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吟誦對古詩文表現力之展現

2017-04-29 00:00:00宋振錕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17年10期

摘 要:吟誦是從古傳承下來的漢詩文表達形式,有著豐富的表現力。而今人多用歌唱、朗誦等方式表達古詩文,雖然也有其特色,但畢竟偏離了古詩文的原意。吟誦之不彰,頗令人生“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之悲感。本文將吟誦與歌唱、朗誦等古詩文表達形式進行對比,從五個方面談吟誦之優勢,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吟誦對古詩文閱讀效果提升方面的研究,也有助于吟誦的教學與推廣。

關鍵詞:吟誦 古詩文 朗誦 吟誦采錄

一、自然流露與斧鑿之痕

吟誦之自然與歌唱、朗誦(誦讀)之斧痕形成鮮明對比,以下分兩方面敘述:

第一,吟誦者面對古詩文時的情感生發。青島著名書法家馮平先生在接受吟誦采錄時說:“詩中的字‘逼’得你唱,一句詩不成唱,四句連起來才能成唱。慢慢地念出來,很自然地就能唱,不用做(方言,意即刻意迎合,刻意學習),不用特為學。”①馮先生是山東萊陽人,生于1910年,家學淵源,也經歷過傳統教育,十分了解傳統吟誦的情況,這種“吟誦不用學”的說法是馮先生多年讀書學習的感受,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正是“自然”。一個會感受經典古詩文意蘊的人,在面對詩文時,自然會被其中的韻味所吸引、感染,從而自然而然地用帶有音樂性且又符合漢語詩文韻律特點的方式“唱”出來,這種情感的生發不是刻板生硬的,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不用特為學”,是每個人性情中天然具備的。針對該問題,葉嘉瑩先生曾精煉地提出“興發感動”說:“好的詩歌,不是勉強拼湊的詩歌,都是你內心的感情跟音樂的聲音同時出來的。所以我們中國的詩歌,一直對于吟誦是非常重視的。”②內心的情感跟音樂的聲音同時隨著詩歌出來,這難道不是一種對“自然”的絕好詮釋嗎?這種自然,只有吟誦可以做得到,故葉先生指出“所以我們中國的詩歌,一直對于吟誦是非常重視的”。

在成都采錄四川大學老教授謝祥榮③先生時,老先生講述的一件事情再一次證實了馮先生所談的感受,也再一次向我們展示了吟誦情感生發之“自然”。當謝先生為我們吟過《清明》一詩,我們稱贊其韻味濃烈感人至深時,先生說我們架著機器(攝像機,為采集吟誦影像資料,以充實中華吟誦資料庫)拍攝,使他的吟詩發揮不好。發揮最好的那次,是有一次夕陽西下時,先生獨自站在窗邊,看著將落的夕陽,感觸忽起,吟了這首《清明》,邊吟邊落淚。先生連說:“那次是發揮最好的。”在為了拍攝而“表演”的情形下發揮不好,在寂寂無人處興至而吟的情形下發揮得最好,想必再不需多做論證了,老先生憑一生讀書的經驗與感受告訴我們,吟誦之情感,生于自然,純乎自然,若刻意為之,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的。寥寥數語之說服力當足以勝過千百言之論述。

再來看現代古詩“歌唱”的情感生發狀況。現代的所謂古詩“歌唱”,是以古詩文為歌詞,由譜曲者為之作曲,然后由演唱者演唱。在作曲者譜曲的過程中,將西方的音樂理論移植到古典詩文上,即使是考慮了漢語特點,使曲子的音調走向與文字相符,不造成“倒字”情形(大多數譜曲者做不到這一點),卻也把節拍、音高、長短都限定住了,這無疑在古詩文的聲音表達上增加了負荷。這樣的聲音不是流露出來的,是造出來的。我們看到了刀砍斧斫的痕跡,從此古詩文的聲音不再天然,亦不再幽然。

第二,吟誦者吟誦時的情感表達。要了解這里所謂的“情感表達”,需要透過吟誦者在吟誦過程中的動作、聲音、神態、語言等細節分析其在吟誦過程中的細膩心理狀態。

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為采錄者吟誦《歸去來兮辭》《枯樹賦》等篇目時的狀態是雙手插在口袋中,頭搖腦晃,意態從容,在屋中隨意散步游走④,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句句與心思情性相應。這些情態反映出先生在吟誦時的心態是無比放松的,情感的表達是無比自然的,這才是吟誦的情感表達方式。

