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的作品曾兩次獲得世界帆船模型錦標賽銀牌,他的6條帆船被國外6家著名博物館收藏,他再現了鄭和艦隊的雄偉壯觀之象,他是中國中高端船模對外出口第一人,他,就是付昆祥。
注定的不解之緣
付昆祥17歲進入云南省體委航模隊,成為一名職業航模運動員。1996年航模隊解散后,他創辦了自己的船模工藝品公司。
一次廣交會上,付昆祥的展位前來了一個5歲英國小女孩。女孩指著他的英國船模說出了名字,同時還講出了這條船的歷史故事。國外對于航海模型的熱愛幾乎是全民性的,而在國內,喜好收藏航模的人少之又少。
付昆祥結合與國外客戶多年合作經驗后悟出:“外國人始終將自己的文化與產品結合,使產品價值屬性上升,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商品,更是一段值得珍藏的歷史和故事。”那時起,他便有了一個“心結”,有朝一日,也要讓中國的船模變成故事被收藏。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著名探險家金飛豹,兩人重塑鄭和艦隊的想法不謀而合,當即決定做一支比例為1∶49的鄭和艦隊。
說做就做。2011年開始,他停運公司生產,全身心投入到鄭和艦隊的打造中。“為外國人做了那么多年的船模,今天終于可以做我自己的船模了,這是我事業的第一件大事。”
1∶49的比例制作飛燕陣型
但付昆祥很快發現,記載鄭和船隊的圖片、文字資料并不豐富。在國家博物館,關于鄭和的文物只有一支羽箭,一面航海圖和相關的歷史介紹,關于船隊的樣子幾乎是空白。看到這個情況,付昆祥既遺憾又開心:我所做的事情是歷史所欠缺的。
那時付昆祥就給自己定下了目標,讓自己的鄭和船隊進博物館,讓更多人更直觀的知道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壯觀場景。
為了敲定船型,他拜訪福建、廣州多地老手工藝人,多番研究考證后敲定船型為福船形。為確保船只比例的精細嚴明,他反復進行改進和測量,最后按照1∶49的比例制作模型。用眼過度使一直未戴眼鏡的他在48歲這年戴上了眼鏡。
因為歷史上并沒有明確鄭和船隊的具體數量,只有類似“大小船舶200余艘,官弁兵勇二萬七千多人”,“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的記載。付昆祥遍訪專家,按照當時的船隊編制和陣型,初步確定鄭和船隊編制為寶船62條,糧船20條,水船15條,馬船20條,戰船86艘,坐船5條,一共208艘艦船,整個船隊呈“飛燕陣型”航行。
工作中的他專注得只能容下他和他的船,在一次雕刻船上窗戶時,刻刀刺斷了他左手食指上的兩根肌腱,但他卻渾然不知,不以為然,以至錯過最佳診療時間,直到現在他的左手食指仍然不能彎曲。
歷時3年,耗資百萬打造的“鄭和艦隊”終于在2014年7月完成。
208艘艦船在2700平方米的展廳內呈飛燕型依次排開,最大的寶船立于中間。船上配備的水手、官兵、隨行工匠等各類人員達9000多人。船只做工精細,精致到每艘船上都仔細考究窗戶該用何種圖案,船尾的建筑應采取怎樣的建筑風格、船上分工明確的各類人員應穿著怎樣的衣物,配備怎樣的工具,船只上的各類旗幟應采用怎樣的顏色和字體都深有講究。只要能想到的當時艦隊上可能配有的東西,在上面幾乎都能找到,置身其中有一種穿越之感。
“我采用明朝的古建工藝,以當時的航海工藝為基礎,大膽采用故宮的建筑結構,以黑色,紅色和白色為主色調,最終呈現出來的模型祥和莊重,給人不可侵犯之感。”付昆祥介紹,自己做了無數船的模型,鄭和船隊是最讓他自豪的一個作品。
當呈飛燕型排開的這支船隊,最終完整地呈現在自己眼前事,做了一輩子船模的付昆祥還是被震撼到了。“當我看到這支復活的船隊,我才真正感受到當年鄭和七下西洋是一個多么壯觀的場面。”
計劃重走鄭和航線
英國《每日電訊報》曾有報道稱,中國探險家早在15世紀中葉就發現了世界的大部分地區。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已經比中國人晚了72年。庫克、麥哲倫和達·伽馬等探險家發現澳大利亞、南美洲和印度也晚于中國人。
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帶著強大的航海技術、和平友好的大國精神走向世界,為中國乃至世界航海事業邁出了第一步。
“時隔600年后的今天也一樣,中國堅持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始終不變,我希望在昆明建一個鄭和航海紀念館,同時造出曾影響世界的100艘船,用模型的方式承載歷史,記錄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將人類航海史與中國航海史相結合,傳遞歷史文化,彰顯時代精神。”這是付昆祥的遠航夢,多年來的執著與堅守讓他找到自我價值的所在。
為了復活這支鄭和船隊,付昆祥前前后后投入數百萬元。
“技術不難,難的是缺少歷史記載,為了做出最接近歷史上鄭和船隊原貌的模型,我花了五年的時間收集資料,現在做出來的模型雖然很震撼,但還有瑕疵。”即使如此,付昆祥的這支鄭和船隊依然是目前世界上最能展現當年鄭和下西洋場景的資料之一。
非常遺憾的是,付昆祥復原的這支208艘的船隊尚沒有按照當年的陣型在社會公開展覽過。
“208艘艦船,最大的一艘寶船長達三米,要重現當年的‘飛燕陣型’,起碼要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場地,并且把這些船拿出來,包好再裝回去,一次就是十幾萬的開銷,我資金不足。目前除了部分展覽的艦船外,其余的都存放在朋友開的酒店的地下停車場。”付昆祥顯得有點無奈。因此目前付昆祥的船隊都是零散的在各地進行展覽,但依然收獲了眾多社會人士的關注。
云南沒有海,但走出了一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航海家。“世人皆知鄭和下西洋,但鄭和的船隊長什么樣,沒人知道,這個代表當時中國最先進造船工藝水平的船隊沒有人認識,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付昆祥告訴記者,當自己做的“五月花號”和“勝利號”被外國人視若珍寶收藏,并對它們的歷史如數家珍的時候,付昆祥就想復原鄭和船隊,讓全社會知道中國人自己的偉大船隊。
雖然208艘船隊已經復原出來,但付昆祥依然不滿意,“我的目標是進博物館,重走鄭和航線,讓更多人了解這段輝煌的歷史。我會重新建造一支鄭和艦船隊,1:100的大小,更加精致,結合最新論證的歷史資料,和之前做模型的不足,將從內到外復原一支最系統、最完善、最直觀的鄭和船隊。即使沒有錢,這件事也必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