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來自新平52歲的普先生在試著做一些創意木質產品。
4月10日晚,看到“云南伴手禮——百名工匠木質旅游工藝品創意設計大賽”信息的普先生立刻通過《大觀周刊》微信公眾平臺報了名。
據悉,“云南伴手禮——百名工匠木質旅游工藝品創意設計大賽”是在云南省文產辦指導下,由云南省木雕協會與《大觀周刊》主辦的一次以云南為主體面向全國征集創意設計及實物的活動。
主辦方介紹,截止4月24日晚,已經有數百名選手報名參賽。選手從60后到90后都有。有來自云南開遠、劍川、新平、易門、西疇、騰沖、會澤、彌勒等地的,也有來自福建莆田、江蘇宿遷、浙江寧波等地的……
木質手藝中,既有雕刻木根、木頭、果核、竹子,也有編織竹條、藤條的……
從產品呈現形式來看,有在桌椅板凳、梳妝用具、茶道香道上下功夫的,有在木與其他材質結合方面做探索的,也有在發掘木質商品新用途方面大開腦洞的……
“大賽為木質旅游商品帶來發展、推介機會”
普先生的手藝是竹編,針對此次“云南伴手禮——百名工匠木質旅游工藝品創意設計大賽”,他精心設計了三件竹編作品。
“竹子編出來的東西名堂太多了。”這三件作品體現了新平戛灑的生態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我想做能走進旅游市場、能和生活結合的東西。”普先生告訴記者。
在戛灑,旅游是一門新興產業。2011年,普先生抓住了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機遇,把做了十多年的傳統竹編與旅游市場相結合,創新出一批木質旅游工藝品。在戛灑的大檳榔園,展示著普先生做的竹編燈罩、三米高的少數民族帽子、竹編裝飾物。
“過去,我們當地的竹編主要用在生產、生活上,產品比較大件,相對粗糙。旅游發展起來以后,我就從日常看到的東西里面尋找靈感,把大件的東西做小、做精致。”普先生說。現在,通過這次大賽,普先生將把竹編設計進一步創新。
但目前,竹編旅游商品也面臨著窘境:費工夫、花時間、成本高。一頂小轎子就花費了普先生七八天時間。因此喜歡的人多,但買的人少。
此外,竹編藝人以中老年人居多,鮮有年輕人愿意學習。通過此次大賽,普先生希望能為竹編旅游商品帶來新的發展、推介機會,“希望有更多人參與到竹編旅游商品的發展中,這樣,在竹編制作中就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分工合作。”
“實用性讓產品活起來”
云南藝術學院研究生胡南還在不斷完善自己的木質品設計。對年輕人胡南而言,創意、設計是強項。
其實,對一位觸覺靈敏的設計師而言,和木的接觸幾乎存在于每時每刻。“小時候,村子里的門板、桌椅、玩具都是木質的。”
在云南藝術學院,學生們有跟隨傳承人學習木雕的機會,他們還接觸到可以使木產品批量化生產的工業機器。所有嘗試都是為了讓未來的設計師們能夠對木質品產生更多想象。
這次,胡南的設計主要考量兩個要素:“一是要符合批量化的生產要求,二是融入民族文化因素。”
結合這兩點,他幾乎是立刻就想到了那個位于邊城滄源的小村子:翁丁。“創意源自翁丁佤族的民族文化。”胡南力圖從中找到設計創新點。
“木材,人類從石器時代甚至更早的時候就開始使用,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用著各種木質品。可見木的魅力。”在翁丁,胡南看到許多木質生活器具,這些器物傳遞出的造物思想給了他很大觸動。
“它們樸素、粗狂,未經太多雕飾,但生活意味濃厚。”胡南說。
而現今的木質旅游紀念品市場,“以傳統題材的雕刻工藝品為主,相對來說,實用功能較薄弱。偏向于工藝品,相對精致華貴,價格也較高。”
胡南想做的作品,正是能回歸人們生活的木質品。“具有實用功能的器物可以讓產品本身活起來,而不是以靜態的裝飾物為載體存在,活起來有利于人們對器物產生情感,這樣,器物就多了一層意義。”
Tips:
2017年4月27日至2017年5月2日,首屆云南名匠木雕專業大師、藝術師(滇西片區)評選暨劍川縣2017年木文化系列活動即將在劍川縣木雕藝術特色小鎮舉行!
您可關注本公眾號,我們會在第一時間發布所有大賽相關信息。
鏈接:“云南伴手禮——百名工匠木質旅游工藝品創意設計大賽”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