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比分析血常規檢驗中應用末梢血與靜脈血采血方法的效果。方法:將本院2014年8月-2017年9月期間行血常規檢查的1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分配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兩組各70例。其中,一組患者采用末梢血采血方式,即為對照組;另一組患者采用靜脈血采血方式,即為試驗組,對兩組患者檢查結果予以比較。結果:試驗組患者RBC、MCV、MCHC、Hb、PLT、HCT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但WBC、MCH指標低于對照組,即兩組患者各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末梢血、靜脈血均作為血常規監測的首選方案,相對而言,靜脈血采血方式結果準確性相對較高,故值得推廣。
關鍵詞:血常規;末梢血;靜脈血;采血方法
血常規作為生化檢查的基礎項目,通過白細胞和紅細胞、血小板及平均血紅蛋白含量等指標的變化,反映機體健康水平,以此起到疾病診斷的目的。目前,靜脈血、末梢血屬于常見采血方式,前者具有準確度高、參高價值高的特點,后者以采血環節痛苦低的優勢,在血常規采血中得以廣泛應用[1]。對此,將本院2014年8月-2017年9月期間行血常規檢查的1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血常規檢驗中應用末梢血與靜脈血采血方法的效果。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將本院2014年8月-2017年9月期間行血常規檢查的1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分配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兩組各70例。對照組患者男女比為38:32,年齡區間均在25-62歲,年齡中位數為(43.28±12.37)歲。試驗組患者男女比為35:35,年齡區間在23-60歲,年齡中位數為(42.97±13.03)歲。兩組患者性別和年齡等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儀器試劑:EDTA-K2真空抗凝管、XS-800i血液分析儀、配套試劑及溶液。
140例患者均在上午7:00時實施空腹血液采集工作,即對照組患者采用末梢血采血方式,試驗組患者采用靜脈血采血方式。前者應以采集點消毒處理為基準,實施穿刺取血操作;后者應以止血帶輔助壓迫血管的方式,對患者靜脈血予以采集。同時,血樣應在采集后120min內開展血液分析工作,涉及8項指標,即RBC(紅細胞計數)、WBC(白細胞計數)、HCT(紅細胞比容)、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Hb(血紅蛋白)、MCV(平均紅細胞比容)、PLT(血小板)、MCHC(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2]。
1.3 觀察指標
RBC正常范圍在3.5-5.5×1012/L;WBC正常范圍在4.0-10.0×1012/L;MCV正常范圍在80-97fl;MCHC正常范圍在300-360g/L;Hb正常范圍在120-160g/L;PLT正常范圍在100-300×109/L;HCT正常范圍在40-48%;MCH正常范圍在26.5-33.5pg[3]。若超于此范圍,則證明受檢者存在某種疾病。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對本研究數據加以分析處理,血常規檢查指標等計量資料選擇 表示,組間數據行t檢驗。P<0.05時,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試驗組患者RBC、MCV、MCHC、Hb、PLT、HCT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但WBC、MCH指標低于對照組,即兩組患者各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血常規(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作為血液檢驗常見方式,利用液體、有形細胞血液構成的特點,完成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等指標的檢測,以此按照細胞數量、形態間的差異變化,對患者疾病予以鑒別。經檢查結果顯示,若紅細胞計數低于正常值,則患者表現為貧血、出血等癥狀,若高于正常值,則可能存在脫水、嚴重燒傷和先天性心臟病;血小板計數低于正常值,多以脾功能障礙、原發性紫癜及再生障礙性貧血,若高于正常值,則為炎癥、感染和慢性敗血癥;白細胞計數低于正常值,則說明患者存在病毒感染和造血功能障礙等危象,高于正常值,多為中毒、白血病和炎性感染等癥。由此可見,血常規檢查工作的開展,對疾病早期診療存在重要意義[4]。
現階段,末梢血和靜脈血均屬于血常規檢查中常見采血方法。首先,末梢血采血。作為傳統血樣采集手段,將耳垂和指端作為主要采血點,患者痛感相對較輕,具有采集量少、順應性高的特點。但是,由于末梢血主要由毛細血管血、細胞內液和動靜脈血、組織間液構成,難以對循環血液予以全面反映。同時,采血前需借助棉球的運用,對采血部位予以消毒,但細小棉纖維往往是引起管道堵塞的主要原因,不僅造成檢測結果的誤差,還會導致儀器設備損壞[5]。其次,靜脈血采血。將肘部前靜脈作為主要采血部位,由于血液內含有過多的二氧化碳,血液顏色呈現暗紅色,若血樣顏色為鮮紅色,則為動脈血,需立即施以相應的處理,預防患者出血過多,引起各類并發癥。同時,靜脈血可對患者血循環狀態予以客觀、真實反映。且該類采血方式,血樣取量約為0.6-1.0ml,顯著高于末梢血取量,CT檢查呈現放射性特點,需對造影劑進行注入,是人體受到不一定危害,最終影響椎間盤游離診斷效果。MRI掃描往往會花費較長時間,但卻可以對圖像進行全方位觀察,除了可以對椎間盤突出和脫出進行準確反映之外,還能使其椎間盤呈現真空像,以便于對游離椎間盤進行詳細觀察[6]。
根據本文研究發現,實驗組患者診斷率95.8%,對照組診斷率81.2%(P<0.05);實驗組硬膜囊受壓檢出率92.8%,椎間盤變形檢出率83.3%,椎間盤積氣檢出率50%,鈣化診出率40%,對照組硬膜囊受壓檢出率57.1%,椎間盤變形檢出率33.3%,椎間盤積氣檢出率91.6%,鈣化診出率90%,對兩組數據進行對比得出,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對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進行MRI檢查,其診斷率相對較高,在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可以按照患者臨床癥狀,對MRI和CT檢查進行靈活應用,以實現診斷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謝忠偉.腰椎間盤突出MRI與CT診斷的準確性及臨床價值[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1):25-27.
[2]劉永,滕云.腰椎間盤突出MRI與CT診斷的臨床價值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9):1734-1736.
[3]王忠明,楊宏濤.CT與MRI在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診斷價值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20):2055-2057.
[4]王俊琴,陳明安,張海燕.MRI與CT檢查腰椎間盤突出臨床價值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7):1343-1345.
[5]白潔,祁佩紅.腰椎間盤突出癥的CT影像與MRI影像的比較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20):4064-4065.
[6]楊文兵,孟連英.腰椎間盤突出癥MRI與CT診斷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9):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