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骨痹湯;熱熨;足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護理
膝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指多發于中年以后的慢性退行性膝骨關節炎,以膝骨關節軟骨退變及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為特征,以關節疼痛、變形和活動障礙為特點,為一種復雜的多因子發病機制的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膝關節炎如不及時治療,病情逐漸加重,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全社會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KOA 發病率明顯增高,已成為嚴重危害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的主要疾病之一。我科自2014 -2016年在西醫使用營養關節軟骨藥物及止痛藥物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熱熨、足浴,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1.1.1一般資料
115例患者均為我院骨傷科2014-2016年病人,男60例,女55例,年齡39-75歲,平均58.5歲,病程最短3月,最長12年,平均5.6年,單膝46例,雙膝69例,均經X線片檢查確診,依據骨性關節炎(OA)放射學病情分級標準(kellgren法)[1]分級其中Ⅰ級10例,Ⅱ級:42例,Ⅲ級38例。
1.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 2007 年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制訂的 KOA的診斷標準[2]。依據骨性關節炎(OA)放射學病情分級標準(kellgren法)分級:0 級:正常;Ⅰ級:關節間隙可疑變窄,可能有骨贅;Ⅱ級:有小量骨贅,關節間隙變窄;Ⅲ級:中等量骨贅,關節間隙變窄較明確,有硬化性改變;Ⅳ級:大量骨贅,關節間隙明顯變窄,嚴重硬化性病變及明顯畸形。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 中膝骨痹的診斷標準。中醫辨證分型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屬肝腎不足、筋脈瘀滯證或脾腎兩虛、濕注骨節證或腎精虧虛、痰瘀交阻證。
1.1.3 納入標準(1)符合 KOA 的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診斷、分型標準;(2)膝關節正側位放射線分級屬0 ~ Ⅲ級。
1.1.4 排除標準(1)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嚴重疾病及精神病者;(2)合并有骨腫瘤、骨結核、化膿性膝關節炎、炎癥性關節炎、痛風、原發性軟骨瘤、關節間形成骨橋連接而呈骨性強直者,有明顯急性外傷史造成半月板損傷、韌帶斷裂、血管神經損傷者;(3)有過敏體質及局部皮膚破潰者。
1.2 方法
使用“骨痹湯”熱熨、足浴治療結合心理護理及康復護理。
1.2.1 “骨痹湯”組成:淫羊藿40g 防 己30g 生乳香20g 生沒藥20g 秦 艽40g 川牛膝30g 紅 花30g 威靈仙40g 制草烏30g 制川烏30g 虎 杖40g 伸筋草30g 透骨草30g 干 姜50g 大青鹽250g
臨證加減:淤滯征象明顯者加桃仁30g、川芎30g;肝腎虧虛明顯者加川斷30g、杜仲30g;痰濕征象明顯(關節腔積液)者加花椒目30g、蒲公英30g、蒼術30g;肝血不足筋脈失養關節攣縮者加白芍40g、木瓜30g、干草20g。
使用方法:上藥混合稍加打碎,裝入棉布袋中,用醋水混合液中浸泡1分鐘,撈出后稍擠干,然后放入微波爐中加熱5-10分鐘或放普通鍋中隔水蒸30分鐘,取出稍降溫(50℃-60℃)后即可燙熨患膝。操作時先用藥包在膝上進行輕輕的上下快速拍打,以防止持續燙熨而燙傷患部皮膚,待溫度下降至不燙但仍有較強熱力時再敷壓患膝痛點,直至感到藥包沒有熱力為止。治療時間 40 分鐘左右,每天治療 2 次。一劑可使用2-3天。第一劑藥熱熨兩次后(治療第一日晚上),將藥包放入陶瓷或合金容器中加水煎煮30分鐘,取汁5000毫升,將藥汁倒入足浴盆中熏洗、泡足。操作時先熏后泡(避免燙傷),可用塑料布包裹膝蓋以下及足浴盆 或用毛巾遮蓋形成相對密閉的空間,讓蒸汽盡可能上熏而不外溢;以熏蒸似有汗出為宜,不可大汗濕衣;要避風保暖,喝水補充水分。每次20 min,一日1次,夜間休息前為宜。一劑藥使用2-3天。治療第二天使用第二劑藥,開始熱熨治療。此后則一劑藥先熱熨后足浴循環進行。
1.2.2心理護理
對患者進行個體化心理護理干預。首先評估患者的心態、心理承受能力,而后有技巧的對患者進行疾病宣教,既不夸大病情增加患者心理負擔,又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告知患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某種意義上是人體衰老的一種正常表現,不要過分緊張,針對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誤區,告知患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形成的主要誘因為:慢性勞損、肥胖、外傷、遺傳及性別等,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膝關節避免受傷及過分勞損,注意保暖、減肥,進行合適的功能鍛煉如:游泳、騎車、打太極拳、平路快走以及做八段錦等舒緩的運動。讓患者了解盡管衰老不可抗拒,機體功能的退化也難以避免,但只要老年朋友們平時注意保養膝關節,合理運動,勞逸結合,發現問題及時治療,就可盡早擺脫膝關節病痛的困擾,實現心愿,享受高質量晚年生活,避免患者產生沮喪心理,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增加其對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
