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世界文學教學受教學時間縮減、教學內容固定之困,對當代作家的講授與關注相對較少。近年來,隨著英語文學界最高獎項曼布克獎在世界文壇引起巨大反響,引發了當代英語文學在教學中改革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發展趨勢的探討。本文即以曼布克文學獎項入手,探討了文學獎項與世界文學教學改革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與影響。
關鍵詞:世界文學 曼布克獎 英國文學
《世界文學》課程是高校中文系的一門主干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傳統的高校世界文學教學受到教學時間縮減、教學內容陳舊不變之累,對當代世界文學部分關注較少。近年來,隨著一些文學獎項的設立與頒發,世界文學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當代作家,也為世界文學教學的與時俱進提出了新的挑戰。其中,曼布克獎是當今英語文學界最具有影響力的文學獎項,為當代世界文學的教學內容、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等都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本文擬借對這些文學獎項的分析來提升當代文學在世界文學教學中的比重與影響。
一、曼布克文學獎豐富了世界文學教學內容
布克獎最初設立于1969年,期間經歷了贊助商的變化,在2002年全稱也變成了曼·布克文學獎。曼布克獎的宗旨在于獎勵那些英聯邦國家中用英文寫作的小說作品,到現在已經與法國龔古爾文學獎、美國普利策獎并立成為僅次于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獎項。曼布克獎一向因其嚴肅的文學品位,精挑細選的作家作品而為人所稱道。在其頒獎歷史上,曾出現多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身影,并且他們是先在曼布克獎上獲得肯定,并最后獲得世界聲譽。如奈保爾在1971年因《自由國度》獲得當年曼布克獎,三十年后在2001年獲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庫切曾在1983、1999兩度獲得曼布克獎,并在200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布克獎的另一特點是因其藝術性與商業性并重,比較受到大眾關注。一向以來,那些獲得布克獎的作品不僅是文學評論家眼中的寵兒,同時也是書市上受到普通讀者歡迎的暢銷書。以2011年入圍布克獎短篇名單的六位作家作品為例,他們是:朱利安·巴恩斯的《終結的意義》、凱羅爾·波茨的《雅姆拉赫動物園》、帕特里克·德威特的《兄弟姐妹》、埃斯·埃德揚的《混血的憂郁》、斯蒂芬·克爾曼的《洋涇浜英語》,以及A.D.米勒的《雪花蓮》。據統計,2011年的布克獎短篇名單作品是布克獎歷史上最暢銷的作品。自提名名單公布之后,每部作品的銷量平均提升了27%。可以說,歷年獲得曼布克獎的作品都是在當代英語文學中占據重要地位的作品,也代表著當代外國文學發展的新方向。
在傳統的世界文學教學中,一般教學重點在古希臘至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而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當代文學教授較少,一個原因是與教學時間的有限相關,另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由于當代文壇發展日新月異,在教材設置上相關內容相對薄弱,沒有能及時更新。如果能將曼布克文學獎納入教學內容,每年獲獎作品是既有文學性又有一定影響力的當代名著,不僅可以作為當代世界文學的教學內容對學生加以介紹,也是對傳統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
二、曼布克獎的多元化改變了世界文學教學觀念
相比起諾貝爾文學獎,布克獎在獲獎作品題材上呈現更加多元化的發展方向,也被譽為最青睞黑馬作家的文學獎項。如2004年的布克獎獲獎作品阿蘭·霍林赫斯特的《美麗曲線》是一部描寫同性戀禁忌題材的作品,是布克獎設立三十六年來第一次頒發給關于同性戀的小說:2008年的布克獎,則由一位面貌黝黑、名不見經傳的印度作家阿拉溫德·阿迪加的印度題材小說《白虎》獲得;而2010年的獲獎作品霍華德·雅各布森的幽默小說《芬克勒問題》則關注的是英國的猶太人問題,這在布克獎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與黑馬頻出的獲獎歷史相比,大作家們的遇冷也可看作是對布克獎多元化取向的一個表征。如被評論界并稱為英國“文壇三巨頭”的朱利安·巴恩斯、伊恩·麥克尤恩、馬丁·艾米斯,但實際上這三大文學巨頭不約而同地受到布克獎的冷遇。
馬丁·艾米斯出身于著名文學家庭,早在1973年就憑借處女作《雷切爾文稿》獲得毛姆文學獎。但是馬丁·艾米斯一直不受布克獎青睞,雖曾借《倫敦場地》《時光之箭》等作品獲得布克獎提名,但都沒有最終獲獎。伊恩·麥克尤恩在布克獎的運氣稍好一點,他曾借《阿姆斯特丹》《贖罪》等作品數次進入布克獎的最終決選,并終于在1998年憑借《阿姆斯特丹》獲獎。而2011年的朱利安·巴恩斯最終憑借《終結的意義》獲得第43屆曼布克文學獎,同時還獲得5萬英鎊的獎金。巴恩斯的這本《終結的意義》主要講述了一個普通的中年男人Tony Webster突然收到一筆意外的遺產并使自己陷入過去的回憶中,慢慢回憶其過去的自我和行為。正如布克獎評委會評審主席Dame Stella 所說:“這部作品文體優美、情節精巧,為閱讀展現了一種新的內涵深度。巴恩斯正在創造現代英語文學的經典?!@是一本為21世紀的人們所寫作的書?!钡鋵?,這已經是巴恩斯第四度入圍布克獎。早在1984年他就憑借著《福樓拜的鸚鵡》、1998年的《英格蘭,英格蘭》、2005年的《亞瑟與喬治》三次入圍布克獎,可謂是布克獎的老面孔了。但是一直到數年后才最終獲得大獎??梢哉f,曼布克文學獎代表了當代英語文學突破種族、階級、性別等身份藩籬,正向多元化、現實化的方向轉變的態勢。