不獨錢紹武先生如此,在至今已采錄到的數百位老先生中,幾乎每位上過傳統私塾,接受過良好舊式教育的先生都提到了讀書搖頭晃腦的問題。舊時私塾先生特意要求學生要晃腦袋晃身子地讀書(這里所謂“讀書”當然是有腔調的,即我們所謂的“吟誦”),因為晃動腦袋身子與吟誦的腔調、音韻是恰好相配合的,如此才可以使讀書的狀態放松、優雅、自然,從而更好地體會詩文意蘊。相比我們今天課堂上朗誦(誦讀)古詩文的孩子,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實在是天壤之別。同時我們也可以理解,今天的古詩文誦讀,剝奪了學生“晃”的權利,也就是剝奪了學生對古詩文自由理解、自然理解的權利,造成了一種生硬僵化的狀況,與吟誦的狀態恰好是相反的。

吟誦情感表達的自然狀態更體現在吟誦時的吐字上。在吉林敦化采錄敦化市詩詞學會會長李建樹⑤先生時,筆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細節。在吟誦《千家詩·城東早春》的“出門俱是看花人”一句時,先生所吟的居然是“出門兒俱是看花人”,在“門”的后面加上了兒化音,很好地體現了東北方言的口語特點。這不禁令筆者想到當今課堂上誦讀古詩文的學生,在教師的嚴格要求下,每個字音都要讀準,并且是一字一頓地讀,兒化音的情況自然是不許出現的。這個細節令筆者思索,李先生為何會在吟詩的時候如此明顯地表現出自己的方言口語特點呢?從語文教學角度來講,如此豈非很“不規范”?其實并非如此,這種“不規范”恰恰表明了其吟誦是在一種松弛、自然的心理狀態下進行的,而非被動的、強制的,而是一個主動欣賞和理解詩歌的過程,詩歌與他的身心離得很近很近,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經典,而是生活中的常態情感抒發。今天的學生們在一字一頓把每個字都誦讀“規范”的過程中,也拉遠了自己與古典詩文的距離,從而失去了欣賞詩文所帶來的美感和意味。

總的來說,吟誦無論從情感生發抑或情感表達上,都是自然流露、幽情婉轉的,能拉近詩文與閱讀者的距離。這一點,朗誦(誦讀)與歌唱俱是無法做到的,此又是傳統吟誦與現代古詩文聲音表達方式的一個本質差別。

二、依托底蘊與依托技巧

筆者最早接觸吟誦,是聽到葉嘉瑩先在南開大學校慶上吟誦的杜甫《贈衛八處士》,當時感觸萬千,同時產生了幾個疑問。第一個疑問當然是這種特殊的讀詩方法是什么,為什么似唱非唱,似讀非讀?第二個疑問就是,感覺很好聽,很有韻味,但緣故卻又說不上來,葉先生年歲已高,嗓音條件遠沒有年輕歌唱演員好,且先生一生治學,對于歌唱表演的方法亦不甚了解,但為何這種驚心動魄感從先生的詩聲中流出,如此打動人心,在很多年輕的專業歌唱演員的演唱中也未曾感受過呢?

第一個問題隨著對吟誦學理的接觸自然得到了解答,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卻是經過了大量的采錄實踐得出的。這個問題的實質其實是吟誦與歌唱所依憑之基礎的本質性不同。

筆者親歷過許多吟誦采錄,當請老人們吟誦詩文作為示范時,老人們往往會有一番挑選,選擇自己熟悉的喜歡的詩文,而對于一些生僻的詩文往往避開,初時沒覺得這個現象可以證實什么問題,后來看到葉嘉瑩先生和范曾先生的一段話終于明白了:“那天他在友誼賓館,我就說請你吟一首這個詩好不好。范曾先生說,這首詩我不熟,我不熟的不能吟。他這句話說得很好,說得非常有道理。是你真的鉆進去了,真的對這首詩熟了,你能夠背誦,你要在忘我的時候,那個聲音自然出來,那才是好的。所以我讓范先生讀一首詩,他說這我不會背,我說我這有本子,我說你就看,他說不成,他說這樣的,我吟不好,我背熟的才能吟得好。”⑥這段話表明上述現象是每一位吟詩者的共同習慣。葉先生對范先生的這種說法表示肯定,是因為吟誦所依托的是吟詩者對詩歌的理解深度與文化底蘊,對一首詩沒有感情,沒有較深的熟悉程度,背不下來,照著書吟,當然也可以,但吟詩效果必然平庸。吟誦全靠情感流露,沒有較深的理解,自然是不行的。

