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外部性理論,以城市制造業數據構建專業化指標、競爭性指標、多樣性指標,構建聚集經濟的外部性模型,以SUR計量方法實證分析。在長三角城市中,制造業外部性以MAR外部性為主,這部分制造業面臨著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轉移的風險。那些體現Jacobs外部性的制造業更加適合在大城市生存,能夠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外部性 制造業轉型 SUR模型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4(a)-122-02
1 問題提出
長三角城市是中國重要的城市群,其制造業不僅影響城市自身發展,還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近年來制造業在長三角城市發展遇到了成本上升、環境制約等問題。制造業是否需要轉移,以及怎樣轉型發展,不僅要考慮其直接的經濟貢獻,也要分析其間接影響,重點需要考慮制造業外部性的影響。

2 城市外部性理論
城市外部性主要有三個基本理論。MAR(Marshall-ArrowRomer)外部性指的是同一產業內,不同企業相互之間的信息溢出。MAR理論認為,就像熊彼得(1942)所認為的那樣,本地產業的壟斷比本地產業的競爭更能促進經濟增長,因為壟斷限制思想的流動使得創新所產生的外部性在企業內部化了。如果外部性內部化,那么創新和增長會不斷加速。
Porter(1990),像MAR一樣,認為信息溢出產生于專業化,產業地理上的集中刺激經濟的增長。但他認為競爭比壟斷更加能夠快速孕育、吸收和應用創新。Porter外部性在地理上集中專業化、競爭性的產業城市會達到最大化。本地的競爭迫使企業要么創新業務和產品,要么企業倒閉。因此本地競爭能夠促進創新的產生。
Jacobs(1969)與MAR和Porter不同,其認為最重要的知識產生于核心產業的外部。Jacobs外部性理論認為,競爭會加速新技術的采用,多樣化孕育了城市化經濟,城市多樣化的活動能夠培育跨界的技術創新,進而引導創新和經濟增長。
外部性理論能夠同時解釋城市的形成以及城市的增長原因。MAR和Porter的理論認為產業應該在地理上形成專業化,以便于吸收企業間的信息溢出,區域上集中的產業應該發展得更快,因為這些區域內的企業比隔絕的企業更能相互學習。相對而言,Jacob的理論認為在一個產業多樣化程度高的地區產業將增長得更快。
對長三角城市制造業外部性影響研究,需要同時考慮這三種理論外部性。實證分析三種外部性,哪些制造業需要轉移,哪些制造業需要轉型升級,以及對城市經濟影響的問題才能清晰。
3 實證分析
實證研究數據集合包括了上海、南京、紹興、嘉興、南通、常州、無錫、寧波、杭州、蘇州等十個長三角城市。考慮到中國加入WTO等因素,采用了2002年~2012年的數據進行研究。在這十個長三角城市中,由于數據的原因,各個城市各個行業的從業人員的工資收入水平無法獲得,因此在實證模型中沒有此變量。基于外部性的理論,本研究所采用的外部性模型為:

其中I為從業人員數,specialisation為專業化指標,competition為競爭性指標,diversity為多樣化指標。模型統計結果見表1所示。
從產業角度來看,紡織業體現出的是專業化指標和多樣化指標顯著,表明具有Jacobs外部性,但MAR外部性還是Porter外部性,從實證結果中無法判斷。紡織業的檢驗結果表明,紡織業適合具有專業化和Jacobs外部性的城市。這個結論與已有的實證檢驗結果有點不同。已有的實證結果認為類似于紡織業這樣的傳統產業更加適合于具有MAR外部性的城市中。而長三角的紡織業還顯示出適合出現于具有Jacobs外部性的城市中。
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體現出的是專業化指標和競爭性指標顯著,表明具有Porter外部性。紡織服飾、鞋、帽制造業適合在具有Porter外部性的城市中聚集。這與紡織服飾、鞋、帽制造業是個小企業集中的產業有關。時尚、流行、款式這些短期有效信息,在企業間相互學習模仿的速度很快,所以表現出Porter外部性。
化學纖維制造業體現出的是專業化指標、競爭性指標和多樣化指標顯著,表明具有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化學纖維制造業也同紡織業一樣,出現了違背已有研究的情況。按照已有的研究,化學纖維制造業應適合于具有MAR外部性的城市,而實證研究結果卻與這一結論相違背。
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與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體現出專業化指標、多樣化指標顯著,競爭性指標負顯著,表明具有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這兩個產業顯示的情況與已有的文獻結論相符。這兩個產業在長三角城市中還屬于新興產業,它們更加適合于在具有Jacobs外部性的城市中。
皮革、皮毛、羽毛(絨)及其制造業,石油化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體現出的是專業化指標顯著,競爭性指標負顯著,說明具有MAR外部性。這些產業顯示的結果與已有文獻結果相符,這些產業適合于在具有MAR外部性的城市中聚集。
4 主要結論
長三角城市主要的制造業所呈現的外部性以MAR外部性為主,如皮革、皮毛、羽毛(絨)及其制造業,石油化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這些產業雖然對經濟發展具有很大作用,但由于其資本密集型,給城市帶來的污染、擁堵等成本要大于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因此適合于向中小城市轉移。
與時尚、流行有關的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紡織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以及與高科技創新有關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與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產業所呈現出的是Jacobs外部性。這些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直接推動城市經濟發展,而且其信息溢出效應等外部性為其他產業帶來創新。
從制造業外部性來看,長三角城市的經濟發展將更加依賴與創意、創新有關的制造產業。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對長三角城市經濟的影響將越來越有限。長三角城市的發展已跨越了依賴資本積累階段,進入到更加依靠創新、創意的階段。
參考文獻
[1] Helsley R.Strange W.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Urban Capital Market[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2(29).
[2] Jacobs Jane.The Economy of Cities[M].New York:Vintage,1969.
[3] 陳良文,楊開忠,吳嬌.地方化經濟與城市經濟——對我國省份制造業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究,2006(11).
[4] 金煜,陳釗,陸銘.中國的地區工業聚集:經濟地理、新經濟地理與經濟政策[J].經濟研究,2006(4).
[5] 路江涌,陶志剛.我國制造業區域集聚程度決定因素的研究[J].經濟學季刊,20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