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不算長,只是10年。但這10年卻足夠劉保財和妻子把牛肉的性格摸透。選牛,他只要深山出過汗的;買牛,他看看就能估測出重量;解牛,他游刃有余,只見一把長刀都磨成了短刀;烹牛,他信奉極簡。
誰也想不到,這么些工序下來的牛湯鍋竟然那么好吃!前年三月三,客人爆滿,當天賣了整整兩頭牛。
牛排骨,一口就能把人征服
牛湯鍋的第一口,是偷嘴吃到的。
劉保財做的牛排骨
那是夏天下午4點半鐘,我們從鳳凰谷上碼頭漂了兩個多小時到五龍鄉,簡單換洗后直奔劉保財的牛湯鍋小店。
小店位于鄉里主干道的一側,院中放置著牛羊肉鋪子都會有的鐵桿,上面懸掛著牛尾巴、牛骨,近看,牛骨是一副相對完整的骨架子,骨頭回環曲折,沒有砍斷折損的痕跡,骨頭上只有一層非常薄的肉粘著,足見殺牛人刀工之利。
門口的骨架子
從鋪子往外看去,周圍小小的山包上全是樹,道路兩側的少許建筑沒入一片綠意。來往車輛較少,空氣帶著幾分清爽透亮。
其實,哪怕不看小店招牌,聞著肉香也能找到地方。
劉保財在門口設了兩個大火爐。“一口在熬湯,一口在煮牛排。”牛排數量有限,也就剛殺了牛的一兩天里有。牛排湯鍋是比較稀罕的,同行的幾位師宗人雖然常常到劉保財的小店吃湯鍋,但也從未有機會吃過牛排湯鍋。
鍋里煮著的牛排是五龍鄉幾位老餮早上就訂好的,燉了快3個小時,雖然蓋著鍋蓋,但牛排的肉香還是不住地溢出,看著我們嘴饞的樣子,劉保財笑笑:“來嘗嘗吧。”
給牛湯鍋配的蘸水
劉保財用長筷夾了塊精瘦的牛排骨給我,我捏在手里,排骨里浸透了細細密密的湯汁,燙得很,排骨是健康的紅黑色,能看見一絲一縷的肉纖維,骨頭扁平,咬一口,香味氤氳在整個口腔內,每一次咀嚼都帶著清醇的湯汁和牛肉。
牛排的煮法和牛肉其他部位的煮法是不同的。
牛排湯鍋,用剛宰殺出的鮮牛排,過火炒一遍,小火慢燉3個小時左右即可食用,熬煮過程一次性完成。其他部位的牛肉則是多用大鍋統一熬煮,再分開用小鍋煮食,熬煮過程分為兩次。
特別的星期三
每周三,是劉保財家殺牛的日子。
在牛湯鍋食用的淡季,劉保財的小店仍然保持著一周至少一頭牛的銷量。這讓他家的牛肉足夠新鮮。
這天,他和妻子凌晨3點就得起床,天還漆黑,兩人的頭腦卻已十分清醒,牛是前一天就買好的,老兩口把牛綁好,劉保財主要負責殺牛、剝皮、剔肉,妻子則在一邊幫忙。
解牛
劉保財刀法利落,不到2小時,一頭大黃牛已經被收拾得干干凈凈。
10年前,剛從寨子來到鄉上開店的劉保財和妻子還在為怎么殺牛犯愁。
在五龍,殺牛是門謀生的好本事,沒人愿意輕易把秘訣傳授給劉保財。
為了學藝,劉保財一次次到會殺牛的鄉鄰家邊看邊學,心里也在不停地琢磨。
“不想找人殺牛,那樣不干凈,整不好,特別是牛腸子,一定要我自己洗才放心。”
不過幾年,劉保財已經成為殺牛的高手,案上那幾把木柄小刀見證了劉保財手藝的蛻變。
刀具
他說:“最短的這把刀跟了我們10年,這樣的刀有幾十把。用壞的刀數都數不清。”小刀鋒利非常,長度不過8厘米左右,比一般的水果刀還窄些,木柄寬得有些不協調。10年來,磨刀石讓長長的牛刀變得更鋒利、更短,劉保財殺牛的技術也在磨礪后變得嫻熟。
學習殺牛的過程中,劉保財對牛身體的各個部位更加熟悉,“殺牛不費勁,我分牛的時候可以把牛骨頭和肉都分開。我知道哪個部位是什么,刀在里面剔肉可以不碰到骨頭。”
殺牛看似與牛湯鍋關系不大,但劉保財告訴我們,其實殺牛是做好牛湯鍋的關鍵一步。師宗牛湯鍋是全鍋牛,但并非把牛的所有部位扔進鍋一起煮就會好吃。
