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
時尚圈的民族土布
今年 2 月的米蘭時裝周,Gucci 發布了 2017 秋冬系列高級成衣,所有服裝的設計都加入了中國的元素,中國紅、刺繡、盤扣、龍鳳、祥云、仙鶴……讓人眼前一亮。
國際大牌來中國采集創意元素并非新鮮事。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來到云南,在這個少數民族文化氛圍濃郁的地方,汲取靈感,把傳統土布加以改良、創新,與當代人的生活結合,做出系列產品。這些由土布改造而成的商品成功殺入了時尚圈,在取得好銷量的同時,把民族文化帶出了大山。
封面
云南民族醫藥
我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中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獎,青蒿素及其主要衍生物蒿甲醚被國際社會譽為“中國給人類最大禮物之一”,而云南,正是這份禮物背后的“制造者”之一。
云南是全國最大的蒿甲醚生產基地,也是最早實現大規模提取青蒿素的地區。青蒿用清水沖服的方法正是來源于云南民族醫藥。
在云南,傣醫、藏醫、彝醫已經傳承上千年,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白族醫藥、哈尼醫藥、佤族醫藥等多種民族醫藥也在與疾病的抗爭中,形成了自己的診療特色。云南少數民族使用的許多藥草如今都被發掘成為知名的植物藥。
貝葉經上的傣醫藥
砍下貝葉樹上的葉片,用刀修割整齊,三五片捆卷;鍋中清水煮沸,加入酸角或檸檬,浸入貝葉,煮半天后取出;搓洗,曬壓,制匣,然后刻字。
自傣文產生后,傣族的各種醫學原理和單驗秘方,在口傳、手授之外,多被刻寫在了貝葉經上。貝葉經上的文字不僅字跡清晰,且不易褪變。藥方也由此被沿用至今,傳承千年。
藏醫藥:一門有信仰的醫藥學
到香格里拉的藏民家做客,熱情的主人都會勸你喝一杯熱乎乎的酥油茶。他們認為,酥油茶是好東西,能在高寒的自然環境中為人體保存熱量,補充多種營養物質。
藏族人飲用酥油茶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 4 世紀。那時,藏族人民已經學會制作酥油茶,并知曉熱酥油的止血功效。后來,他們又掌握了青稞釀酒技術,發現青稞酒糟可以治療外傷。
而在這之前,公元前 1 世紀,藏族人民就懂得采野果、野菜消除疼痛,也知道用馬寶(俗稱馬糞石、黃藥,馬寶為不常用中藥,始載于《本草綱目》,為馬科動物馬胃腸中的結石)解治食物中毒。
藏醫學發展至今已有 2000 年的歷史,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背后的文化內涵引人關注。
彝文醫書:早于《本草綱目》12 年
很多人知道云南白藥,卻不知道云南白藥最早發端于彝藥。
1902 年,云南民間醫生曲煥章在傳承彝藥的基礎上研發了“白藥”——其命名來自彝語直譯,曲是彝姓,是“白”的意思,云南白藥,也就是云南曲氏藥。
彝醫藥是繼苗藥、藏藥之后,我國第三大民族醫藥,早在 2011 年就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醫藥自成體系,在用藥方法、藥物劑型和品種方面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
神秘的佤醫
從事佤醫佤藥研究 20 多年,云南省滄源縣佤醫佤藥研究所所長劉寶林分享了自己的體會:“一些佤族寨子,我經常會去調研,稱得上熟悉。可能某天突然這個寨子就會出來一個佤醫。”多年接觸,劉寶林發現,這些佤醫的“突然出現”并非是刻意的自我“炒作”。“神秘”源于佤醫傳承的規則。
哈尼草醫攻心為上
大年初二,紅河州金平縣的哈尼田村,人們都起得特別早。這天,是他們祭藥王、“拿”藥的日子。“拿”藥就是采藥。因為草藥就生長在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采挖較易,久而久之,當地人都稱之為“拿”藥。
大年初二采藥是祖輩流傳下來的風俗,他們相信,這天采集到的本草,能發揮更為強大的藥效。人們用采集回來的草藥泡酒或是煮水洗浴,強身健體。
“需要搶救”的白族醫藥
近幾十年來,伴隨“重西醫輕中醫”的觀念,中醫藥的繼承和保護面臨挑戰,而與此同時,民族民間醫藥卻幾乎到了只有“老古董級的民間醫生會留存一點”的現狀。
姜北教授介紹:“很多老醫生說,白族醫藥不是‘需要保護’,是‘需要搶救’了。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把現有的白族醫藥文化保留和記錄下來。”