多元化的曼布克文學獎獲獎作品也可以讓世界文學教學的教學觀念進行更進一步的調整與改變。一直以來,世界文學課程教學重點集中在19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以“人道主義”作為講授重點,對于當代多元思想介紹不多,同時對20世紀的當代世界文學關注較少。而借助于曼布克文學獎的獲獎作品的介紹,既讓學生了解到當代世界文學的動態發展,也可以讓教師以全新眼光來審視當代世界文壇的新作家,進而形成新的教學理念,更好地完成世界文學的教學任務。
三、曼布克獎的國際化深化了世界文學教學方法
曼布克獎作為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桂冠,實際上它的影響力并不局限于英國本土,而是輻射到世界多個英語國家。一方面,除了英國本土作家外,越來越多來自英聯邦其他成員國及愛爾蘭、巴基斯坦、南非,母語非英語的作家闖入候選名單并獲得殊榮,曼布克獎的獲獎面孔越來越多樣化;另一方面,由于寫作者種族各異,文化身份多元,大量入選小說及獲獎小說代表著來自不同文化、歷史、信仰、性別的聲音,使得布克獎成為眾聲匯集的舞臺。并且很多曼布克獎的獲獎及入圍作品進入批評家、學者們的視野,或被納入文學選本,進入學校課程中被廣泛研讀。因此,曼布克獎在重塑當代英語文學經典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每年的入圍名單常常被視為衡量當代英語文學狀況的風向標,被用來預測近期世界文壇的動向。同時,曼布克文學獎從2014年開始面向美國作家在內的全世界用英文寫作的作家開放,這也意味著曼布克獎具有了越來越強烈的國際化傾向。
迄今為止,曼布克獎在一些國家還設立了一些文學獎項,如在1991年設立俄語布克獎,2006年設立亞洲布克文學獎。除此以外,布克獎的國際化野心還體現在于2005年設立的曼·布克國際文學獎上,該獎項每兩年頒發一次,宗旨是面向全球以英語寫作或作品有英譯本的在世作家,而且評選時考慮候選人的全部作品。2011年的曼布克國際文學獎則因為有中國作家王安憶、蘇童的入圍備受中國媒體關注,但最后獎項花落美國當代著名猶太作家菲利普·羅斯。另外,中國作家閻連科在2013、2016、2017年三獲曼布克國際文學獎的提名。
布克獎的國際化傾向還在于,獲得布克獎的作品不僅會在國際范圍內大大促進作品的銷量,同時布克獎也帶動電影市場。四十三年來,不僅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布克獎的獲獎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同時布克獎的聲名也成為宣傳電影最好的手段,如石黑一雄的《長日留痕》不僅贏得了1989年布克獎,而后在1993年由著名導演伊沃里搬上銀幕,該片在當年共獲得了八項奧斯卡獎提名。
可以說,曼布克文學獎獲獎作品共同組成了一個嶄新的英語文學世界,其國際化傾向也為世界文學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在傳統的世界文學教學中,一般是按照文學思潮為經線、國別文學為緯線來構造整個世界文學的發展史,并且僅僅依靠課堂講授灌輸知識,教學手段比較單一。但在曼布克文學獎獲獎作品中,作家跨越國別、民族、語言的界限,創作出越來越國際化的作品,文學的影視化也成為當代文學新的傳播方式,這樣的新的文學發展方向自然要求在當代世界文學的教學中,要打通世界文學、比較文學、影視文學三者的聯系,實行三位一體、三者合一的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手段,采用影音結合、文本細讀、慕課教學等新方法來適應新時代世界文學的講授要求和教學需要。
參考文獻:
[1] 芮小河.曼布克文學獎的文化生產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6.
[2] 瞿世鏡,任一鳴.當代英國小說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3] 郝嵐.大數據與世界文學教學.中國比較文學[J].2016(1).
[4] 王曉燕.世界文學教學中的經典涵詠與精致閱讀——以《李爾王》為例的細讀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14(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比較文學視野下的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獲獎電影劇本研究”(17YJA751021);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院2016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校世界文學課程的實踐改革研究”(RDJGb2016-13)階段性成果
作 者:劉 瓊,海南省熱帶海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較文學、電影研究。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