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幸福來敲門》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正處于經濟低谷期,只有高中學歷的克里斯面對人情疏離、經濟拮據、生活無望的現實,勇敢地選擇帶著兒子追逐幸福。影片充滿了勵志的色彩,讓人感受到無限的力量、勇氣和溫情。本文試從荒謬世界里的自我覺知能力和自由選擇伴隨的存在恐懼兩個方面對影片進行解讀。
關鍵詞:幸福 存在主義 生活的意義
《當幸福來敲門》改編自真實人物Chris Gardner的故事。人到中年的克里斯被妻子拋棄,每天扛著四十磅的儀器奔走推銷,最窮的時候甚至靠賣血來養活兒子,因沒錢交罰單而被拘留……拼盡全力工作只為了能夠獲得幸福。兒子拼錯的“happyness”啟迪著他:There is an I in“happiness”,There is no Y in“happiness”,It’s an I. 不懈的奮斗讓克里斯終于得到了年薪八十萬美元的股票經紀的工作,他難以抑制激動的淚水,說:“我生命中的這個階段,這個很短的階段,叫幸福!”幸福是什么?克里斯的經歷告訴我們:幸福是一顆玻璃球,掉在地上就成了玻璃碎片。在拾碎玻璃片時,如果不小心翼翼,就會被尖銳的玻璃碎片扎破,讓那些想要靠拾碎片獲得幸福的人,疼痛不已。其實,生活就是由一些傷害、一些挫折、一些無奈、一些感嘆組成的。想要幸福只能用自己的雙手去努力,去爭取,去改變。這剛好印證了存在主義的基本思想:“生活是一個充滿冒險的旅程,每個人都不能讓自己停留在看似可以提供保障的安全感的后面。”
一、荒謬世界里的自我覺知能力
影片拍攝的時代背景是美國20世紀80年代初期。里根時任總統,對外與蘇聯冷戰,而國內經歷了七十年的經濟危機后,處于高通脹時期,失業率較高。“他人即地獄”很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離。新聞報道真實地反映了經濟的蕭條:“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將近800億美元已經失控的債務,這份債務比1957年的全部聯邦預算還要多……”克里斯已經很久沒有推銷出一臺骨密度儀器了,罰單、稅務讓妻子在家庭和工作間疲于奔命。妻子說:“我懷孕的時候你就這樣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現在不關我的事了。”最終妻子以決絕的態度選擇了離開。賴以維持生計的骨密度儀也相繼被流浪漢和賣唱的嬉皮女郎帶走。在最無助的時候,他要求朋友韋恩歸還欠款,但是韋恩以幫助其搬家為由抵消了14美元并且將大門緊鎖,完全不顧及克里斯的苦苦哀求和歇斯底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社會上的人情冷淡和信任的消亡。存在主義學者薩特的代表作《惡心》完全否定了生活的內在邏輯關系和合理的因果秩序,顯現了人被拋入這個荒誕世界后的恐懼、孤寂,以及面對充滿敵意的外在世界,既與之格格不入,又對其束手無策的惶惑。身處在這樣一個荒謬的世界里,克里斯必須做出選擇:究竟是拓展自己的知覺還是限制自己的直覺?奔跑、眼淚讓我們看到他不安的心理和失控的情緒。但是克里斯認為他不是環境的受害者,因為是他自己選擇了自己的現狀。在證券公司門口,他主動將車位借給一位白領,但要求對方回答兩個問題:“你是做什么的?你是如何做到的?”對方回答:“只要你能處理好數字和人際關系就可以了。”克里斯“依然記得那一瞬間”:“在我看來每個人都那么開心,為什么我就不行呢?”此時,克里斯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如何被動地接納自己所處的環境并屈服于環境的控制,他開始有意識地塑造自己的生活了。雖然不是大學生,沒有高學歷,但是克里斯卻把魔方作為進入證券公司的敲門磚。存在主義認為,忽視我們的現狀可能會讓我們獲得滿足感,但是麻木感也會隨之而來。而當我們開啟自己世界的大門時,盡管我們會出現更多的混亂,但同時我們也會更好地發揮自我實現的潛能。克里斯雖然獲得了一個基金經理人實習生的機會,但是長達六個月的實習期是沒有報酬的,“實習結束二十個人里面才留一個。如果你不能留下,這六個月的培訓期還不適用其他證券公司”。這對克里斯來說意味著他“必須”利用每個星期的周末賣掉一臺骨密度儀。“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尼采語),克里斯接受了邀請。他對兒子說:“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not even me.You have a dream,you got to protect it. 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by themselves;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 not do it.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永遠不要讓別人說你做不到,連我也不行。如果你有一個夢想,你就要去守護它。他們自己做不到,他們就會告訴你你也做不到。不要相信他們,你想要什么,就要靠自己去爭取。)這句話可以看作是他對兒子的告誡,更可以看作是他的自勉。兒子也給克里斯講了一個故事:“一個人不小心溺水了,他連續兩次放棄了獲救的機會,最后他溺水身亡了。死后他來到了天堂,并質問上帝為什么不救他。而上帝卻說,我曾經派了兩條船到你身邊,但是你沒有抓住機會。”雖然在孩子看來這不過是個笑話,但是這個故事卻激勵著克里斯反復思考人生之路。畢竟生活在這個充斥著孤獨、疏離感和無助感的荒謬世界里,克里斯清楚地知道,拋棄了安全的依賴感而去尋求更高的追求時,必然伴隨著焦慮、惶恐和不安。“Every thing will be OK.”(一切都會變好的)這是克里斯常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他在最無助時給自己的精神慰藉。Mendelowitz和Schneider