佛堂名醫康朗香
每逢周一、周四,西雙版納州傣醫院總能迎來不少慕名而來的病人,他們都是沖著傣族名醫康朗香而來的。
許多患者將康朗香奉為神醫,一者是因為他醫術精湛,二者是因為很多人都知道他的醫術是從寺廟里學來的。
藏醫世家和光榮
在香格里拉,和光榮更為人所熟知的身份不是醫生,而是一個“好心人”。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奔子欄鎮的迪吉一只腳骨折,另一只腳骨頭粉碎,無依無靠。
和光榮接診后,不僅為迪吉治病,還給他提供酥油糌粑。一個多月后,迪吉的病情好轉。因為拿不出錢(醫藥費總共 300 元),迪吉便把家里唯一的一頭牛牽來給和光榮作醫療費。和光榮沒有接受,他說,牛要給迪吉留下來種田,沒錢就不用給了。
品端午藥膳 諸蟲百毒盡消滅
“端午到,換腸肚。”在茶鄉普洱,流傳著這樣一句民間俗語,普洱人“換腸肚”的方法,便是在端午節前后,家家戶戶以草藥和肉類煮湯燉食,以達到“驅逐濁氣、補益正氣”的效用。端午吃草藥,在普洱甚至是比吃粽子更深入人心的風俗。
云南民族醫藥融入生活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藥物化學博士生導師劉海洋研究員手邊總少不了幾本民族醫藥學的書籍 :《哀牢山彝族醫藥》、《玉龍本草》、《中國傣醫藥彩色圖譜》……他說,這些書籍中記載的某一種植物藥的研究,就足夠他花上好幾年時間。
云南文產 30 強
再造一個“新”華書店
絕大多數云南人的啟蒙書店幾乎都是新華書店。從教輔、文具到小說、散文集,新華書店伴隨了一代又一代云南人的成長。
67 年前,南屏街,云南省第一家新華書店開門營業。這像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啟,自此,新華書店從無到有,網點遍布全省各地。
金木土石布
新平土陶 古法新語
玉溪新平戛灑江畔,有一個名為“土鍋寨”的村落,寨里世代居住的花腰傣人家,因代代相傳的土陶制作技藝而遠近聞名。
這里的土陶制作傳承千年古法,采用“泥條盤柱”技藝,以純手工捏制而成。先以木板、木棒、卵石等工具加以塑形,后用稻草、癟谷、粗糠、草灰等燒制。
這樣制成的土陶,古樸耐用,串起花腰傣人家的日常生活。
隨著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這里的土陶由過去的日常生活用品逐步轉向旅游工藝品,種類也不斷豐富,越來越受市場青睞。
人物
馬克·呂布的迷之答案
2010 年,馬克·呂布在上海舉行“直覺的瞬間”回顧展,他寫信給吳家林,“帶上夫人,很好地見一次面”。
吳家林暫停在臨滄山區的拍攝工作趕過去。馬克把來往信件和成名作《埃菲爾鐵塔上的油漆工》交給吳家林保管。
馬克把左右兩手扣在一起,說“我們不能再分開”。這是馬克最后一次來中國,也是馬克與吳家林最后一次見面。
民風
騰沖和睦村 紅花油茶第一村
相比于騰沖其他的旅游熱門地,騰沖和睦村稍顯清凈。對于不夠用心的觀光者來說,這個村莊與其他小村并無二樣。
但是對于驢友和攝影愛好者來說,和睦村成片的千年紅花油茶和保存完好的傳統民居足夠讓他們在這里呆上一整天。
城事
穿著漢服去上課
劉丹,七零后,計算機專業出身,手下掌握著幾家科技公司,云南漢服協會的掌門人。
他還記得自己首次接觸漢服是因為 2001 年的 APEC 會議。“當時各國領導人都穿上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馬褂,然后就有人提出質疑,說馬褂不能代表中國,有統一制式和文化內涵的漢服才能代表中國。”劉丹因此對漢服產生了好奇,并且一發不可收拾。
自然
雞足山野生獼猴
上世紀 80 年代,雞足山就出現獼猴了,但數量不多,一個群最多有十來只。“當時它們不太愛下山,只在林子里活動。”
賓川縣林業局的王老師從 1989 年至 1994 年在賓川雞足山工作,5 年期間,他與這些獼猴打過幾次照面。
好吃
江城傣家宴
玉蝶是江城縣曼灘傣寨有名的廚娘,每逢節慶,村寨都會在她這兒訂幾桌傣家宴。
很榮幸,她準備施展多年手藝為我們張羅一席菜,菜單上有涼拌檸檬雞、米粉雞、燒海船、竹筒燒竹蟲、臭牛皮、包燒芭蕉花、牛苦撒、檸檬干巴絲、蒸小南瓜、筍子喃咪、花生喃咪和番茄喃咪,集苦、生、酸、辣、香等滋味于一桌。
藝術
彝劇 新興劇種里看老傳統
現在為什么還有人看傳統彝劇?李光秀認為,這基于人們對原生彝族傳統文化的懷念。
從說話的方式到穿著打扮,彝族人原先的生活場景被原封不動地搬上舞臺,這才受到了老百姓的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