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國維先生膾炙人口的文學批評代表作《人間詞話》,以知情皆勝、文哲兼備、古今博通、中西融匯的良好口碑,堪稱中國古典意境理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的經典之作。本文從其全文結構、審美標準和人文評判三個方面,從中西方文學理論兩個維度的比較與融合,對該部作品略作分析與思考。
關鍵詞:《人間詞話》 中西融合 現代轉型 創新與超越
王國維先生膾炙人口的文學批評作品《人間詞話》在傳統形式中以一種深厚的人文情懷為其出發點與根基,融入了許多西方的新觀念和新方法,構建了以“境界”說為核心的理論系統,向來極受學術界重視。因其中蘊含的深厚廣博的人間情懷,使得《人間詞話》不再是中西方思想的機械疊加,而形成了從中西文論的簡單二元對立中超越出來的有機統一體,是深入到現實的人生層面的一部文學理論作品。可以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西方文化沖擊的激變時代里,中西方詩學觀點碰撞化合而成的經典文化產物。
一、從全書結構上看,《人間詞話》散星結構中的內在條理邏輯性體現了中國文學批評系統的現代轉型
中國古代學統以經驗為主體,所以中國古代文論側重于直覺感悟,多呈現為無系統的零散隨言形式,缺乏一定的內在邏輯,故學術研究也往往難以達到系統化和理論化。王國維說:“我國學術尚未達自覺之地位也。”“而故我中國雖有辯論而無名學,有文學而無文法,足以見抽象與分析二者皆我國之所不長。”然而,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已有了新血液的注入,“預示了中國現代學術的光輝序幕”。
王國維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正好處于“古今中西”之間,他曾學習過西方康德、叔本華等人的思辨哲學,還翻譯過耶方斯的邏輯著作《邏輯的基礎教程:演繹與歸納》。西方的哲學家常常運用思辨的方式進行邏輯的展開,強調理論的演化過程。正如王國維所說:“西洋人之特質,思辨的也,科學的也。長于抽象而精于分類,對世界一切有形無形之事物,無往而不用綜括及分析之二法,故言語之多,自然之理也。吾國人所長,寧在于實踐之方面,而于理論之方面,則以具體的知識為滿足,至分類之事,則除迫于實際之需要外,殆不欲窮究也。”王國維看到了西方學者這種不同于我國學者注重體驗的思維特質,便自覺地引入并在其著作中運用了“綜括”“分析”等邏輯方法,在渾融的思維中添入了幾分思辨和提煉。
《人間詞話》正是王國維試圖以一種融匯中西的新思路與新方法重新闡釋古典詩學的批評著作。他雖仍然使用了中國古典的感發形式,但《人間詞話》中所具有的邏輯與思辨的力量已經與傳統文論大不相同了。
以王國維先生自己編訂的六十四則為例,若稍加留意,便會發現這六十四則詞話的編排順序隱然有著一種系統化的安排。葉嘉瑩曾總結說:“概略地說來,我們可以將之簡單分別為批評之理論和批評之實踐兩大部分。自第一則至第九則乃是靜安先生對自己評詞之準則的標示”。“從以上九則詞話以后,自第十則至第五十二則乃是按時代先后,自太白、溫、韋、中主、后主、正中以下,以迄于清代之納蘭性德,分別對歷代各名家作品所作的個別批評。此一部分乃是《人間詞話》中主要的批評實踐之部。”“此外,在其上卷之末,自第五十三則以后,尚有數則詞話分別論及歷代文學體式之演進、詩中之隸事、詩人與外物之關系、詩中之游詞等,則是靜安先生與批評實踐中所得的一些重要結論。最末二則且兼及與元代之二大曲家,可見其境界說之亦可兼用于元曲,為其《人間詞話》作了一個余意未盡的結尾。”
無疑,《人間詞話》在外形零散卻內在嚴整的結構中,自覺地將西方抽象和分類的方法與中國傳統研究方法相結合,以邏輯的理論來融合審美體驗,進行文學批評,這正是現代美學批評的方法,是王國維對于西方邏輯思辨方法有效運用的體現,實現了中國文學批評系統的現代轉型。
二、從審美標準看,《人間詞話》核心理論“境界”說是在對傳統的傳承和創新基礎上超越西方新思想的全新概念闡釋
“境界(意境)”論正式誕生于唐代,如司空圖、皎然等的文論學說,從最初就定下了這種偏于主觀、個體、表現的特征,偏于審美主體的情感意興表現,重在強調言外之意。
王國維在總結歷代詞人寫作經驗的基礎上,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境界”一詞作為論詞的基本概念。與西方(特別是19世紀之前)強調的模仿敘事理論不同,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偏重于以抒情詩為基本文類的抒情理論。因此,王國維的“境界”說也稱得上是一種從中國古典文學理論中提煉出來的抒情理論。其“境界”說繼承并發展了中國古典“意境(境界)”理論,它在繼承“興趣說”“神韻說”等表述詩歌“意”與“境”二因素的傳統文論概念的基礎上,強調詩歌“吟詠情性”的審美特征,形成了獨特新穎而又不失傳承的文論學說。
《人間詞話》開門見山地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從而確立了全書以“境界”論詞的基本出發點。“境界”即其核心的審美范疇。再從核心出發,分出了“造境”和“寫境”“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隔”和“不隔”等相對的二元新概念,并一一列舉例子進行闡釋和補充。由此可見,王國維觀照內外世界時,一方面受到康德、叔本華等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思維方式已從“物我齊一”的傳統思維轉向主客體二元對立的思維;另一方面,則仍傳承著中國古典文論最精髓的精神,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地審視詩詞歌賦乃至宇宙人生。這種審美態度,何曾不是一種“境界”?
