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當代小說家希拉里·曼特爾因歷史小說《狼廳》《提堂》兩獲曼布克獎,她其不僅繼承了英國歷史小說的寫作傳統,展示了一段16世紀的英國帝國歷史,也在小說中挖掘了蘊含的“英國性”。
關鍵詞:曼布克獎 《狼廳》 歷史小說
“我的心與歷史小說同在”,因為“我之所以會成為一個小說家的唯一原因是我沒有機會當一個歷史學家”。說出這擲地有聲話語的是憑借著被稱為“克倫威爾三部曲”的《狼廳》與《提堂》而兩獲曼布克文學獎的英國小說家希拉里·曼特爾。
希拉里·曼特爾(1952— ),當代英國最知名的女性小說家之一,以寫作歷史小說著稱,代表作包括反映英國亨利八世在位期間歷史的《狼廳》(2009)、《提堂》(2012),以及反映法國大革命歷史的小說《一個更安全的地方》。曼特爾繼承了英國文學中歷史小說的寫作傳統,在其作品中重塑了一段16世紀的英國歷史,也再現了英帝國締結形成前夕的托馬斯·克倫威爾、亨利八世、安妮、博林、托馬斯、莫爾等歷史人物的風采。
一、英國的歷史小說傳統
所謂歷史小說,其定義一般為“反映歷史人物和事件為核心的小說”{1}。英國的歷史小說寫作有著悠久的歷史。生活在19世紀前期的司各特是歷史小說的大家,其創作于1814年的《威夫利》被認為是歷史小說誕生的標志,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艾凡赫》(1819)將歷史與虛構交織在一起描繪了一段特殊的中世紀的英國歷史。19世紀中期,維多利亞時代最著名的歷史小說要數狄更斯的《雙城記》(1859),其展現了當時的歷史小說是“從‘人的歷史’向‘歷史的人’的轉變”{2},司各特、狄更斯的歷史小說都符合了喬治·盧卡契在《歷史小說》(1962)中對歷史小說的特征、主題的歸納。如主人公是普通的男人或女人,對人物心理進行歷史真實的還原,著名的歷史人物要處于小說的次要地位以免打亂普通人的生活場景等。
20世紀以來,英國的歷史小說匯入了現代主義的文學浪潮中并有了新的發展。其中伍爾夫創作了歷史小說《奧蘭多》(1928)展現了從16世紀的女王時代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的英國歷史時空變化,同時現代主義文學消解歷史、時空交錯的特點也體現在這部歷史小說中,顯露出歷史小說新的變化方向。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歷史小說發生了巨大改變,出現了所謂的“當代英國小說的歷史轉向”,其中薩爾曼·拉什迪的《午夜之子》(1981)、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樓拜的鸚鵡》(1984)、石黑一雄的《長日留痕》(1989)、拜厄特的《占有》(1990)都是其中最為知名的作品。若以英國文壇的風向標“曼布克文學獎”為例,截至2009年《狼廳》獲獎時,其評選史上已經有十五部歷史小說獲獎。{3}這些歷史小說恰是琳達·哈琴在《后現代主義詩學:歷史、理論、小說》提出的“歷史編纂元小說”,即“具有強烈的自我指涉性,又自相矛盾地宣稱同歷史事件和人物有關”{4}的小說。在這些歷史小說中,作家通過歷史的重塑追憶了往昔帝國的榮光,展示殖民地與民族身份的追尋,印證了英國文學評論家馬爾科姆·布拉德伯里在《現代英國小說》中提出的“20世紀末英國小說重要的主題便是回歸歷史”{5}的論斷。
二、曼特爾的歷史小說寫作
2000年后,女作家曼特爾兩獲曼布克文學獎的《狼廳》(2009)和《提堂》(2012)是歷史小說在英國文壇重新取得成功的重要標志。《狼廳》講述的是托馬斯·克倫威爾作為執政官,輔助亨利八世在個人生活上圖謀改變,協助國王與王后離婚另娶安妮·博林,同時在政治生活中也開創了英國歷史的新篇章的故事。《提堂》則延續克倫威爾的主題,講述其之后再一次協助亨利八世處死安妮·博林,并娶回珍·西摩的故事。這一段英國人耳熟能詳的都鐸王朝的宮廷歷史在曼特爾的筆下展現了新的風采。曼特爾的小說標志著歷史小說的新轉折,那就是其“仍然代表著歷史的非凡的、多樣的、復雜的特性,并將小說作為一種具有批判性的歷史形式”{6}。可以說,在曼特爾的歷史小說中充滿著獨特的特點。
首先是在小說的歷史觀念的建立上,曼特爾堅持忠實于歷史的寫作方式。她在《狼廳》中極為注重對史料的選擇,對史料的運用也達到苛求的地步。諸如她在訪談中談到為了了解克倫威爾在工作中弄干墨跡這一小小的舉動,她可以花費數天來搜集相關資料。而且她還承認在《狼廳》中所涉及的一百多個人物都是真有其人的,并非虛構,這就為其歷史小說的寫作奠定了非常真實的基礎。
其次,在歷史小說的敘事方式上,曼特爾在《狼廳》敘事中謹慎選擇史料,注重對歷史的重建與再現,突出其小說敘事具有的現實主義的特點。她巧妙地將一個在歷史上微不足道、臭名昭著的朝臣克倫威爾作為敘事中心展開故事,以第三人稱的敘事角度展開故事。曼特爾仿佛是通過架在克倫威爾肩膀上的攝影機的鏡頭展示了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以及整個時代的風云變遷。