筆者在太原采錄趙云峰⑦先生時,親見先生在吟《三國演義》中一首詩的過程中潸然落淚,彼情彼景,聞者動容,至今難忘。趙先生那首詩吟得十分唯美,這多半源于他對詩歌的深刻理解,源于他深湛的學問功底,源于他對學習詩歌的那個少年時代的深刻記憶與留戀。那首詩的美是依靠這些,才得以呈現的。先生的眼淚,便是這一論點的最好論據。

現代的歌曲演唱,自然包括古詩文的歌曲演唱,則與此不同。我們知道,作曲家往往不是專治古代文學的學者,作曲時并不了解古詩文的韻律特點等問題,這在作曲中就會有所體現(前文已經細述過),使得曲譜與詩文本身并不貼切;而曲譜到了演唱者手中,感情便又淡了一層,演唱者可以是絕好的演員,但是演員的專業訓練著重于舞臺表演和演唱的技巧,演員一般不會有如上述諸先生那般的學養,只憑著樂理專業知識和表演技巧來演唱。鄧麗君可以用最美的聲音最美的旋律唱出水調歌頭,她的嗓音、技巧,都勝過葉嘉瑩先生,但是其中的韻味,恐怕是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的。朗誦亦作為一種表演形式,重在技巧,與歌唱相似,且無旋律之美,故不再展開細論。葉先生吟詩,憑的豈是技巧?憑的是一生治學的功底,憑的是人生幾十載的閱歷經驗,世事心酸,其所感受到的滄桑之意實堪比老杜之心。以這樣的依托吟一首《贈衛八處士》,怎能不令人淚下?故徐健順教授說:“年輕人的吟誦,無論如何,韻味是永遠也及不上老先生的。”著實是經歷了大量的吟誦采錄方能得出的精辟論斷。

這里舉葉、范、趙諸先生事,并非個例,乃是吟誦之通例,是吟誦與現代古詩詞歌唱的又一重要差異。吟誦所依托的,是深厚的底蘊,是與作詩文的古人間深深的同情之感;而歌唱所依憑的是藝術技巧。其間差異,天壤云泥。

三、一人千面與千人一面

在西安采錄呂忠漢⑧先生時,他向筆者介紹學習吟誦的老師,一位是趙仲才先生,湖南人。一位是張金立先生,上海人。兩位先生教吟誦俱以各自方言。可是筆者聽呂先生的吟誦卻是十分正宗的有著濃郁陜西腔的調子,便很奇怪地發問這是為什么。呂先生說,他學習的是大體規則,學習過后要根據自己的方言、地域特色而有所改易。

這種說法是很符合吟誦特征的。筆者采錄過若干省份的吟誦,通過實踐發現,各地方言不同,腔調不同,但吟誦均遵循著平長仄短、依字行腔等規則,大方向總原則是一致的。但在這種一致的前提下,又呈現出南腔北調、和而不同的局面,分別都具有各自的腔調特點。

這種特點不僅表現在大的區域差別上,每個人的吟誦亦是不盡相同的,即使是師徒之間的傳承。徒弟會因個人對詩文的不同理解而在傳承老師所授的基礎上有所改易,就像呂先生這樣。但這種改易仍是在總原則一致的基礎上進行的,并不破壞吟誦的規則與漢語及漢詩文的規律特點。吟誦一直存在于傳統教育系統中,師徒傳承是吟誦傳承的最重要形式,徐健順教授在《吟誦與教育》一文中提到:“所以說,吟誦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反復體會和理解的過程,是古代教育體制中特別推崇個性化理解、強調個人精神的學習方法。”⑨這里的“個性化理解、個人精神的學習方法”體現在吟誦上,指的即是這種在傳承基礎上的因個人特點不同而造成的改易,是傳承下的改易。這體現著吟誦靈活多變,能夠適應每個學習者自身狀況的特殊優勢。

