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敘述了困惑而茫然的男生渡邊與兩個性格迥異的女生直子和綠子之間的感情故事,是一部關于都市里迷失與自我救贖的作品。作品在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孤獨感,正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年輕人心境的真實寫照。從作品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村上春樹對待孤獨與無奈時的人生態度。本文從“孤獨”的角度入手,評析作品中的孤獨感。
關鍵詞: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 孤獨
一、引言
村上春樹是日本最著名的現代小說家之一,其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于1987年,時至今日依舊暢銷不衰。《挪威的森林》從第一人稱的視角展現了幾位平凡的青年人對待愛情、友情以及生命的態度,揭示了他們內心深處的失落、彷徨與孤獨,以及為擺脫這些精神失衡而進行的自我救贖。村上用細膩的筆調勾畫出水泥森林中孤獨而迷惘的青年們,像一群豸在繁華喧鬧卻冰冷的世界中掙扎著。這部書看似是一部凄美的青春戀愛小說,其中卻包含著對生命的寬容與救贖,跳躍的青春中蘊含著生與死的思量。
二、主人公們的孤獨感
青春期的成長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隨時有孤獨的浪花沖刷甲板,僅留下記憶的貝殼。《挪威的森林》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迅速發展中的日本,雖然燈紅酒綠,但繁華的背后是可怕的精神荒蕪,喧鬧的背后是更無言的沉寂。自我的壓抑使精神的大廈崩塌,人們發現原有的價值觀并不適應轉型后的社會。
作品的開篇,當37歲的男主人公渡邊在漢堡機場聽到背景音樂“挪威的森林”時,那深藏于內心的旋律將記憶拉回到1969年的秋天。“挪威的森林”是20世紀60年代英國The Beatles樂隊的一支憂傷的歌曲,歌詞充滿了對人生的幻滅與對世界的迷惘感。小說的女主人公直子說:“聽到這曲子,我就會悲哀得不行。也不知為什么,我總是覺得自己像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全書的基調如同The Beatles樂隊的這首歌一般,從中可以嗅出北歐森林般陰郁的氣息,以渡邊為代表的主人公們仿佛在漫無邊際的森林里找不到出口,在彷徨與孤寂中尋求對生命和自我的認知。
在整部作品里,村上用平和而細膩的文筆娓娓道來,幾個性格特征鮮明的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小說的故事情節并不曲折,但“孤獨”作為主音符始終貫穿在全書的字里行間中,那種淡淡的孤獨感如涓涓細流般淌進讀者的心間。真正的孤獨,不在于你是否獨處一室,而是身處喧鬧的人海中,卻感覺到心無可依。當人們自我封閉時,便會滋生出難以承受的孤獨感。
渡邊無疑是孤獨的。從表面上看,渡邊有木月、永澤、敢死隊等許多好朋友,他也真心喜歡著直子和綠子兩個女生,但實際上他們并無心靈深處的交集。渡邊一個人靜默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死海中漂浮,在深秋里迷失。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在他看來只是無聊。他借酒沉醉,低沉的爵士樂徒增幾分悲涼,喜歡一個人也只是自己墮落的借口。渡邊不愿意與人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獨自承擔著各種負面情緒。他的內心是空虛的,而空虛其實就是孤獨的延續。作品中有如下一些描述,“我有一個叫木月的好朋友(與其說是好朋友,不如說是我唯一的朋友)”;“誰也不和我說話,我也不向他們開口”;“每個人看起來都自得其樂。而我卻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孤單,覺得自己與這光景格格不入”……這些描寫都刻畫出埋藏在渡邊心里的那種無奈和無助的孤獨感。在直子自殺后,渡邊的精神更是徹底崩潰,他陷進極端痛楚的漩渦中,那是一種痛徹心扉的孤獨感。
很少有人愿意與孤獨為伴,孤獨是可怕的,它與個體的成長背景、所接受的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的環境都緊密聯系著。盡管作品中主人公們孤獨的內涵并不一樣,承受孤獨的能力和排遣孤獨的方式也大相徑庭,但從本質而言,他們都是孤獨的。由于青春期的成長被無法擺脫的孤獨感強烈困擾著,因此出現了對待生命極其消極的兩個人——木月和直子,一個選擇在青煙裊裊中死亡,另一個用繩子將生命在森林里終結,他們把死亡當成是逃避現實和實現自我救贖的最佳方式。
女主人公直子沉浸在男友木月的自殺中難以自拔,她將自己封閉在狹小的圈子里,無法順暢地與外界交流。與人相處時,她總是感覺到不安甚至恐懼,她在這種極端的孤獨中沉淪著、絕望著,遺憾的是,她沒有選擇堅強,而是選擇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另一位女主人公綠子,“全身迸發著青春活力和蓬勃生機,似沐浴著春光蹦跳到世界上的一頭小鹿”,她是作品中最具青春氣息的人。但父母的病故,以及一連串的苦難讓綠子的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家境不富裕卻在一家貴族學校念書,綠子與同學們之間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她對渡邊說:“我覺得孤單,孤單得要命。”綠子蓬勃的青春中涌動著孤獨的暗流。
