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大觀照相館那天,
楊麗坤身穿一件黑色半高領毛衣,
頭發很隨意地堆在后面。
“她輪廓好,非常上鏡,
鏡頭隨意一拍就很漂亮。”
曹六一是國際相藝術影樓里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攝影師,他應該是昆明目前還在崗的年紀最大的攝影師,更是昆明最后的黑白照片人工著色師。從業50多年來,他不僅為楊麗坤、關肅霜、刀美蘭等名人拍過照片,還為無數老昆明的黑白照片手工上色。
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
曹六一見證了
從上世紀50年代到現在的昆明。
“大概是清朝末年,昆明開了第一家相館,
叫水月軒,在翠湖那邊。
后來又出現了二我軒、容芳、
正義路的春影閣、一丘田的留青館。”
曹六一說,昆明現存的三家老相館,
除了自己所在的國際藝術影樓,
還有建設路上的艷芳照相館
以及岔街的中國照相館,
不過都沒什么人了解這些歷史了。
很多照相館早已淹沒在了時代潮流中,
曹六一卻一直堅持了下來。
位于昆明市正義路123號的國際藝術影樓自上世紀30年代開業以來從未遷址。
這家老字號照相館為周恩來、鄧小平、劉少奇等多位國家領導人和當時的名人拍過肖像,也為無數普通人家拍攝過全家福,不少昆明人家中至今還珍藏著印有“國際影樓”小字的照片。
“我進的第一家相館是盤龍區的西湖相館,
先當學徒,每天打雜,跟著師傅學手藝。”
就這樣,他當了3年的學徒,
平時除了端茶、倒水、打掃衛生這些雜活,
還要跟師傅學拍照,學著色。
在大觀照相館工作時,
曹六一已經能夠獨當一面,
出師后的他
掌握了當時照相館里三種最重要的工序
——攝影、修版和人工著色。
曹老曾經拍過不少名人,
楊麗坤、刀美蘭等
都在他的鏡頭里留下過永恒的影像。
據曹老回憶,
當時楊麗坤所在的歌舞團離大觀街比較近,
團里有一些演員就會到大觀照相館拍照,
并且“對成片很滿意”,
這就傳到了楊麗坤那里。
“我在報紙上看到過
她生前最喜歡的五張照片,
其中一張就是我拍的。”
在曹老印象中,
楊麗坤當時雖然已經因為出演電影
《阿詩瑪》
有了不小的名氣,但看上去還是很樸素。
到大觀照相館那天,
楊麗坤身穿一件黑色半高領毛衣,
頭發很隨意地堆在后面。
“她輪廓好,非常上鏡,
鏡頭隨意一拍就很漂亮。”
曹老說,他還曾把這張照片
擺在大觀照相館里間供人欣賞,
但如今也不知所蹤,所幸的是,
曹老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關肅霜
拍的照片保留至今。
“這張是我在照相館里給她拍的。當時我為她設計了一個動作,要斜躺在一塊石板上,她身邊的助手說太冷了,不讓她躺,可關老師非常隨和,說沒關系,就按我說的做了。然后我就站在梯子上給她拍下了這張照片。”照片拍出來后,曹六一覺得背景有些單調,于是將背景抹白,再用水彩一筆一畫地畫上了斷橋和垂柳,還請書法家題了字,前后大概花了十天時間。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照相館的師傅們為照片PS全靠手工
——手工修底片、手工修圖、手工著色。
“有的照片拍出來光線不是很順,
在底片上的反映就是有斑斑點點,
包括臉上一顆小痣、小斑點都顯得出來。”
修版的師傅
會把鉛筆用沙子磨得和針尖一樣細,
然后將底片鋪開擺在專門的修片架上,
光線從后面打過來,照著底片。
“底片是反的,
相片中黑的部分在底片上是白的,
我們就用鉛筆在上面一點點填黑,填滿。”
在曹老看來,
修版說起來很簡單,但其實是最困難的。
“眼睛和精神都要高度集中,
一個不小心,不僅會把底片修壞,
還會把筆尖插到肉里。”
師傅們給照片上色時,
曹六一經常悄悄地在一旁觀看,
這一看就是幾年的時間。
“后來有一次,
我當著師傅們的面找了一張廢照片上色,
那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實際操作,
結果畫完后師傅們都驚呆了,
他們沒想到我會這門手藝,
而且畫得并不比他們差。
師傅跟我說畫得好嘛,你還有點悟性。”
他還記得那是一張四五寸的照片,
畫面里是一個少女的側臉。
手工著色分為水色和油色兩種,
顧名思義,
水色一般使用水粉、水彩等顏料,
油色一般使用油性顏料。
水色比較飄、比較淡,
相對來說工藝比較容易,
畫面會顯得比較平面,
但高超的水色上色技藝,
會讓畫面顯出一種細膩的通透感。
而油色上色,
更需要上色者掌握一些繪畫技巧,
懂得畫面的明暗。
因為油色的透明性和揮發性比較好,
保存得也更持久,所以發展到后來,
油色更為常見了。
曹六一幾乎每天都要給不同的照片著色。
當時的照相館采取定額任務的形式,
曹六一和同事
每個人每天必須完成至少60寸的任務量。
因為整套工序不簡單,
他們通常都
“采取流水作業的形式,
一個步驟一個步驟來做”。
“最難的地方在色彩的掌控。”曹老說。
黑白照片借助著色技術有了油畫般的色彩,
著色師傅除了需要遵循基本的
人物結構、空間原理外,
還得表現出衣物的材質。
而且在大部分時候,
著色師傅在給照片上色前
并沒有看過照片的原場景。
因此
這也十分考驗著色師傅的
色彩搭配能力和審美品位。
所謂的“著色筆”實際上是自己削出的、不同粗細的竹簽,再在竹簽一頭裹上醫用脫脂棉。“相片上的光影立體感在著色時也要表現出來。用棉簽沾一些顏色點上,再輕輕抹開。”
所有需要上色的黑白照片
在上色前要先褪色。
先用鐵氰化鉀(俗名“赤血鹽”)
把黑色的金屬銀褪掉,
在清水里漂洗,洗成白色。
然后再用硫化鈉,把照片調成茶色,
又拿到清水里漂,
待照片被吹干才可以上色。
上色的先后以著色師傅各人的習慣為準,曹六一通常是先打背景底色,然后再涂臉色、基本色。“像我們說的這個腮紅,用指頭在調色板上點一下,再用脫脂棉輕輕揉上去。但是色彩千萬不能過界,過界就污染了其他顏色,這種掌控也很考驗技巧。”
等到所有顏色上完就可以將照片掛起來吹干。
照片里的是曹六一當時所工作的相館的一個員工,她“特別愛照相”。曹六一為她拍攝完照片,又按照自己的想法為相片著色。
隨著數碼時代的發展,
電腦軟件
能輕松解決許多攝影前期到后期的問題。
手工著色
這種將繪畫和攝影術完美結合的技藝
或將不復存在。
曹老說:“手工著色麻煩得很。
做一張12寸的照片可能就要三四個鐘頭,
現在‘咔嚓’一下就成了,還可以PS。
雖然技藝會被淘汰,但我沒有什么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