再細化一層,即使是同一個人,使用同一個調子吟誦時,往往也不盡相同。魏嘉瓚先生說:“我吟唱的時候呢,同樣是一個調子,根據不同的詩啊,你這個聲音的高亢舒緩是要有一定的變化的。以求更準確地表達這首詩的感情,我注意這點,而不是一個調子拿來,都一個辦法。這個聲音的輕重緩急高低可以有點微調的,但規律是不變的。我注意用不同的調子,吟出不同的感情。語氣加重一點,感情加重一點,拖一點,這個感情往往不一樣了。否則的話,同一個調子太程式化了,它吟不出詩的感情。”⑩這是魏先生作為老詩人的切身感受,是很有說服力的。同一個調子在吟誦不同詩歌時,猶能通過高低緩急強弱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效果,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這全憑吟誦者自己對于詩歌情感的獨到把握。

即使是同一個人,用一個調子吟同一首詩,也會因天氣、地點、身體狀況、心理、情緒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譬如說平長仄短,但具體長到幾拍,短到幾拍,隨心所欲;說平低則高(普通話吟誦高低相反),具體低到何處,高到何處,依情緒而定;說輕重緩急,但哪個字緩,哪個字急,如何安排,更是不拘于定數。在大量采錄過程中可見,老先生的吟詩是隨時變化的,因為人的心就是隨時變化的,吟誦與心相連,能反映人最本真的情感,故亦是隨時而變化的。但這種變化并不超出吟誦所必須遵循的漢語言及漢語文學的聲韻特點與規律,這是了不起的。吟誦的變化不止千人千面,直可稱一人千面了。

以上敘述了吟誦的無限靈動,再來看與之對應的現代古詩文聲音表達方式。現代古詩詞歌唱有固定曲譜,每一個字有固定的節拍、長短、高低、輕重、緩急,都以西方嚴格的數學算法與制曲理論固定好,這樣無論誰唱出來都是一個形制,并無變化可言。科學的作曲固然有好處,但并不適于古詩文的情感表達,吟誦古詩文時的情感隨著自身的境遇、情緒、心態而千變萬化,以一套固定的譜子來表達自己千變萬化的心緒,顯然不合適。故歌唱是千人一面的。

再說一說朗誦(誦讀)的問題。朗誦的千人一面首先就體現在其沒有曲調旋律,不具備漢語文學本應具備的音樂性,無法以音調高低變化來表達情感,這首先就是一個較大的限制。而且朗誦又不涉及字音的拖長,即使想變化,也只好在個人的音色、輕重上下功夫,而漢字讀音的長短、高低這些可以補充字面含義的聲韻要素在朗誦中俱體現不出,故其可變的范疇是相當狹小的。吟誦的靈動變化與現代歌唱和朗誦(誦讀)的千人一面對比,高下自然立判。

四、讀書修身與表演娛人

吟誦千百年來在傳統教育系統中傳承,保障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與演進,故吟誦最重要的作用是讀書修身。而現代的古詩文歌唱與朗誦(學生在課堂上的誦讀不包括)的目的更多是為了表演給他人看,這種心態上的不同亦是十分重要的。這種心態上的不同直接造成了二者面貌上的許多不同。

譬如前面分析的,吟誦可靈活變化,歌唱表演不可;吟誦情出天然,而歌唱、朗誦多刀斧之痕;吟誦之變化賴于底蘊之深厚,且可依據情緒變化,興發感動,隨時起興,而歌唱、朗誦依托表演技巧完成等等。這些不同其實都與內在心態上的差異或多或少有所關聯。

吟誦是活躍在教育系統中的。陳少松先生說:“吟誦,是我國傳統的美讀詩詞文的方法,它是一種讀書的方法;吟誦是歷代文人、師生欣賞和教學古典美文的特殊的手段。”{11}這話講得十分到位。以“美”的方式教學生讀書,中國古人的教育是將文化教育與美育結合在一起的,這是智慧。

有了美就可以引人動情,高明的吟誦就最能令人動情。在采錄周篤文先生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描述文懷沙先生的吟誦:“很好,他的吟誦非常好。他曾經講過,他拿一個菜單子來念,能夠讓老太太哭一場,就拿‘紅燒牛肉’那幾個字我哼一哼,能讓老太太想起丈夫死得早,兒媳婦不孝順,讓我這么受委屈。那真是出神入化。”{12}這段話雖帶有玩笑性質,但其意義是不差的,好的吟誦并不繁復,可以很簡單(僅是“紅燒牛肉”幾個字),但其中蘊藏的情緒足以感人肺腑,這就是吟誦的魅力和魔力,這是一般的歌唱和朗誦所做不到的,因為吟誦是將文化、人生體驗、古人與今人的心靈交匯、美,這幾個要素結合在一起的。古時的孩子接受的是這樣可羨的教育。