說:“如果個體對自己更為自信,那么他就更能接納生活的責任和挑戰,哪怕他并不知道責任和挑戰的背后是什么。”
二、自由選擇伴隨的存在恐懼
薩特認為,人是一種“自為”的存在,他具有絕對的自由,即一種絕對的意志自由,這是一種選擇的自由。人自從被偶然拋入世界,就帶著與生俱來的意志自由。他面對任何境遇時,都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如面對失敗,他可以消沉,可以自殺,也可以奮發等,這都是他可以面對的選擇,就看他怎樣去選。他的每一個選擇帶來的后果成就了現在的他——人的存在的本質懸置在人的自由之中,這是存在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克里斯說:“直到二十八歲,我才第一次見到我父親。而我很小的時候就下定決心,當我有自己孩子的時候,我一定要對他好好地負起責任。”因此,在窮困潦倒、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選擇“不拋棄、不放棄”地帶著兒子。沒有錢交房租,父子倆被迫流落街頭,在地鐵的廁所過夜,到教堂收容所排隊等。但是在最無助、最黑暗的時候,克里斯仍然樂觀地引導孩子。“我們通過時光機,到達古代了!”他告訴孩子,為了躲避“恐龍”,他們逃到了一個“山洞”——其實那是地鐵的男廁所。“I trust you.You are a good father.”(我相信你,你是個好爸爸。)這是兒子對克里斯的評價。當然在帶著兒子追逐幸福的路上,克里斯也逐漸覺知到接受自由的選擇必然會伴隨著恐懼。而存在恐懼恰恰是引發克里斯成長的刺激物。影片中,當克里斯好不容易賣掉了四臺骨密度儀,生活剛有了一絲起色時,因為繳納稅款,他的銀行存款只剩下21美元33美分——他破產了。生活即刻變成了傾倒的多米諾骨牌,厄運連連。人是活在物質世界和他人之中的,他既不能左右世界,也不能左右他人,甚至連自己都左右不了,因此人是沒有安全感的。沒有安全感的人會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懼。在被剝離了所有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安全感后,克里斯鼓起所有的勇氣來挑戰自我的極限。“Lord don’t move that mountain;Give me the strength to climb it;Please don’ t move that stumbling block;But lead me Lord around it;My burdens,they get so heavy;Seems hard to bear;But I will not give up;Because you promised me……”(上帝,別讓險峻離開,賜予我翻越攀登之力,請別挪開我足下之絆腳石,指引我前進的方向,重擔雖負于肩,苦難難以忍受,但我不會也不曾放棄,只因我等之間的承諾。)聆聽這首教會歌曲時,克里斯抱著兒子默默地流淚。此時的眼淚不僅是一種軟弱、宣泄,更多的是對自我執著追求夢想和幸福的肯定和升華。克里斯的親身經歷驗證了一個最淺顯的道理:生活的意義是“投入”的副產品,投入是我們愿意去選擇、去嘗試、去探索、去愛與被愛。而幸福則是我們經歷了百孔千瘡后所得到的最炫酷的玻璃球碎片,不完整,但每一片都折射了不同的光與美。
參考文獻:
[1] 曾艷兵.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Gerald Corey.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與實踐[M].譚晨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3] 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4] 肖柳芙.電影《海上鋼琴師》的存在主義解讀[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4(3).
基金項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校人文社科項目“大學生異常心理預防與干預對策研究”(2015RWYB21);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校級精品項目“心語心愿”——單元式心理微平臺(項目編號:2017JP005);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基本科研業務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大學生思想狀況動態調查研究”(項目編號:2017RWSZ07)
作 者:武春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研究工作。
編 輯:趙 斌 E-mail:9487465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