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建立并落實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是展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在實際工作中,采取怎樣的措施才能貫徹實施“三條紅線”控制的水資源管理理念是當前許多人都在迫切考慮的問題。目前無論是從具體技術要求方面還是從管理模式的方面都能看到一定的不確定性,導致“三條紅線”下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沒有依據。本文就將以“三條紅線”為基礎對水資源管理模式進行全面分析!
【關鍵詞】三條紅線;水資源;管理模式
1、現在我國水資源綜合管理模式
水資源綜合管理模式是一套貫穿水資源規劃、開發、利用和保護全過程的管理體系,其主要目的是可持續發展,綜合性措施是其主要手段方式。在具體工作中,除了用水部門的綜合外,綜合還包括許多其他的內容。如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進行統一管理、上下游水的統籌兼顧、人類需求和環境之間的平衡、供與需的協調以及水質和水量之間的平衡等等,其標準是協調好經濟、利益和資源上的發展,在經濟上我們要保證其高效利用,在利益上要講究公平分配,而在資源上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在實際工作中想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水資源綜合管理模式,重點還是在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的推進方面,而其實質上的變化即促進低效率粗放型傳統水資源管理方式向高效率集約型水資源管理方式的轉變。但是想要成功實現這一轉變,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至少需要完成是個方面內容的創新:第一,關于水資源管理理念的創新;第二,關于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創新;第三,關于水資源管理機制的創新;第四,關于水資源管理手段的創新。
2、基于“三條紅線”的水資源管理模式分析
2.1 基于“三條紅線”的水資源管理模式內涵。紅線是國家為了確保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能力三個方面劃定的管理紅線,這和一定地區的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并且還可以對這些地區一定時間范圍內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社會發展規模、社會管理水平等進行充分展現,這些內容同時也是水資源管理務必要達到的重要目標。實質上實行“三條紅線”控制的水資源管理模式具體內容是將“三條紅線”的主要內容融會貫通在水資源綜合管理的全過程,水資源綜合管理的內容包括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以及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第一,一定要將需水管理的理念從水資源的規劃、配置、節約以及保護等各個方面進行展現;第二,認真解決水資源管理基礎薄弱的問題,全方位加大水資源管理經費的投入;第三,將各項水資源管理制度認真落實到實處,同時要不斷強化監督管理工作;第四,認真解決體制制約的問題,對流域管理和區域水務管理工作進行強化,全面實現對水資源全方位、全領域以及全過程的統一性管理。
2.2 基于“三條紅線”控制的水資源管理框架
2.2.1 以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模式框架。現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的水資源管理模式框架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設計:首先,就水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對水資源管理提出的目標和要求展開設計;其次,以水資源開發利用環節的制度為中心進行設計;再次,針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的制度展開設計;最后,在法規層次上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設計。計劃用水管理是基于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的水資源管理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其本身也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區域層面的年度用水計劃的制訂;二是對微觀主體用水計劃的管理。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不同用水部門的顯著特點,對用水的優先次序進行有效確定,在此基礎上將可供分配用水總量逐一分解,形成年度供水計劃。按照不同用水戶上年的用水指標和定額標準,水資源管理部門在單位年用水指標總量確定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好各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同時還要不斷遵循用水變化規律,將將年度總體用水計劃分解到各行業、各區及各用水單位。
2.2.2 以用水效率控制紅線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框架。在實際工作中,水資源高效利用是總量控制的前提與基礎。定額管理是水資源管理從宏觀延伸到微觀,反映各個用水部門用水合理程度和區域水資源配置合理程度。定額管理主要體現在用水過程管理中,通過定額管理制度的實施,將水資源管理落實到生產生活節水的各個環節。所以,用水效率控制紅線的水資源管理框架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設計:用水管理過程中的定額管理制度設計;水資源統計和計量管理制度設計;區域用水效率考核制定設計。
2.2.3 以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框架。明確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對入河排污總量進行嚴格性的控制,認真處理好流域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以水體功能為主導,不斷加強對水量、水質以及水生態的監督控制,并分別從水質濃度和排污總量兩個方面對水體進行保護,同時還要確保水體功能的良性發揮。現在實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現在已然成為我們維持河流、湖泊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保障,是完善以水功能區管理為基礎的水資源保護制度的重要工作內容。所以,以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框架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設計:水功能區劃管理制度、水功能區監測體系、入河排污物質和量統計、計量及考核制度與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作框架。
2.2.4 總體框架。建立以“三條紅線”控制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模式總框架,需要將我國現在正在踐行的流域和流域相結合的水資源綜合管理模式作為基礎性內容,并分別從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以及入河排污總量三個方面抓起,再從政策環境、行政管理以及經濟措施等方面設計出一整套適合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的具體的管理理念、管理內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等,并將建議其運用于流域和行政區的水主管部門,使水主管部門在運行過程中成為自覺遵守的管理規則。
參考文獻:
[1]周同藩,柳建平.我國水資源管理體制的演變及對流域管理的啟示[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9(1):15-19.
[2]胡四一.強化制度建設和監督管理確保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穩步推進[J].中國水利,2010(6):13-14.
[3]王建華,王浩.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及其對策初探[J].水利發展研究,2009(6):49-53.
[4]孫雪濤.加強水資源管理 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J].中國水利,2009(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