美使人動情,在動情中修身養性。“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詩文,這些詩文,他會在一生中反復吟誦。這個反復涵詠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反復思考、體會作品的過程。吟誦者會慢慢修改基本調以適合這首特定的詩文,等到終有一天,吟誦者對自己滿意了,認為自己找到了此篇詩文的真感覺,他就擁有了一個吟誦調。”{13}這是徐健順教授寫在《我們為什么要吟誦》一文中的句子,這里面說到的反復吟誦、反復涵詠,其實就是自覺學習、自覺接受教育的過程,自覺學習和接受教育,就是修身養性了。古人是很看重修身養性的。吟誦被廢除似乎意味著人們對經典的尊重和對修身養性的看重也一并被廢除了,這是十分可悲的。

在教育中融入美,美使人動情,在情感中修身,這樣一個過程,是吟誦的過程,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

剛才已經說過,現代的古詩文歌唱與朗誦是表演,表演是娛人的。吟誦的心態是自我教育,現代的古詩文歌唱與朗誦的心態是表演給他人。這一強烈對比豈容忽視?

即使是現代的學生課堂誦讀,這雖然是出于教育和學習的目的,從內在心態上不是表演娛人。但這種誦讀一板一眼,一字一頓,既沒有聲腔旋律音樂性,也不符合漢語特點與漢詩文自身規律,又何來美感,沒有美感又如何達到動情與讀書修身的效果呢?這也是失敗的。讀書修身是吟誦獨有的,是吟誦區別于現代古詩文聲音表達方式的又一個重要特點。

五、記憶長久與記憶短暫

上文已經講到,吟誦是教育的手段,那么我們就將吟誦這種教育手段與當今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誦讀手段作一比較。

先來看徐健順教授在《我們為什么要吟誦》一文中的一段話:“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最需要的就是背誦,那不是幾個公式就可以舉一反三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唱歌比朗誦要容易記住歌詞,所以吟誦有幫助記憶的功用。”{14}這段話很好地點明了吟誦有助于記憶的作用,那么這說法有實際依據嗎?

筆者走過許多地方進行吟誦采錄,印象最深的是兩位老人,這兩位老人幼年時都上過將近十年私塾,“四書五經”所讀甚全,當然都是以吟誦的方法。一位是山西運城市聞喜縣普通的農民李茂澶{15}先生;一位是青島著名書法家張杰三先生。兩位老人的身份不同,職業不同,生活境遇與環境亦不同,相同的只是他們都接受過十年的傳統教育,背過許多書——以吟誦的方式。在采錄過程中,令筆者震驚的是兩位老人的“滿腹經綸”,李先生背誦了《尚書》《詩經》《論語》,還有《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中的很多篇目,點到哪篇就背哪篇;張先生也是如此,筆者兩次登門拜訪,錄制詩文吟誦數十篇,其中很多如《滕王閣序》《赤壁賦》《陳情表》等長篇古文都一字不差背誦如流。

如果這還不足以證實吟誦的記憶功用,那么我們再對比今天的學生,讀到大學的學生還有幾人能記得自己上小學、中學時背過的古文?這就是因為誦讀的方法沒有音樂性,且不依照漢語及漢文學的基本規律,給人以零散破碎的感覺,拉大了今人與古人心靈的距離,根本不利于記憶。

至于現代的古詩詞歌唱,雖有旋律,但因“倒字”并且不合漢文學的語音及聲韻規律(關于這些問題在“漢語規律與西語規律”一部分中已詳述過)之緣故,并不適宜背誦和記憶,且現實中歌唱的辦法也并不是流行在教育系統中的。

吟誦的長久記憶功效與現代古詩文聲音表達方式相比,著實又是一個獨有的優勢。這個優勢并非孤立,而是與前文敘述的吟誦若干自身特點密不可分。吟誦的各個特點之間也是互為表里的,應當聯系起來考慮。

