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杰++張晶+孫百良+王瑤+??



摘要:以2份玉米自交系經3-1、05Ny-10為材料,設計4個不同強度的干旱脅迫,研究干旱脅迫對不同耐鹽性[JP2]玉米自交系苗期形態及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結果顯示,在干旱脅迫下,2份玉米自交系幼苗的根粗、根長、須根數、株高、莖粗、葉寬、葉長、含水量、色素含量基本呈遞減趨勢;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等抗逆性物質含量呈遞增趨勢;相對電導率、丙二醛含量均遞增。綜合形態及生理生化指標,不耐鹽的自交系經3-1的耐旱性優于05Ny-10。[JP]
關鍵詞:耐鹽玉米;自交系;耐旱性;生理生化指標
中圖分類號: S513.01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3-0041-03
收稿日期:2015-09-28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科學研究技術研究項目(編號:12541875)。
作者簡介:楊曉杰(1962—),女,遼寧法庫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為植物發育與資源植物研究。E-mail:yangxiaojie1980@163.com。
干旱是影響我國及世界玉米穩產的重要環境因子,每年因干旱造成玉米減產約20%~30%,嚴重旱災年部分地區幾乎絕收,干旱已經成為影響玉米產量的重要限制因素[1-2]。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水資源的日益匱乏,有關玉米抗旱性研究及其應用更加受到重視。挖掘遺傳潛力、選育抗旱玉米種質資源是提高玉米產量穩定性、抵御干旱的重要途徑之一。國內外學者對玉米耐旱性研究已經作了大量工作[3-9],認為苗期耐旱性與成株期的耐旱性顯著相關。植物在受到干旱脅迫后,會誘發植物體內其他多種不良反應,因而植物必須迅速啟動對這些不良反應的應答以存活[10]。
但是目前以不同耐鹽性玉米自交系為材料,研究其耐旱性機制的報道較少。[JP+1]本試驗在前期玉米自交系耐鹽性篩選的基礎上,選用耐鹽性較強的玉米自交系05Ny-10和耐鹽性差的經3-1[11],比較2份玉米自交系的耐旱性,分析耐鹽與耐旱的一致性,為篩選耐鹽與耐旱玉米自交系提供試驗依據。[JP]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2種不同耐鹽性玉米自交系:經3-1、05Ny-10的籽粒,每份籽粒均100粒。
1.2試驗方法
挑選飽滿且大小均勻一致的玉米籽粒,浸種后于33 ℃恒溫箱培養催芽,將發芽的玉米種子種入排水良好的沙盤中,置于室溫(29±1) ℃培養。用控制澆水頻率的方法分為對照組(CK)、輕度干旱脅迫(LS)、中度干旱脅迫(MS)和重度干旱脅迫(SS)4個處理組。在預試驗的基礎上,以最適宜的每天噴水處理為對照組,其余為每3、5、7 d噴水,采用噴淋的方式各組噴等量的水,進行脅迫處理,處理第15天時開始測定各形態指標和各生理生化指標。
1.3指標測定
1.3.1形態指標測定
測定玉米的根粗、根長、株高、莖粗、葉長、葉寬和須根數等形態指標,每個處理重復3次(n=3),每個重復5株,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1.3.2生理生化指標測定
色素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測定參照張憲政的方法[12];相對電導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測定參照白寶璋等的方法[13]。
1.4數據統計
數據處理采用Excel 2003軟件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干旱對玉米自交系形態指標的影響
不同干旱條件對玉米自交系形態的影響,由表1可知,CK組的玉米自交系05Ny-10的根粗、根長、株高、莖粗、葉寬和葉長明顯高于自交系經3-1,即自然生長條件下,二者存在明顯差異。
隨著干旱脅迫的加劇,2份玉米的根粗、須根數、株高、莖粗、葉寬和葉長基本呈遞減趨勢。由表1可見,自交系 05Ny-10的各個干旱脅迫組株高下降明顯,與對照比差異極顯著(P<0.01),說明干旱脅迫導致植株矮化,生長受阻,而莖粗變化不顯著;自交系經3-1的株高下降不明顯,而莖粗下降明顯(LS、MS組P<0.05,SS組P<0.01);2份自交系各個處理組葉寬變化不大;自交系05Ny-10的各個干旱脅迫組葉長極顯著變短(P<0.01)。2份自交系在干旱脅迫時,根長變化趨勢不同,自交系經3-1干旱處理組比對照組的根長都有所增加,其抵御干旱的途徑之一是通過增加根的長度向土壤深處吸收更多的水分,隨干旱程度的增加根長增加量逐漸減??;自交系05Ny-10干旱處理組根長均小于對照組,隨干旱脅迫程度的增加,根長變短的幅度增大。
2.2干旱對玉米自交系含水量的影響
由圖1可見,隨干旱加劇,2個自交系含水量都明顯下降,自交系經3-1的LS、MS、SS處理組分別下降了27.62%、29.34%、38.34%,自交系05Ny-10分別下降了55.95%、72.10%、75.40%,可見自交系經3-1的持水能力較強。
2.3干旱對玉米自交系色素含量的影響
由圖2、表2可知,葉綠素a、葉綠素b和類胡蘿卜素3種色素均隨著干旱脅迫的加劇呈明顯遞減趨勢,自交系經3-1的葉綠素a、葉綠素b含量下降程度超過類胡蘿卜素下降的程度;自交系05Ny-10的葉綠素a、類胡蘿卜素下降程度超過葉綠素b下降的程度,可見干旱對玉米色素含量的影響在不同自交系間反應不同,但都對光合作用產生不良影響。
2.4干旱對玉米自交系葉片質膜透性的影響
質膜的傷害程度用相對電導率表示。由圖3可見,隨著干旱程度的加劇,2份玉米自交系相對電導率均呈升高的趨勢,自交系經3-1的3個干旱脅迫組(LS、MS、SS)分別是對照的 1.05、1.59、1.68倍,自交系05Ny-10的3個干旱脅迫組(LS、MS、SS)分別是對照的2.46、2.48、3.03倍,表明自交系05Ny-10的質膜受到的傷害更大。
