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系列意義相對單一的漢字孳乳字是在母文形、音、義的基礎上,先后加注特定意義相關的類屬標志而形成的,其意義與母文有親屬關系。本文將《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中收錄的二十四個“出”族字,分列成具有“離開遠行”義,“超越、脫離”義,“顯現、產生”義,“短尾之屈”義等幾組同一母文、古音相同相近的字,論證這些孳乳字的意義與母文之間的密切關系。
關鍵詞:《說文解字》 母文 字族 出 母文表義
漢字字族是指漢字在孳乳分化過程中形成的記錄同族字而且必須具有共同文字發生源的一系列形、音、義有密切關系的漢字,字族內部的各個字就是“同族字”。蔡永貴先生在其關于字族的多篇論文中一再強調,孳乳字是在母文基礎上形成的,母文是我們研究字族和漢字孳乳常用的一個術語,在源字上加類屬標志(事類偏旁)孳乳了一系列分化字(母文類屬字)用以分別記錄派生詞,我們把這種記錄根詞或源詞的字稱為母文。一個字族的母文必須是形音義同時具備,并且能夠在母文的基礎上孳乳分化新字,其中母文是孳乳字的核心,承擔表義的主要功能,而“類屬標志”則是輔助成分,具象化、外化母文意義,并不承擔主要的表義功能。蔡永貴先生總結出構成同族字有三個條件,即字形上相承或相關,字音上相同相近或具有符合演變規律的音變關系,意義相通。根據這一理論,本文整理出《說文》中以“出”字為母文的同族字,分析它們與母文之間的內在聯系。
一、“出”字釋義概述
《說文》:“出,進也。象木益滋,上出達也。”《段注》:“本謂木。引申為凡生長之。又凡言外出,為內入之反。”“出”甲骨文作、等,或省“”形,或將“”(城邑)寫成“”,像人出城狀,表示離城遠征義;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誤將“”寫成“”;隸書誤將篆文的“止”、“山”混合連寫,貌似“兩山相連”,“出”的字形已經反映不出其本義,離城遠征的本義線索消失。在甲骨文中,“出”與“各”詞義相反,腳向城為“各”,表示入侵;腳趾背城為“出”,表示離城征戰;后“出”由本義“離城遠行”的詞義引申為一般性詞義“離開遠行”,“遠行”使“城邑或居室成空”,故有“室空”意。此“離開居所而出”與“入”義相對,或把人驅出城邑居所,或將物置于外,引申為“提供、釋放”義。
離城或居所而往他處,即脫離自己的界限而進入他人領域,故由“離開遠行”義引申為“越界,超越,脫離”義,如韓愈《師說》:“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說文》:“出,進也。”言由內而外,草木破土而出于地表,類如水涌而出,皆由下而出也,如《楚辭》:“羌芳華自中出。”草木之實熟,破皮而出,即“生長、產生”義。人出于外或草木之實破皮而顯露于外,故引申為“出現、顯露”義,如《孫子》:“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本文中,以王國維《補高郵王氏說文諧聲譜》為參考,對《說文》中以“出”得聲的二十九個字進行考察,把在母文“出”的音義的基礎上加類屬標志而形成的孳乳字作為第一層次的“出”族字,如:、、黜、、、、、、絀、、茁、咄、拙、詘、共十五個;把在母文“屈”或“祟”的音義的基礎上加類屬標志而形成的孳乳字作為第二層次的“出”族字,如:屈、堀、、、掘、崛、、祟、共九個;另有以“出”作為聲符,只起表音作用,與“出”的本義和引申義之間都無聯系之字,如、、、、共五個。
二、具有母文本義“離開遠行”為義核的“出”族字
1.。《說文》:“,走也。從走,出聲。讀若無尾之屈。”《段注》:《玉篇》曰:“‘卒起也。’按:今俗語優質。”清胡文英《吳下方言考》:“怒而走出也。”今按,乃突然起行離開之狀。
2.。《說文·欠部》:“咄,無慚。一曰無腸意。從欠,出聲。”《段注》:“咄。此疊韻。古語也。無腸,猶無心也。”《字匯補·欠部》:“,受言受訶也。”《集韻》:“,說也。”今按,“”即言語出于口而訶也。
