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學、哲學與佛學都對中國畫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其美學特征顯著,靈活多樣、散點透視是中國畫構圖的鮮明特色。由于中國畫涵蓋的范疇極為廣闊,所以對其相應的創作過程進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畫 構圖 比例 留白 設色
一、畫面構圖
中國的傳統繪畫在美學方面特色顯著,主要表現如下:
中國畫的構圖方法多采用散點透視的透視方法,從中國畫的起源至發展至今,散點透視在中國畫構圖的發展中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因為它突破了西方傳統的透視學的勢力范圍,為了突出畫家自己的想法,以及最基本、最典型、最想表現的對象形象和整體畫面的需要,畫家可以將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情節表現在一張畫里面,這和西方的焦點透視,力求精確完美的表現手法形成鮮明的對比。例如埃及人是用一種編織精細的有正方形孔格的網來對石塊或石壁表面進行這樣分割的,體現了要描繪物體占主體地位。然而中國畫相較于西方繪畫而言,其最重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打破了西方慣用的焦點透視的約束限制,采用散點透視,按照不同階段或區域將具體的故事內容加以展現。例如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選取重要情節加以描繪:曹植與洛神初見,神人相悟以對,信物結盟立誓,洛水倦息,曹植展現出悵然若失的心情,乘坐舟船追趕,心灰意冷,走馬上任八個情節,以連續性故事情節的構圖和富于想象力的表現技巧,在不同的時間空間內層次分明地再現了《洛神賦》中具有浪漫氣息的曹植與洛神的邂逅和相遇的夢幻意境和最終人神殊道不能結合的悲傷迷惘之情。以及更后期的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圖中繪制了家中舉行夜宴之時的具體景象,全圖以屏風等物作為分隔,分為聽樂、觀舞、休息、清吹、送別等既有聯系又相互獨立的五個場面,借助景物的自然連接而以“通景式”構圖將主題加以凸顯。此方式使日本的浮世繪以及歐美國家的很多流派都很震撼,并展開了相關探索與借鑒。國畫的散點透視在山水畫中表現為“高遠”、“平遠”、“深遠”,這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有很詳盡的解釋,他認為山水畫的價值就是在于能使觀者身臨其境,“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意也”,他著名的三遠法也是由此而出,給予山水畫堅實的理論支持。
中國畫的構圖還特別講究“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張力”,拿人物畫來舉例說明,畫神將、武士這一類題材要有“氣破山河,奔騰之勢”;其次就是“內斂”,例如畫佛像、侍女這一類題材則要“傳神寫照,而賦予感情”。勢就是力量的一個外延的表現,更有動勢,使觀畫者激情澎湃,仿佛跟畫里的人物共情感,給人一種畫外有畫的感覺;“內斂”的力量自然向內、安靜、恬美,更能表現人物的氣韻、性格,給人一種畫內有畫的感覺。張力能夠傳達一種澎湃的氣勢,而內斂更能傳神,顧愷之在他的繪畫理論中提出傳神論,這成了我國繪畫方面比較完備的理論。
二、畫面比例
中國畫在形式內容和畫面比例方面有著嚴苛的要求,二者的關系十分緊密。一般情況下,我們將畫面劃分為四種:第一種是立軸,其豎式畫面和山水俯視相互關聯,我國民眾自古就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地站在高處,向遠眺望的習慣,這種豎式的立軸給人一種開闊舒展的感覺,最適合在遠處觀望,使人身臨其境。例如當前被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第二種是長卷,非常適合近看,因為它是有故事情節的,猶如古時候的戲劇一般,一場接著一場,一邊看,一邊緩緩地展開畫卷,又一邊收起長卷,從我們的視覺角度上來說所描繪的故事是具有一定連續性的,又跟隨故事情節層層漸進。例如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最有名的風俗畫。立軸是先看整體的布局,再看細小的局部,而長卷則恰恰相反,是先從細微的局部開始觀看,然后再看其整體布局、風貌。第三種是冊頁,它是受書籍冊頁裝幀出現的影響而形成的,冊頁一般都是尺寸不大的一些書畫小品,因為易于創作,易于保存的特點深受書畫家和收藏家的喜愛。第四種是團扇,花鳥畫在構圖上主要采取“折枝”的結構畫法,因為這種方法不受尺寸的限制,所以在我看來以團扇的形式最為合適。早在宋朝時期就有很多花鳥作品采用這種形式,例如宋吳炳的《出水芙蓉》。
三、畫面留白
在中國畫形式當中,“計白當黑”的表現方法十分關鍵。該方法的使用是為了使畫面內容有實有虛,構圖和諧整齊,蘊含的意境得以充分展現。自古至今中國畫的畫面形式就不喜歡一覽無余的效果,這樣少了讓觀者想象的樂趣,也少了一些意境。使用上述方法可以造成觀者“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所以,“計白當黑”不可以單純地理解為虛無縹緲,它是一種隱藏意境的好方法,這時我們不得不贊嘆古人的創造能力和對意境的表達。
四、題材
