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老年冠心病采用曲美他嗪治療的效果研究。方法:將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心內科治療的9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使用曲美他嗪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癥狀改善情況。結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冠心病采用曲美他嗪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緩解心絞痛,改善心肌缺血缺氧,且不良反應輕微,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老年冠心病;曲美他嗪;治療效果
冠心病是老年患者的常見心血管疾病,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心肌供血供氧不足,血管內皮功能受損,表現為典型的心絞痛癥狀,若得不到有效診治可進展為急性心肌梗死,威脅患者的生命。曲美他嗪為抗心絞痛常用藥物,通過改善心肌能量代謝減輕心肌耗氧量,對血流動力學無明顯影響[1]。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老年冠心病采用曲美他嗪治療的效果,現具體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心內科治療的9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9例,男25例,女24例,年齡61-89歲,平均年齡(67.1±6.4)歲,病程6個月-7年;對照組49例,男27例,女22例,年齡60-87歲,平均年齡(68.3±6.9)歲,病程6個月-1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經心電圖及心超檢查確診,勞累后出現胸骨后疼痛或憋悶,含服硝酸甘油可緩解;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絞痛、惡性高血壓者、合并嚴重心衰者;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類型、病程等無明顯差異。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給予低流量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使用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服用曲美他嗪(施維雅(天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5465)20mg/次,3次/d[2]。4周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3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勞累后心絞痛無明顯發作或發作減少超過80%,靜息時心電圖缺血性改變基本恢復正常;有效:勞累后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80%,靜息時心電圖下降ST段上升1.0mm以上,或倒置T波變淺達50%以上;無效:勞累后心絞痛仍時有發作,減少不足50%,靜息時心電圖缺血性ST段及倒置T波無明顯改善[3]。
1.4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治療后每周心絞痛發作次數,心率及血壓變化情況,評價癥狀改善情況。
1.5統計學分析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9.0版,組間計量數據采用( )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X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用P<0.05表示。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癥狀比較,見表2。觀察組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討論
冠心病的發病與動脈粥樣硬化、血小板聚集、炎性因子釋放、血管內皮損傷等密切相關,導致冠脈狹窄,心肌缺血缺氧。常規治療主要采用擴張血管、改善血供等藥物,但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慢性疾病,部分抗心絞痛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等容易導致患者發生血流動力學改變,反而不利于病情的緩解。
曲美他嗪為3-酮酰CoA硫解酶抑制劑,通過抑制線粒體內長鏈3-酮酰CoA硫解酶,使心肌能量代謝發生改變,從脂肪酸氧化轉移到葡萄糖氧化,減少肪酸氧化,促進葡萄糖氧化,使心肌在同等氧耗的情況下產生更多的能量,從而維持心肌在缺氧狀態下的能量代理,減少心肌耗氧,增強心臟功能。本藥無負性肌力作用,不影響冠脈血流,不僅能增強心肌能量代謝,還能抑制心肌結構的重塑,對防治慢性心衰有一定療效[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均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老年冠心病采用曲美他嗪治療的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心絞痛癥狀,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董吉云,楊志勇,苗年海等.曲美他嗪治療老年冠心病穩定性心絞痛臨床觀察[J].安徽醫學,2011,32(4):463-465
[2]童成剛,崔云惠,于連榮等.曲美他嗪治療老年冠心病穩定性心絞痛的療效觀[J].東南國防醫藥,2012,14(2):138-140
[3]楊開寧,高偉.曲美他嗪治療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24):104-105
[4]陳文智,趙中.阿托伐他汀聯合曲美他嗪治療老年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