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腸減壓期間的舒適服務模式與護理效果。方法:納入92例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急性胰腺炎胃腸減壓患者,根據隨機表分兩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服務模式;舒適組采取舒適服務模式。比較兩組患者胃腸減壓護理滿意度;胃腸減壓操作舒適度、環境舒適度、護理人員服務態度、溝通能力;護理前后疼痛、睡眠障礙等的變化。結果:舒適組患者胃腸減壓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舒適組胃腸減壓操作舒適度、環境舒適度、護理人員服務態度、溝通能力比對照組好,P<0.05;護理前疼痛、睡眠障礙無顯著差異,舒適組護理后疼痛、睡眠障礙等的變化比對照組大,均顯著減輕,P<0.05。結論: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腸減壓期間的舒適服務模式與護理效果確切,可減輕患者痛苦,改善睡眠質量,護理人員服務質量高,患者舒適度和滿意度高。
關鍵詞: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腸減壓;舒適服務模式;護理效果
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腸減壓是一種侵入性操作,可給其帶來不適感,需通過有效措施減輕不適,以提高胃腸減壓依從性[1]。本研究探討了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腸減壓期間的舒適服務模式與護理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92例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急性胰腺炎胃腸減壓患者,根據隨機表分兩組。對照組男性、女性各有25例、21例,年齡25-71歲,平均(45.13±5.13)歲。
舒適組男性、女性各有27例、19例,年齡24-71歲,平均(45.12±5.76)歲。兩組患者資料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服務模式;舒適組采取舒適服務模式。
(1)環境舒適護理。提高良好病房環境,確保通風和空氣流通;調節溫濕度適宜;室內安靜,降低儀器聲音和說話聲、操作聲;適當放置綠色植物;病房窗簾、墻壁等用暖色調。
(2)體位舒適護理。協助患者定時更換體位,避免長期臥床出現壓瘡和深靜脈血栓,提升其舒適度。還可借助防壓墊等減輕局部壓力。
(3)疼痛的舒適護理。通過鼓勵患者傾訴、音樂療法、中醫針灸等方式減輕疼痛,說明情緒狀態和疼痛的關系,使其保持情緒平穩,減輕疼痛感。采取頭頸部保護性制動可帶來肩頸酸痛,可協助患者按摩肩頸肌肉緩解。
(4)胃腸減壓舒適護理。胃腸減壓過程各種管道妥善固定,避免脫出、扭曲和壓迫,并定時給予溫水漱口緩解咽部不適;濕棉簽濕潤患者口唇緩解口唇干燥帶來的不適;變換膠布張貼位置,避免增加患者不適。
(5)心理舒適護理。整個護理過程需加強對患者心理狀態的關注,及時發現和疏導其不良情緒,使其獲得治療信心。同時加強親人陪伴和鼓勵,使其獲得歸屬感[2]。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胃腸減壓護理滿意度;胃腸減壓操作舒適度、環境舒適度、護理人員服務態度、溝通能力;護理前后疼痛(VAS)、睡眠障礙(匹茲堡睡眠質量)等的變化。
1.4數據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計量、計數資料統計,依次開展t檢驗、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胃腸減壓護理滿意度比較
舒適組患者胃腸減壓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2.2 胃腸減壓操作舒適度、環境舒適度、護理人員服務態度、溝通能力比較
舒適組胃腸減壓操作舒適度、環境舒適度、護理人員服務態度、溝通能力比對照組好,P<0.05。見表2.
2.3護理前后疼痛、睡眠障礙等的變化比較
護理前疼痛、睡眠障礙無顯著差異,舒適組護理后疼痛、睡眠障礙等的變化比對照組大,均顯著減輕,P<0.05。見表3.
3 討論
舒適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方案,可顯著降低患者不適感,增加其就診和診療過程舒適度,使其提高治療依從性,達到加速康復進程的目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腸減壓期間可存在咽喉不適等,給患者帶來痛苦,舒適護理的應用從細節處入手,致力于提升患者身心舒適感受和愉悅度,有利于緩解其緊張情緒,減輕其不適感,提升護理滿意度[3-4]。
本研究舒適組患者胃腸減壓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舒適組胃腸減壓操作舒適度、環境舒適度、護理人員服務態度、溝通能力比對照組好,P<0.05;護理前疼痛、睡眠障礙無顯著差異,舒適組護理后疼痛、睡眠障礙等的變化比對照組大,均顯著減輕,P<0.05。
綜上所述,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腸減壓期間的舒適服務模式與護理效果確切,可減輕患者痛苦,改善睡眠質量,護理人員服務質量高,患者舒適度和滿意度高。
參考文獻:
[1] 賴育芳,劉玉蓮.舒適護理在重癥胰腺炎患者持續胃腸減壓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09(21):29-31.
[2] 張榮華.舒適護理在重癥胰腺炎胃腸減壓中的應用[J].環球中醫藥,2013,14(z2):230-230,231.
[3] 陳黎明,林華瑤,許燕等.舒適護理在重癥胰腺炎胃腸減壓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2,18(13):117-118.
[4] 韓威.舒適護理在重癥胰腺炎患者胃腸減壓期間的護理效果觀察[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5,24(6):682-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