本文從內在與外在、情感與心態、學理與功用等各方面,較為全面地比較了中國傳統的吟誦讀書法與現代的古詩文聲音表達方式(朗誦與歌唱)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都是本質性的,是足以區分開二者的。

吟誦為何?粗略地說,吟誦是一種長期活躍在中國傳統教育系統中,保障了教育傳承,充分體現了文學的音樂性,符合漢語自身規律與漢文學的聲韻特點,將文化與審美相結合,情感自然生發,促進人的自身修養,依托深湛的文化底蘊,靈動變化而能夠促進長久記憶的讀書方法。吟誦是很優秀的,但因其內涵太過豐富,我們無法把長篇大論的分析融成一句簡練而又能夠完全精準的概念。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對內涵過于豐富之物,我們無法“名”之,只好以一個“字”來描述它。筆者不敢為含義豐富的吟誦作概念下定義,本文通過比較,應當算是對吟誦之“字”的一次初探吧。

{1}{6} 2011年8月26日下午筆者在青島馮平先生家中采錄,馮先生為青島市著名畫家。此言為馮先生對如何學習吟誦之問題的回答,這里所說的“唱”即馮先生所講的“唱詩”,他稱“吟詩”為“唱詩”,正是“吟誦”之“吟”。

② 葉嘉瑩:《葉嘉瑩先生論吟誦》,《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2009年版。

{3} 謝祥榮先生,原四川大學教授,筆者曾于2011年11月15日下午在成都市新都區干部療養院采錄謝先生。

{4} 參見錢紹武先生《枯樹賦》《歸去來兮辭》等吟誦錄像資料。

{5} 李建樹先生,敦化市詩詞學會會長,筆者曾于2012年初至敦化市先生家中采錄。

{7} 趙云峰先生,1924年生于山西盂縣,現為中國國學研究會會長。筆者曾于2012年8月2日午后在太原市先生家中采錄。

{8} 呂忠漢先生,年77歲,西安市老年詩詞學會吟唱組主力成員。筆者曾于2012年8月6日至先生家中采錄。

{9} 徐健順:《吟誦與教育》,《人民教育》2009年第23期。

{10} 魏嘉瓚:《魏嘉瓚先生論吟誦》,《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2009年版。

{11} 陳少松:參見《陳少松先生論吟誦》,《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2009年版。

{12} 周篤文先生,1934年生,湖南汨羅人,詩人、吟誦家,中華詩詞學會創始人之一。筆者曾于2011年9月11日下午在北京先生家中采錄。此為周先生評價文懷沙先生吟誦語。

{13}{14} 徐健順:《我們為什么要吟誦》,《語文建設》2010年第4期。

{15} 李茂澶先生,原籍山東,居山西運城聞喜縣。筆者曾于2011年9月5日至先生家中采錄,先生時年84歲。

參考文獻:

[1] 葉嘉瑩.談古典詩歌中興發感動之特征與吟誦之傳統[A].湯一介主編.漢學名家書系·葉嘉瑩自選集[C].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2] 葉嘉瑩.葉嘉瑩先生論吟誦[A].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

[3] 陳以鴻.陳以鴻先生談吟誦[A].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

[4] 魏嘉瓚.魏嘉瓚先生論吟誦[A].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

[5] 錢紹武.錢紹武先生論吟誦[A].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

[6] 陳少松.陳少松先生論吟誦[A].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

[7] 周篤文.周篤文發言[A].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

[8] 徐健順.吟誦的規則初探[A].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

[9] 徐健順.吟誦與教育[J].人民教育,2009(23).

[10] 徐健順.我們為什么要吟誦[J].語文建設,2010(4).

作 者:宋振錕,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在讀博士,中華吟誦學會會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吟誦搶救”采錄組成員。研究方向:宋代文學、中國古代小說、古詩文吟誦。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微拍|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熟妇丰满人妻| 一级爆乳无码av| 国产69精品久久| 91亚瑟视频| 三级欧美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新|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无码免费试看|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99热亚洲精品6码|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青青操国产视频|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国产精品成|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亚洲不卡影院|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无码一区18禁|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不卡无码网| 欧美人人干| 欧美在线伊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欧美a在线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91国内在线观看|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国产香蕉在线|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成人综合网址|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啊嗯不日本网站|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国产人人射| 国产精品污视频|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五月天天天色|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