中國畫在其產生的初期是不分科的,但是從歷代繪畫史上留下的論著不難看出,隨著繪畫發展所表現的題材的不斷豐富,繪畫分科也就產生了。最早的言論首推東晉顧愷之的《論畫》:“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由此可見,作者已經根據繪畫的難易來將其劃分成四科,可將此視為中國畫分科的起始標識。唐朝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對繪畫進行了分科,共分成六科:“謂或人物,或屋宇,或山水,或鞍馬,或鬼神,或花鳥,各有所長。”到后期的北宋《宣和畫譜》更是將題材分得更加細致,為十科(門):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果門。再后期一些朝代的繪畫史論著中作者也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繪畫對象的價值來進行分類。自從進入全新的時代起,繪畫史論家大多喜歡把中國畫分為人物、花鳥、山水三個大科,但是又分別更加細致地分出各個小科。從古至今對題材的分類來看,古代的畫科是狹義的,就是按照對象的本質去劃分,而今天我們所說的國畫三大科是很廣義的,三大科即包含了中國畫的全部。
五、設色
在唐宋時期,以工筆形態為主的花鳥畫在宮廷和民間甚為成熟并廣泛地被大眾所接受。西蜀出現了以黃荃為代表的宮廷畫家,他以“富貴”的風格奠定了“院體花鳥畫”的基礎,引領了院體畫富貴的畫風。在同一時期的南唐,非宮廷畫家的徐熙引領了“野逸”的風格,這兩種風格從此在花鳥畫中形成了“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兩大風格體系。這兩種風格的形成和他們當時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因為黃荃是宮廷畫家,所畫的對象都是一些外朝進貢的或很珍貴的只有皇家才可欣賞的動植物,所以他的畫面為了討喜當時的統治者,色彩非常絢麗,再加上描繪的對象是老百姓難得一見的奇珍異獸,使他的畫面更加富貴。而徐熙所畫的都是一些很常見的身邊的動植物,而且獨創“落墨”的方法,以墨為主,稍加顏色,所以他的畫看起來更加有趣味,富有生活氣息。
六、傳統中國畫構圖的法則
說到中國畫的構圖法則,那么一定離不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對于不同時代的老子的“樸散則為器”與石濤的“樸散”,其中所講到的“法”就具有不謀而合的精妙,他們的理論都是主張將“法”作為關鍵,我們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無法不能成器,倘若缺少基礎的法則,那么自然也就無法做出畫作。構圖的法不僅是中國畫而且是各個畫種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既屬于可看得見的形象思維,又離不開抽象的邏輯思維。南朝謝赫“六法”中所說的“經營位置”就含有兩種思維,這兩種思維既相互對立,又密不可分,它們就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換言之,構圖不但是充滿感性的感情輸送,能寫神,表達作者或是圖中人物的情感心緒,又是理性的,需要冷靜的有邏輯的思考,從而才能謀篇布局,設定出畫面需要的位置、色彩。我們深入分析事物的內部關聯,以內容和形式作為切入點,以美學和心理作為出發視角,總是能整理匯總出中國畫構圖的部分規律。例如在構圖中要是存在相互沖突的要素,那么整個畫面會顯得更加靈動鮮活;畫面中總要有一個視覺的流向,才能吸引觀畫者,引發思考,觀畫者和作畫者之間的對話,這在中畫和西畫中均有體現,可見不同畫種最后在某些方面還是殊途同歸的,這就是畫家注意畫面內外關聯,所有形象相互協調與對應,展現出形斷而意不斷的畫面,里外相關聯,內緊外松,并且借助適宜的方式相結合,內在的美就會漸漸地顯現出來。其他還有主次分明,不能所有的物體都是主體,這樣會使畫面過于平淡;再如調和對比,有對比才會突出要表達的東西,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虛實相生,這在我們剛接觸繪畫時就知道的一條原則,近實遠虛,近大遠小。就本質而言,此類構圖法則在全部的藝術形式中都能夠被較好地應用,譬如音樂、繪畫等,所有的原則的應用都需要相互配合與輔助,只有融會貫通的應用,才能在繪畫各個部分或整體中去很好的解決問題,運用問題。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縱27.1厘米、橫572.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
參考文獻:
[1] 高居翰.《圖說中國繪畫史》[M].李渝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2] 李丹.《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故事》[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3] 潘洛夫斯基.《視覺藝術的含義》[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4]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5] 宿白,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6] 孔六慶.《中國畫藝術專史——花鳥卷》[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