對牛身體各部位熟悉后,劉保財發現,有的部位煮出來會酸,有幾個部位單獨煮好吃,配起來不好吃。“比如有一塊肉,是跟牛油緊緊連著的,拿出來煮就不好吃。”
全牛鍋,里面什么部位都有點
現在,劉保財每周三殺牛后,會把牛各個部位的用途分得十分明晰,“屁股上部的肉用來做牛干巴,其他部位全部用來煮,有幾個部位要扔掉。這樣配味道才好。”
天色漸亮,劉保財家變得門庭若市,“周三不是什么節日,但周圍的人都知道我家今天殺牛,來吃牛肉、買生牛肉的人特別多,今天能賣掉半頭牛。”
這才是正版的牛味
每周三殺好的牛,劉保財按著當天可能吃掉的量全鍋熬煮,剩下的生牛肉放入冰箱冰凍層。每晚睡前,劉保財要把第二天能吃掉的牛肉從冰箱拿出來用水浸泡一夜。當天煮的當天吃最好,放置到第二天味道就變了。
牛湯鍋的烹飪,在劉保財看來,沒有什么技巧,但即便如此,在不殺牛的日子,劉保財夫妻也得清晨5點起床準備。
第一件事是生火,接著是清洗牛肉,再放入大鍋用大火熬煮。“火越大越好,大火漲得快,小火煮得溫溫吞吞,牛肉不香。”至于熬煮的時間則根據牛的年齡來確定,歲數大的多煮會兒,歲數小的牛有時候兩個小時就能煮好。
清湯味濃
無論什么時候煮牛肉,都必須放上骨頭。師宗牛湯鍋,精髓便是那鍋高湯。
“湯好不好喝全看骨頭,用筒子骨熬出來的湯味鮮。”肋骨熬出來的湯雖然味道也不錯,但呈黑色。熬肉、燉湯最大的特點便是不放什么調料,就放鹽和姜。
劉保財說:“這才是正版的牛味。”
準備工作做好已臨近中午,客人也來了。
調料里會加小米辣
煮熟的牛肉放置冷卻,客人來的時候切片用高湯煮沸便可食用。
牛肉按照半斤一塊分裝在盆里,這些肉來自牛的各個部位,劉保財將牛肉切成厚薄適當的肉片,待鍋里湯汁沸騰,把牛肉放入再次煮沸即可食用。
煮熟冷卻的牛肉
牛肉肥瘦相間,很,容易嚼,牛肚軟而脆,帶著鮮甜。湯清味厚,入口生津,桌上的人有的喝了五、六碗湯,直到肚皮撐了才罷手。
一頭好牛很重要
“調料少,做法簡單,為的是不遮擋牛肉的肉味。”于是,“一頭好牛”在這道美食中便顯得最為重要。
劉保財反復強調,“牛湯鍋要好吃,最關鍵是肉要好。”劉保財選的牛,剛殺完扔進水里,還能看到肉在跳動。做牛湯鍋,最好的是6-8歲的老品種黃牛。
師宗產好牛,五龍平寨、高良雨廈……劉保財的牛全部來自師宗村寨,“寨子里養著打架的牛,不僅不喂飼料,還常常運動,這種牛最好吃。”在師宗,有的村寨還保留著斗牛的習俗,斗牛便是劉保財說的“打架的牛”。
耕地的黃牛也極好,“出過汗,肉勁道,好吃。”平寨今年沒有很合適的牛,劉保財便花上一兩天,去到距五龍鄉50多公里的雨廈買牛,周四是雨廈的牛市街子。牛市街子的牛參差不齊,有好牛,但也有連太陽都沒曬過的牛,好壞全憑買牛人的一雙眼。
選牛,劉保財是吃過虧的。幾年的摸爬滾打終于讓劉保財摸到了買牛的訣竅,“光看看,我就能知道這頭牛有多重,多少歲,殺下來有多少斤肉。也能分清飼料牛和放養牛。”
三月三那天,劉保財提前到村寨買了三頭黃牛,當天就吃掉了兩頭。如今,他的小店也算遠近聞名。
這些年,劉保財只做牛肉,把牛肉越做越精,他的牛干巴供不應求,沒提前預定根本買不到;兩年前,劉保財又開發了干鍋牛肉,選取牛身上勁道好的部位炒成干鍋,“干鍋的做法試驗了快兩年,炒干鍋的油試用過很多種,調料也不停在變,直到有人說好吃我們才開始賣。”
記者手記:劉保財沉默內斂,10年守著一間鄉下小店,唯把做牛肉鉆研得透透的。這個美食師傅,也是中國匠人的一個縮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