三、從作者與文學的創作角度來看,《人間詞話》以一“真”字道出了千古文章創作的自然化目標
王國維在寫于1906年的《文學小言》中說:“文學中有二元質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寫自然及人生之事實為主,后者則吾人對此種事實之精神的態度也。”在此,王國維確立情與景二者作為文學的“二原質”,這在他寫于稍后的《人間詞話》中亦沒有改變。
在解釋何為“境界”時王國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其中蘊含的審美觀念即是“真”,這“真”既指對作者而言的“真景物、真感情”的“真”,又指對作品而言的“能寫”“摹寫”的“真”。其強調的就是詞人對情和景這文學二原質的真實感受和真實再現。王國維這種強調作者寫作時要有真情實感且要對“景”真實再現的態度,既有對中國傳統詩學的繼承因素,也有西方哲學和美學思想的影響因素。其源頭來源于莊子“精誠之至”“本真狀態”的強調,但中國傳統的感情態度往往只注重主觀感情的真,而忽略了對景對情再現的真。然而,王國維《人間詞話》在對“真感情”的重視中又借諸西學,引進“自然”和“觀”的概念,獨具創意地在提出“真感情”的同時,又提出了“真景物”,從而使“真”在具有真實感受和表現主體主觀感情的意思之外,還具有真實描寫和再現客觀外物的意思。在王國維看來,“真感情”和“真景物”是并重的,這正是王國維融會貫通中西美學和詩學的結果,從而為中國詩學注入了新的東西。
《人間詞話》卷上,第十八則首句“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即為王國維贊賞李煜之詞的根本原因,并用以于支持其第十六則所言:“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從這個角度看,王國維對創作的標準劃定,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尼采創作論的觀點之啟示的。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閱讀與寫作》首句即是此觀點:“對于一切作品,我只愛那作者以他的心血寫出來的。以心血寫作,你將發現心血便是精神。”王國維能將中國詩詞審美傳統和西方文學理論觀點(盡管尼采思想與觀點僅散布于其散文等短片作品中,未形成其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和文學理論)相融合,可謂是中國文論承前啟后的一大轉折與過渡,是繼承和創新同在的體現。王國維認為文學“描寫自然及人生”,但必須是內容及形式上的“真”而不是偽善的求名利之作。他認為詞人是有著赤子之心的人,其創作即為“血書”,而反對那種失去真實性的矯揉造作的“游詞”。這種“真”的審美觀貫穿了王國維對文學本身的看法及文學的發展觀,既是王國維的文藝批評標準,也是他的文藝創作標準。從“真”的創作標準出發,王國維提出了作品創作應力求真率自然、少用典故、少用替代字、反對堆砌壘句、反對矯揉造作文風等一系列語言文字表達方面的創作主張,這些主張被后來胡適等人所承接和發展,對“五四”白話文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人間詞話》其整體思想里充分透露出王國維兼容西學的開放心態和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可謂是為中西思想化合而成的經典文化產物。雖然現代一些學者從不同的文學理論支撐出發,對《人間詞話》的一些思想和觀點會有不贊成乃至駁斥的情況,但從王國維所處的特定歷史角度看,不得不承認,《人間詞話》作為王國維文學批評的代表作,堪稱中國古典意境理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的經典之作。
參考文獻:
[1] 佛雛.王國維學術文化隨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2] 王國維.人間詞話[M].徐調孚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3] 王國維.王國維論學集[M].傅杰編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4] 王遠秋.王國維“境界說”研究[D].新疆大學,2009.
[5] 王雪霏.淺析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境界說”對叔本華哲學的借鑒[J].科技風,3013(15).
[6] 夏中義.謁王國維書[J].文藝爭鳴,1997(5).
[7] 張碩.歷史文論中的經典文論——《人間詞話》文化學解讀[D].遼寧大學,2012.
[8] 張碩.學統的轉型與道統的延續——轉型視野下的《人間詞話》[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3(31).
[9] 趙勇.文學理論新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0] 周祖謙,張連武.王國維“境界說”視野中的“真景物”與“真感情”——《人間詞話》“境界涵義論”獻解之[J].閱江學刊,2013(1).
作 者:王瑞蘭,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