢語傳播的歷史線路和地理分布。同時,東南亞漢語傳播歷史的研究還可為能解決東南亞華人移民史中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幫助。例如,學者通過對東南亞一些國家外國人勞務市場的調查,推測大約在本世紀前5年有多達100多萬中國人主要從中國南方邊境進人東南亞相關國家。
2.3加強對東南亞漢語共時地理分布的調查研究
語言的地理分布情況作為語言傳播的一個重要結果,我們應當加強對其的重視,繼而從地理學研究出發,將語言地理學科學細致地進行認識與研究。其作為19世紀出現于歐洲的研究項目,其本身有著極強的實踐性與研究價值。從地理學角度來看,語言地圖本身需要將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相結合,使得語言文化內容的演變歷史能夠成為研究的重點。殷墟甲骨卜辭和青銅器上的金文,是目前可識別的最早、成系統的成熟漢字;戰國楚器“王子午”銅鼎,銘文用鳥篆書寫,有中國最早的“美術字”之譽;秦漢一唐代的秦嶧山刻石、三國魏三體石經、東漢曹全碑、唐懷素草書千字文、蘭亭八柱帖等碑拓書帖,令我們跨越時空,感受古人的風采,追尋漢字的歷史變遷;武則天除罪金簡,是武則天嵩山封禪、祈福禳災的信物,在東南亞,漢字的藝術魅力和精神內涵不斷傳播。從甲骨文以來,漢字在三千多年的歷史演變中,經過無數輩人的發展、演化,早已成為中華文明傳承的標志。加強語言學的地理性研究,能夠可以從專業的角度、國際的角度推動漢語文化藝術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