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分析了國內外在綠色債券項目定義及界定標準方面的差異及其產生的原因,提出綠色項目定義是相對的概念,有必要完善國內綠色債券項目定義及界定標準,提高標準透明度,提升國內綠色債券市場項目的認可度和影響力。
關鍵詞:綠色金融 氣候債券標準 透明度 環境凈收益
近年來,在人民銀行等部門相關政策的引導和推動下,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獲得了迅猛發展。2016年中國注冊發行綠色債券規模2337.9億元人民幣,實際發行規模約1985.3億元人民幣,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
中國是首個由政府支持的機構頒布本國綠色債券標準的國家,在綠色金融政策制度創新方面成果顯著。但是我們在實踐中發現,進一步提高中國綠色債券標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增強透明度,爭取國內外投資者的普遍認可和理解,仍然需要相關參與方的持續努力。
國內外對于綠色債券項目定義及其界定標準的差異
綠色債券與普通債券的區別在于其綠色屬性。無論是國際上普遍接受的綠色債券原則(GBP),還是人民銀行、上交所、深交所等部門出臺的監管政策,都清晰地闡釋了維護債券綠色屬性的四個核心支柱,分別是募集資金投向綠色項目的承諾和安排、綠色項目的篩選評估標準及流程、募集資金投向綠色項目追蹤管理的措施、持續的信息披露。其中,債券募集資金投向符合標準的綠色產業項目是綠色債券區別于普通債券的最本質特征。目前,國內和國際市場參與者在綠色項目定義及其界定標準上存在較大差異。
以氣候債券組織發布的《氣候債券標準》(CBS)為例,CBS反對任何可能穩固和增強化石能源地位,以及有助于延長化石燃料應用生命周期的行動,其中就包括有助于減輕污染物排放、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的煤炭清潔利用項目。而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頒布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15年版)》(以下簡稱《目錄》)是將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潔利用納入綠色項目范圍,這是《目錄》與CBS之間最顯著的差異。除此之外,CBS分類中包括廢棄物和污染控制等領域,但是其出發點仍然是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而中國的《目錄》標準則更注重從污染防治和資源節約效益表現方面來定義項目。
那么中國政府和金融體系是否存在不重視氣候變化的傾向?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4年出席20國集團領導人第九次峰會時提出“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巴黎出席氣候變化大會時承諾:“中國政府認真落實氣候變化領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諾”、“中國2015年9月宣布設立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繼續推進清潔能源、防災減災、生態保護、氣候適應型農業、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設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并幫助他們提高融資能力”。此外,“十三五”相關規劃對可再生能源的高度重視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對燃煤火電的嚴格調控,均反映了中國政府與國際社會協調一致的努力和實質性行動。
國內外綠色債券項目標準存在差異的原因
國際、國內綠色債券項目標準存在差異的原因,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同國家間在不同發展階段關注重點的差異。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經過了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大規模環境污染治理已經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從金融市場的角度來看,西方發達國家環境治理的投資需求有正常渠道能夠滿足且規模已經萎縮,不再是社會責任投資關注的重點,因此強調環境治理的綠色屬性,顯然缺乏特別的現實意義。而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除了面臨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挑戰外,環境治理、資源節約也是其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矛盾。將環境、資源方面貢獻顯著的項目納入綠色項目范疇,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維護公民基本健康權益、提升幸福指數,顯然具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環境、資源類綠色項目市場空間巨大,也給社會責任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資選擇。以中國潛在的綠色債券市場規模為例,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污染防治領域融資需求為12.9萬億元,約占綠色產業融資需求的47.8%;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領域融資需求2.2萬元,約占綠色產業融資需求的8.1%,兩項合計占比將達到55.9%,成為潛在綠色債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見圖1)。
圖1 綠色產業“十三五”時期投融資需求估算
資料來源:由中節能咨詢有限公司估算
此外,綠色項目并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而是具有相對性,事實上并不存在純粹的、絕對“好”的綠色項目。從技術角度來看,綠色項目的環境凈效益是相對的,它是以“通常”的、“普通”的項目為基準進行比較,能夠體現出額外的相對環境凈效益。區分綠色項目和環境高風險項目的目的也是將項目額外的相對環境凈效益或成本外部性透明化,為投資者、社會公眾等相關者提供識別判斷的依據。基于這種觀點,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國家和地區,綠色項目的定義、具體范圍和內容存在客觀差異。同類型的項目在不同地區可能產生有差異的環境影響。以水電項目為例,如果在熱帶、平原地區建設水電項目,那么淹沒區域大、淹沒區有機質豐富、甲烷排放以及移民遷移都將構成難以忽視的環境和社會風險。而如果是在以中國為代表的亞熱帶、溫帶地區建設水電站,那么政策層面支持建設淹沒面積相對小、對下游河道流量影響程度相對較弱的徑流式電站,嚴格限制其他類型電站的建設。這就是說在項目區域及監管政策不同的情況下,如果簡單地認為所有水電項目在環境方面“弊大于利”,顯然缺乏客觀依據。
當前情況下,國內、國際投資者對綠色項目的認知存在差異是正常的,但是為了取得市場參與者特別是國際市場參與者的理解,完善國內綠色債券項目定義和界定標準,提高標準透明度,顯然是提升國內綠色債券市場項目認可度的重要措施。同時,加強國際、國內相關標準方面的溝通、交流也是爭取理解的重要方式。可喜的是,目前國內相關機構、市場參與者與氣候債券倡議組織等國際機構已經開展了交流,并將逐步深入。
提升中國綠色債券項目標準的重要意義
2016年,中國首次把綠色金融議題引入G20議程,并創建了綠色金融研究小組。2017年,德國也將在G20峰會上繼續探討由中國發起的綠色金融議題。中國堅持綠色債券國際性的廣泛共識,同時也堅持根據本國國情,關注現實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通過建立符合實際的綠色債券項目標準,給予行業積極明確的引導,發揮綠色金融促進經濟綠色轉型的積極意義。
筆者認為,在迅速增長的綠色債券市場中,最大的挑戰仍是質量和透明度。“名符其實”的綠色債券有助于構建規范的綠色債券市場,引導更多社會資金進入綠色項目,吸引發行人和投資人更多關注綠色項目,而綠色債券項目標準本身的科學性、針對性、操作性是基石。我們也將繼續深入開展產業與市場研究,與其他參與者一道積極為市場健康發展建言獻策,在響應政策導向方面積極作為。
作者單位:中節能咨詢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印穎 羅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