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健康教育在產后出血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究,為日后臨床護理干預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將我科室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收治的116例產后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后,治療期間采取的護理干預方案的不同,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8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進行干預,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加強健康教育,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接受不同護理干預后的臨床治療效果,并通過滿意度測評量表對我院護理工作進行評估。結果:經過不同的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3.1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48%,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且觀察組患者度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1.3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03%(P<0.05),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產后出血患者護理過程中加強健康教育,能明顯改善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高患者對我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健康教育;產后出血;護理干預;應用效果
產后出血是分娩期的嚴重并發癥,是指胎兒娩出后24內產婦失血量超過500ml,剖宮產時超過1000ml,是造成我國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為改善產后出血的臨床治療效果,在臨床治療期間,加強對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及健康教育則十分重要。我科室通過對健康教育在產后出血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來尋求更好的護理方案,以期為產后出血患者提供更好護理服務,為日后臨床干預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科室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收治的116例產后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分組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58例,年齡分布在22-37歲,平均年齡為(31.38±3.42)歲,初產婦37例,經產婦21例,剖腹產9例;觀察組患者48例,年齡分布在23-38歲,平均年齡為(32.64±3.49)歲,初產婦39例,經產婦19例,剖腹產10例。
將兩組患者的年齡、生產方式等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措施
對照組產后出血患者給予常規護理進行干預,針對不同原因導致的出血進行不同的護理干預:(1)子宮收縮乏力造成的出血,要及時給予患者縮宮劑,通過雙手按摩子宮,使患者子宮收縮和壓迫子宮內血竇[1];(2)胎盤因素造成的產后出血,行手取胎盤術,協助胎盤娩出;(3)軟產道裂傷造成的產后出血,及時縫合止血;(4)血功能障礙患者及時轉診,行輸血治療,補充血容量,疏通微循環[2];(5)對患者加強心理護理,優化患者不良情緒。
觀察組產后出血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其加強健康教育,(1)指導患者及家屬心理放松,緩解患者焦慮、害怕的不良情緒[3];(2)告知患者及家屬加強患者衛生護理,保證患者修養環境的舒適;(3)指導患者家屬加強飲食營養,避免患者出現貧血或者營養不良的情況;(4)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指導[4],保證患者個人衛生,避免感染及并發癥的發生。
1.3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接受不同護理干預后的臨床治療效果和患者及其家屬對我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4數據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對此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用n(%)表示,分別使用t和X2進行檢驗,P<0.05表示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不同的護理干預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觀察指標發現,在產后失血的護理過程中給予健康教育進行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具體數據詳見表1:
3.結論
健康教育是醫學發展和護理模式優化過程中的必然結果,通過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性教育,不僅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危險因素,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還可以改善臨床治療效果。
產后出血可繼發失血性休克、感染、貧血等并發癥,嚴重威脅產婦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醫護人員及時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包括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心理指導,飲食指導、產后出血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及產后的預防感染指導,從而達到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識,緩解患者不良情緒的,讓患者積極配合臨床治療,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產后出血患者加強健康教育,能明顯改善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對我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段冬梅.護理干預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妊娠結局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6):75-76.
[2]謝菊桂.綜合護理干預對200例產婦產后出血的療效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3,19(2):159-160.
[3]余克琴.產后出血護理中實施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體會[J].健康前沿,2016,23(6):39-39.
[4]梁杰,李立群.護理干預預防初產婦產后出血的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4,24(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