再次,在歷史人物的塑造上,曼特爾形容自己是進入到克倫威爾內心里面進行寫作的,她注重挖掘歷史人物身處歷史場景中的心理真實。譬如在訪談中,曼特爾提到歷史記載中有克倫威爾在主教失勢后的哭泣的場景。歷史學家把這一天當作一個歷史時刻記載在史書中,但她卻注重挖掘人物在這一時刻復雜的心理過程。曼特爾在展示這一場景時,特意追溯了那天正是萬圣節前夜,克倫威爾剛接二連三地失去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女兒,家庭的變故讓這個意志堅毅的男人在面對象征死亡的日子里也不禁潸然淚下。很顯然,曼特爾是將克倫威爾還原成一個普通的人、普通的父親來突出其人性的部分,豐富了他在莎士比亞筆下的形象,難怪有評論家認為克倫威爾“就是一個外表冷靜而內心繁復、自我意識和自我懷疑并存的莎士比亞式人物”{7}。
最后,曼特爾總結自己的歷史小說的創作時提出,“我認為如果說我掌握了什么寫作準則的話,那就是在好的歷史與好的戲劇之間是沒有任何矛盾沖突的”,而且“矛盾與弱點恰恰構成了歷史小說的獨特價值,去發現一個歷史模式,而不是給歷史強加一個固定模式,同時允許給讀者留下一些歷史的悖論所在”。難怪曼布克文學獎的評委主席James Naughtie在肯定曼特爾的小說藝術時說道:“希拉里·曼特爾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發生在16世紀的完全現代的小說。《狼廳》篇幅宏大,敘事繁復,細節精妙。她通過對亨利八世的宮廷生活的細節描繪,展示了權力的秘密。在精妙的散文化的描繪中展示了一個由男人與女人所共同締造的政治與歷史。”
三、結語:歷史小說中的英國性
顯然,曼特爾的歷史小說在漫長的英國歷史小說寫作傳統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她正在創作“克倫威爾三部曲”的第三部《鏡與光》,而國內學界也將有學者研究的目光投向這一位擅長寫作歷史小說的女作家,認為曼特爾“摸索到了歷史小說家創作的經典母題之一即以歷史書寫民族身份建構”{8},就是在歷史書寫中寫作了“英國性”(Englishness)。曼特爾的歷史小說書寫的“英國性”就在于,她將英國人最熟悉的一段帝國締結前的歷史用一個新的歷史眼光展開來,恰如書名《狼廳》所隱喻的獨特的英國地理空間,克倫威爾這一歷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也寓意著對這段帝國歷史的重新講述和對“英國性”的重新發現。
曼特爾的《狼廳》在被BBC改編成電視劇于2015年1月開播之后,在英國取得了高達15.8%的收視率,平均一周觀眾數量達到440萬。同時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將《狼廳》改成舞臺劇上演之后也是場場爆滿。可以說,公眾對曼特爾的歷史小說及改編作品的關注,也書寫了當代英國社會對“英國性”的探索與回歸。
{1} 高繼海:《歷史小說的三種表現形式——論傳統、現代、后現代歷史小說》,《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2} 羅晨:《簡論英國歷史小說之興起》,《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3} 劉國清:《曼布克獎與當今英國歷史小說熱》,《外國文學動態》2016年第6期。
{4} 〔加〕琳達·哈琴:《后現代主義詩學:歷史、理論、小說》,李楊、李鋒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5} 〔英〕布拉德伯里:《現代英國小說》,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6} John Brannigan .The Novel as History [A].Peter Boxall, Bryan Cheyette (ed.) .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Novel in English: Volume 7:British and Irish Fiction Since 1940[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255.
{7} 劉國枝:《人對人是狼”——〈狼廳〉的世界》,《全國新書目》2010年第21期。
{8} 嚴春妹:《勃發與拓墾:國內希拉里·曼特爾研究》,《當代外國文學》2015年第1期,第160-165頁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比較文學視野下的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獲獎電影劇本研究”(17YJA751021);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院2016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校世界文學課程的實踐改革研究”(RDJGb2016-13)階段性成果
作 者:劉 瓊,海南省熱帶海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較文學、電影研究。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