3.咄。《說文》:“咄,相謂也。從口,出聲。”《段注》:“相謂也,謂欲相語而先驚之之詞。凡言咄嗟、咄、咄咄怪事者皆取猝乍相驚之意。”《史記》:咄!老女子!何不疾行!”李善注曹植《贈彪詩》:“咄,叱也。”今按,咄從口,即咄叱出于口。
4.黜。《說文》:“貶下也。從黑,出聲。”《段注》:“按當作貶也下色也五字。貶也者、黜陟之義也。下色也者,為從黑張本也。古或詘、絀為之。”《書·舜典》:“三載考續,三考,黜陟幽明。”孔傳:“黜退其幽者,升進其明者。……黜者,謂出而遇黑,乃退也。故黜,退也。”今按,黜乃使人離開退出之義。
5.。《說文》:“物在穴中。從穴中出。”《段注》:“《靈光殿賦》曰:‘綠房紫菂,垂珠。’謂蓮房之實然見于房外如垂珠也。”《集韻》:“,將出穴貌。”今按,草木果實熟而破殼而出當如“”也。
6.堀,俗作窟。《說文·土部》:“堀,突也。《詩》曰:‘蜉蝣堀閱。’從土,屈省聲。”《段注》:“堀,突也,突為犬從穴中暫出,因謂穴中可居曰突,亦曰堀,俗字作窟。”陸德明《經典釋文》:“堀,與窟同。”《左傳》:“鄭伯有嗜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杜預曰:“窟室,地室。”今按,穴中可居乃為突,乃犬從穴中暫出之貌。
三、具有母文引申義“超越、脫離”為義核的“出”族字
1.。《說文·頁部》:“頭頡也。從頁,出聲。讀又若骨。”《段注》:“頡疊韻。古語頭菌蠢。若高祖隆準。應劭曰:頰權準也。”《集韻·沒韻》:“,面顴。”楊上善曰:“謂面顴秀高骨也。”清沈彤《釋骨》:“目之下起骨曰。”俞正燮《癸巳類稿》:“其支者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今按,面顴有骨突出而高出之貌。
2.。《說文》:“斷也。從木,出聲,讀若《爾雅》‘無前足’之‘’。”《段注》:“也。今人謂木頭為,于古義未遠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斷木也。”今按,斷木即使木相分離。
3.。《說文·部》:“,刷也。從,屈聲。”《段注》:“當作刷。……之言掘也,與掊杷義近。今人謂以鈍帚去穢物曰。”王筠句讀:“即荔根可作刷之刷,乃縛草所作之器。”今按,以刷使穢物脫離。
四、具有母文引申義“生長、產生”為義核的“出”族字
1.茁。《說文》:“茁,草初生出地。從草,出聲。《玉篇》:草初生貌。《詩·召南》曰:彼茁者葭。”《段注》:“《詩》毛曰:茁、出也。按也當為之訛。”《孟子》:“牛羊茁壯長而已矣。”趙岐注:“茁,生長貌。”今按,“草”表示幼苗從地面爆發生長,本義表示草木幼苗撥出地面,顯現、發生義。
2.拙。《說文·手部》:“拙,不巧也。從手,出聲。”《段注》:“不能為技巧也。”《離騷》:“理弱而媒拙兮,恐導言之不固。”王逸注:“拙,鈍也。”今按,手者,象人之手也。出者,出現也。拙者,謂出于己手,謙言其不精也。按:自己所生產之物粗糙且鈍。
3.掘。《說文·手部》:“也。從手,屈聲。”段注:“按凡字書、韻書謂掘亦作闕者,似是而非也。《左傳》:闕地及泉。闕地下冰而床焉。《國語》:闕為深溝。韋云:闕,穿也。凡云闕者、皆謂空之。與掘義別。”按:以手掘地,即以手而有所進行也。
五、具有母文引申義“出現、顯露”為義核的“出”族字
1.。《說文·疒部》:“,病也。從疒,出聲。”錢坫詮:“,女出病,或當即此字。”馬敘倫:以病則從疒作,以專為女病。《正字通·疒部》:“,一說婦女帶下有出病,出當即。”按,通過婦女帶所顯現來判斷婦女是否產生疾病。
2.祟。《說文·示部》:“祟,神禍也。從示從出。”《段注》:“釋玄應《眾經音義》曰:‘謂鬼神作災禍也。’”《集韻》:“鬼神為厲。”《說苑·君道》:“楚昭王有疾,卜之,曰:‘河為祟。’”今按,鬼神產生災禍,或通過卜辭顯現。
3.。《說文·水部》:“水出。從水,出聲。讀若。”《段注》:水兒。《玉篇·水部》《廣韻》曰:“水出。”《文子·道原》曰:“原流。沖而不盈。”宋羅泌《路史·禪通紀》:“號,母乳。”今按,即水出而所呈現之貌。
4.絀。《說文·糸部》:“絀,絳也。”“絳,大赤也。”《正字通·糸部》:“絀,音屈。贏絀,猶盈歉也。”《荀子·非相》:“緩急贏絀。”今按,贏絀即通過事物盈缺對比所表現出短缺、不足。
