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云南文產領域,女性是一抹不可忽視的靚麗色彩。她們親和細膩,聰慧堅韌,勇敢創新,自信篤定,對云南本土文化的執著情懷與熱愛,令她們在行業中脫穎而出,成為云南文產界一股柔美而堅定的力量。
云南文產界的女神更是數不勝數。民藝君在此為大家介紹數位。
樊志勇:“新派彝繡”大掌門
人物名片:“納蘇”刺繡創始人
2013年,樊志勇29歲,
她把彝族刺繡荷包改良后做成項鏈送給自己,
她沒想到,
這件原本取悅自己的禮物得到了市場的青睞。
“人們買手藝,其實買的是其背后所承載的文化”。
樊志勇希望彝繡能在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張翰敏:周城扎染好時光
人物名片:大理藍續綠色文化發展中心創始人兼負責人
張翰敏樂于談起故鄉周城,
那里是個有傳統、有人情味的小鎮,
而這一切記憶源自小時候,
村落小巷中彌漫的板藍根味道。
從北京回到周城,
張翰敏用一種“試驗”的方式
找到了白族傳統文化的回歸之路。
她以一座傳統的白族老院落作為“根”,
讓“扎染”再次鮮活。
詹春梅:二次元世界女王
人物名片:云南天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
涂著粉色的指甲油,
用著夏目友人帳中夏目貴志形象的手機殼,
喜歡看《不良人》、《海賊王》,
詹春梅把愛好變成了事業。
2008年,詹春梅成功籌備并舉辦首屆云南漫展;
2016年,云南漫展成功打入中國漫展前十名。
云南漫展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與詹春梅有著分不開的關系。
眼下,詹春梅和團隊正策劃著二次元音樂節。
陳璐:拾翠羽以贈佳人
人物名片:拾翠創始人
“拾翠”就是拾起散落在民間的美好事物。
陳璐希望以“拾翠”為平臺,
幫助更多的傳統文化走向市場。
當“拾翠”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和認可,
陳璐和她的團隊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嘗試,
“拾翠”APP提供了包括瓷器、陶器、皮具,
書法、刺繡、竹編等文化創意產品的私人訂制。
丁瑞:云香一抹世界來
人物名片:云南西草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云南四季鮮花不斷,
什么時節種下什么花草,
丁瑞心里清清楚楚。
“把與自然的關系遷移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這也是她選擇與花草、植物打交道的根本原因。
青刺果是麗江納西族民間常備的燙傷藥,
酸石榴是紅河蒙自常見的水果,
大理民間有食用玫瑰糖的習慣……
這些散落在民間的智慧
被丁瑞視作“珍寶”,
也是她帶領云香產業不斷前行的源泉。
胡馨予:洱海湖畔民宿家
人物名片:老館酒店管理公司創始人
從大理松梅源酒店起步,
到成為五家酒店的總舵主,
胡馨予只用了短短一年時間。
“老館”的特別之處在于,
彰顯當地的居室文化。
未來,胡馨予希望在昆明發展“城市民宿”,
讓舊居城市的人也能夠走出快捷酒店,
感受“老館”魅力。
邵筱萍:江南女子云南風
人物名片:云南中威民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
東風廣場的茶花燈柱,
老國貿中心的“地球飛車”,
邵筱萍把媒體廣告做成了城市景觀。
2005年,
在邵筱萍的協調、組織下,
《小河淌水》小提琴協奏曲亮相國際舞臺
近年來,庭院情景戲劇《圓圓曲》大獲好評,
實現了蓮花池畔的文旅融合。
李興蘭:把文創過成日子
人物名片:M60文化創意園副總經理
把老廠房改造為創意園區,
這在全國屢見不鮮。
作為云南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李興蘭最初的想法很簡單,
只想把昆明老蓄電池廠,
變成另一個北京798。
現在的M60已經成為昆明文化創業的聚集區,
李興蘭繼續為民藝代言,
向人們傳遞著關于云南工藝、文化的點點滴滴。
劉麗芬:“畫廊主”的恐懼
人物名片:昆明苔畫廊的創始人、策展人、藝術品經紀人和藝術家
從畫廊經紀人,
到藝術品經紀人,
再到藝術家,
劉麗芬不斷刷新著自己的身份,
開啟一個又一個的新世界。
到今年6月,劉麗芬就滿38歲了。
雖然沒有結婚,
但她很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可能,她的生活在40歲時又重新開始。
曾莉:從茶事接待說起
人物名片:品院創始人
方正的天井中,
有供客人喝茶的桌椅,
廂房還設有榻榻米茶房。
曾莉的品院小而美,
也包羅萬象。
茶道、花道、香道,
還有讀書會、話劇和傳統戲曲,
曾莉提倡在都市生活中,
找尋傳統生活美學。
潘娟:用創造構建陶的生命力
人物名片:建水磐松手作陶藝工作室創始人
建水人離不開陶,
就像蒙古人離不開馬,
四川人離不開辣。
潘娟更離不開陶。
2015年,磐松手作陶藝工作室在建水成立,
潘娟成為了一名陶匠,
用手感受陶土被賦予藝術生命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