1.2.3康復護理
1)穴位按摩,選穴:梁丘、犢鼻、昆侖、中渚、膝陽關、手三里。操作方法是:將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按在穴位上,用手指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揉動按壓。每個穴位按揉50下,按揉時手指要有一定力度,以患處輕度酸脹疼痛為度。早晚各一次。
2)指導患者行四頭肌的鍛煉,要保持膝關節在不負重情況下進行,方法:坐在椅子邊,或仰臥位時,將腿向前伸直,踝關節背伸(勾腳尖),然后腿伸直向上抬,腳跟離地 10-15 厘米,讓股四頭肌持續收縮,保持 3-5 秒,然后緩慢把腿放下。每天做 4-5次,每次重復 10-15 遍,兩條腿可同時進行。
1.3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 《中醫內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中膝骨痹的療效標準制定。治愈:癥狀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好轉:關節疼痛明顯減輕,腫脹基本消失,膝關節功能明顯改善;未愈:治療前后無變化。
2結果
通過對115例患者進行精心的護理,115例患者治愈50例,好轉6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8.26%。
3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引起中老年人膝部疼痛最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是膝關節軟骨變性、骨質增生而引起的一種慢性骨關節疾患,又稱為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及骨性關節病等。屬于中醫“弊病”的范疇。這種病癥多見于中老年,女性居多。目前臨床上對于輕中度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多采用保守治療。中藥的熱熨、足浴結合手法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精心、有效的護理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筆者在日常工作中體會如下:熱熨時一定要掌握好熱奄包的溫度,溫度太高易燙傷皮膚,溫度太低則療效不佳,臨床體會熱奄包溫度70°時即可對患膝進行輕微的上下快速拍打,待皮膚能耐受熱奄包時,將熱奄包置于患處,外以一次性中單包裹,以利保溫,藥效持久,效果更佳。對于高齡患者皮膚淺感覺遲鈍則,尤須小心,避免燙傷皮膚,操作前要用自己皮膚感覺熱奄包溫度適宜后再行操作。足浴時同樣要注意藥液溫度,尤其對于高齡或其他原因導致皮膚淺感覺遲鈍的患者避免燙傷,同時也要做好保溫,利用一次性中單,包裹足浴盆直至股部下段,將足至膝均置于相對密閉空間內,以利藥效持久。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為慢性疾患,持之以恒的穴位按摩及功能鍛煉可取得較好的預防及治療效果。長期按摩梁丘、犢鼻、昆侖、中渚、膝陽關、手三里等穴位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梁丘”穴是胃經的“郄穴”。對急性腿痛、腳痛、膝蓋痛有手到病除之效。“犢鼻穴”出現關節腔積液時要長按揉。膝部怕涼、畏寒時可按揉昆侖穴。“中渚”穴是三焦經的“俞穴”,同時,它也是止痛的要穴。常按按它,對于緩解關節疼痛會有很好的效果。“膝陽關”穴為膽經要穴,是膝關節陽氣運行的關卡,是膝關節氣血下行的必經之地,常按摩此穴對緩解疼痛有很好的作用。“手三里”穴不僅能治療肘關節疼痛還對膝關節疼痛有特效,這就是“下病上治,膝病肘治”的治療方法。股四頭肌是大腿前面的大肌群,強健的股四頭肌對于穩定膝關節能起到重要作用。故指導患者行股四頭肌鍛煉,有利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預防及治療。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大多對自身所患的疾患認識不足,一旦患病心理負擔較重,且日常生活中不注意保護膝關節,一些錯誤的鍛煉方法反而加速了膝關節退變的進程,加重了疾病。故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使患者正確認識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本質及發病誘因,日常生活中做到合理調攝,有利于增加其對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更好的保護關節,減緩關節退變的進程。
綜上所述,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有效的中藥熱熨、足浴,配以深入淺出的心理疏導、健康宣教,持之以恒的穴位按摩及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劉云鵬,劉沂.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30.
[2]邱貴興.骨關節炎診治指南[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10):793 -796.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內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48
基金項目: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科研計劃項目(編號:2015223)
作者簡介:尹建永(1976-),男,本科,畢業于張家口醫學院,副主任中醫師,從事中醫骨傷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