5.。《說文·火部》:“火光也。從火,出聲。”《段注》:“《類篇》作‘火不光。’”《九迄》曰:“、煙出也。煙盛則光微。此與上火猛作反對語。”張舜徽約注:“按:之本義,蓋謂火不然也,則郁煙而無光,故許訓為火不光也。”今按,煙盛而火光不顯也。
6.。《說文·齒部》:“,齒也。從齒出聲。仕乙切。”《段注》:“齒也。謂物而外露之齒也,故從齒出。從齒,出聲。”古同“”,嚙也,啃咬之義。桂馥義證:“,齒也者,當為齒。”《灌夫傳》:“舌自殺。”今按,即吃食物時顯露出外的牙齒。
7.。《說文·水部》:“濁也。從水,屈聲。一曰泥。一曰水出。”《段注》:“一曰泥,即多汁成泥。一曰水出,《上林賦》:‘,鼎沸。’”即水涌出之貌。馬敘倫:“巛聲脂類也,巛,水流也。”林紓《記潭柘》:“寺后泉脈西來,爭石罅而出。” 今按,即水流所呈現之貌。
8.。《說文·又部》:“,楚人謂卜問吉兇曰。從又持祟,祟亦聲。”王國維認為“,從又持木于示前,亦祭之名。”清承培元《廣說文答問疏證》:“即冬賽報祠之賽。書無賽。‘冬賽報祠’,謂祈豐穰、問水旱也……賽即之俗字也。”今按,,即古卜所示之辭也,所示即卦象所顯示也。
六、義核為“短尾而曲”的“出”族字
1.屈。《說文·尾部》:“無尾也。從尾,出聲。”高注淮南云:“屈讀如秋雞無尾屈之屈。”郭注方言隆屈云:“屈尾。”許注云:“屈,短也。奇,長也。凡短尾曰屈。”可見“屈”當為短尾之義。如《孟子》:“威武不能屈。”是引申之義。今按,當是短尾屈尾之意。
2.詘,異體作。《說文·言部》:“詰詘也。一曰屈襞。從言,出聲。詘或從屈。”《段注》:“詰詘,二字雙聲,屈曲之意。”邵瑛《群經正字》:“詘,今經典多用屈字。”《荀子·勸學》:“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孔穎達疏:“謂舒而不卷也。”今按:詘,義同“屈”,有彎曲、折疊之意。
3.崛,異體或作、、。《說文·山部》:“山短高也。從山,屈聲。”《段注》:“短高者,不長而高也。不長故從。者,無尾也。無尾之物則短。《玉篇·山部》:“崛,特起也。山短高貌。”今按:崛,即山短而聳高之狀。
4.。《說文·鳥部》:“鳩也。從鳥屈聲。”《段注》:“鳩,鶻也。”《爾雅·釋鳥》曰:“鳩,鶻。”《衛風》:“于嗟鳩兮。無食桑葚。”郭云:“今江東亦呼為鶻。似山鵲而小。短尾。青黑色。多聲。”今按,即短尾鳥也。
此外,《說文》中有“”“”“”“”“”五字以“出”作為聲符,只起表音作用之字,與“出”的本義和引申義之間都沒有聯系,所以他們不是“出”族字。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 許慎,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 鄒華清.漢語大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4] 宗福邦等.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 蔣紹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6] 蔡永貴.漢字字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寧夏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馬王堆漢墓帛書特殊用字現象研究”(項目號:GIP20170
67)的階段性成果
作 者:劉 賀,寧夏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攻讀漢語言文字學專業,主要從事語言文字研究;蔡永貴,寧夏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字、訓詁研究。
編 輯:趙 斌 E-mail:9487465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