作品中還塑造了精明而有野心的“成功人士”永澤,這是一位善于利用社會潛規則投機鉆營的人。他有著良好的家世與瀟灑的外表,才華橫溢并且擁有嫻靜善良的女友初美,但他的內心是孤獨丑惡的,他選擇同別的女孩廝混,通過傷害他人來滿足自己。最終,初美的死在他與渡邊之間劃開了巨大的溝壑。他無疑也是空虛而孤獨的。
孤獨往往深藏于內心最隱秘的部分,孤獨意識并不僅僅為少數人所擁有,它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孤獨吞噬著人們內心的靈魂,考驗著人們的忍耐極限,讓其在痛苦中徘徊、掙扎。當沉溺于孤獨的泥淖時,有些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而有些人則能直面孤獨,勇敢地成長。木月和直子在痛苦中選擇自殺,渡邊在孤獨中學會了寬容地對待生命,他在綠子的幫助和玲子的鼓勵下,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三、村上春樹的孤獨感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的首頁上寫道: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孤獨正是祭日的本質,也是貫穿這部書的主旋律。村上春樹又何嘗不是孤獨的?他年少時厭惡讀書,高中時抽煙、逃課、打麻將,大學讀了7年才拿到學位。此時的村上春樹,骨子里充滿了叛逆的細胞,而這些不堪回首的經歷正是這部小說創作的最初誘因。成名后的村上春樹也不擅于與人交際,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他更愿意用筆書寫下一個個永恒的故事,用文字與這個世界進行交流。
《挪威的森林》的譯者林少華先生在這部書的譯序中寫道:“同是日本作家,川端也好,大江也罷,讀之總覺得是在讀別人……而讀村上,我們則覺得是在讀自己,是在叩問自己的心靈,傾聽自己心靈的回聲。”村上對于孤獨與青春迷惘的看法使讀者感同身受,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與歸屬認同感。
村上說:“我生長在冷戰時代,因此對事物的看法會受到影響。”村上的孤獨與他的生活背景息息相關。《挪威的森林》包含著村上曾經的心靈創傷,有他對現實世界和人生經歷的真實感受。村上用一種平等的視角和看似平淡的筆調描述人生中淡淡的憂愁和孤獨,觸及孤獨的底蘊。村上式的孤獨不是廉價的暗自憂傷,也不是對個體情緒起波瀾時的反復品味,更多是對人性以及社會環境深層次的質疑。他將自己的孤獨注入主人公身上,通過渡邊,這個全書中最具代表性的孤獨者,用渡邊的行為、語言和處世方式詮釋了他對許多問題深層次的思考。對于書中不同人物間迥異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村上沒有進行高高在上的評判,并且在書的末尾處,渡邊在電話亭給綠子打電話,給讀者留下了“我現在哪里”的懸念,更多地賦予讀者去思索體會。
村上是孤獨的,他說:“人和人生,在本質上都是孤獨、無奈的。因此需要與人交往,以求彼此理解。”村上認為,孤獨和無奈感是現代人無法擺脫的情感,正是由于村上對孤獨品味得如此深刻,才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游走于孤單都市中年輕人的形象。但村上沒有沉淪于這種孤獨和空虛,他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正確地看待生命和實現自我救贖。
“為什么大家非要變成如此孤獨不可呢?”村上的吶喊直擊都市年輕一代空虛寂寥的心。閱讀村上的作品,可以讓茫然無措的心靈尋找到真實的慰藉,疏解孤獨的情緒所帶來的苦楚,慢慢體會孤獨中的意味。其實孤獨何嘗不是一種生活方式呢,我們需要的是直面孤獨,迎接孤獨,甚至享受孤獨,發現孤獨中蘊藏的別樣風景。生命,就是一場修行,孤獨能讓一個人脆弱,也能讓人更加堅強,它可以毀滅一個人,也可以錘煉一個人。
《挪威的森林》這部有關青春與人生的小說,淋漓盡致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青年人的孤獨與無奈,包含了許多對生命本質的思考。孤獨其實并不可怕,它可以轉化為蓬勃向上的正能量。拒絕選擇抑或不敢抉擇是最痛苦的孤獨,需要我們擁有強大的內心,克服孤獨,堅強成長,這就是成長過程中振奮人心的自我救贖。人必須學會在孤獨中沉思,在沉思中成熟,在成熟中成長。縱使歲月以刻薄和荒蕪相欺,我們仍需生命的慷慨與繁華相愛。
參考文獻:
[1] 孫小雯.無處安放的青春——淺析《挪威的森林》的幻滅色彩[J].中國校外教育,2013(9).
[2] 陳彥彤.論《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獨意識與尋覓意識[J].安徽文學,2009(4).
[3]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M].林少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4] 俞杭燕.試析《挪威的森林》的孤獨主題[J].文學教育,2012(5).
[5] 王丹.迷失在《挪威的森林》中的現代都市人[J].現代交際,2016(1).
作 者:于千涵,河南省鄭州市第四中學學生。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