2.5對丙二醛含量的影響
在逆境脅迫下,由于自由基對細胞膜的過氧化傷害產生了丙二醛。丙二醛含量的變化能夠反映質膜的過氧化的程度。由圖4可見,2個玉米自交系在干旱脅迫下,丙二醛含量均呈明顯遞增趨勢。自交系經3-1的3個干旱脅迫組(LS、MS、SS)分別是對照的1.03、1.09、1.35倍,自交系05Ny-10的3個干旱脅迫組(LS、MS、SS)分別是對照的1.12、1.27、 1.71 倍結果顯示,自交系05Ny-10的質膜過氧化程度大于自交系經3-1。
2.6干旱對玉米自交系滲透調節物質含量的影響
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是植物在遭受逆境脅迫時起滲透調節作用的調節劑。植物遭受干旱時,可以通過產生上述物質調節體內的滲透壓以抵御干旱。2個玉米自交系在干旱脅迫下,3種物質含量都呈遞增的趨勢(圖5至圖7)。自交系經3-1 LS、MS、SS處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分別是對照的1.95、2.81、3.53倍,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別是對照的1.92、2.02、2.26倍(圖5),脯氨酸含量分別是對照的1.15、1.42、1.63倍(圖7);自交系05Ny-10的可溶性糖含量分別是對照的194、2.53、3.95倍,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別是對照的138、1.64、1.78倍,脯氨酸含量分別是對照的1.05、1.06、165倍(圖5至圖7)。2個自交系的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變化差異不大,自交系經3-1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幅明顯高于自交系05Ny-10,即在滲透調節物積累能力上,自交系經 3-1 強于自交系05Ny-10。[FL)]
[TPYXJ5.tif][FK)]
3結論與討論
抗旱性是植物在環境因素作用下,表現出的形態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變化的復雜性狀。研究表明,抗旱性強的植物具有良好的抵御和適應不良環境的生長策略[14],干旱脅迫時,在其他形態指標都降低的情況下,自交系經3-1通過增加根長的策略,增加吸收土壤深處水分的能力,以保證體內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
丙二醛含量和相對電導率的增加能反映膜受傷害的程度,在干旱脅迫下丙二醛含量增加說明膜受到的過氧化傷害大。自交系經3-1丙二醛的含量和相對電導率的增加幅度均小于自交系05Ny-10,說明在干旱脅迫時,經3-1受到的過氧化傷害低于自交系05Ny-10。
滲透調節物質可以使玉米在受到逆境時維持一定的壓力,保證各生理功能的順利進行。滲透調節物質積累程度是衡量作物抗旱能力的重要指標。在干旱脅迫下,抗旱的自交系積累的滲透調節物質相對較多,不抗旱的自交系積累滲透調節物質則較少。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對逆境脅迫的形態和生理響應是不同的,不應單純以單個指標判別其抗旱性的強弱,要綜合形態特征和生理特征綜合分析。在正常生長條件下,自交系05Ny-10的各項形態指標都好于自交系經3-1,且05Ny-10的耐鹽性強于經3-1,但在受到干旱脅迫時,經 3-1的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相對增幅要高于05Ny-10。結合根長等形態指標、含水量及其他生理指標綜合分析,自交系經3-1在干旱脅迫下的調節能力要強于05Ny-10,表現出較好的抗旱性,為篩選玉米抗旱資源提供了參考依據,說明不同自交系的抗鹽、抗旱機制是有差異的,還有待對其差異的產生機制作進一步的研究。
[HS2]參考文獻:
[1]Dai A G,Trenberth K E,Qian T T. A global dataset of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 for 1870-2002:relationship with soil moisture and effects of surface warming[J]. J Hydrometeor,2009,5(6):1117-1130.[HJ1.75mm]
[2]Nicholls N.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ustralian droughts[J]. Climatic Change,2004,63(3):323-336.
[3]張寶石,徐世昌,宋鳳斌,等. 玉米抗旱基因型鑒定方法和指標的探討[J]. 玉米科學,1996,4(3):19-22.
[4]Belo A,Zheng P Z,Luck S,et al. Whole genome scan detects an allelic variant of fad2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oleic acid levels in maize[J]. 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2008,279(1):1-10.
[5]Bernardo R,Yu J. Prospects for genomewide selection for quantitative traits in maize[J]. Crop Science,2007,47:1082-1090.
[6]Bolanos J,Edmeades G. The importance of the anthesis-silking interval in breeding for drought tolerance in tropical maize[J]. Field Crops Res,1996,48:65-80.
[7]Harjes C E,Rocheford T R,Bai L,et al. Natural genetic variation in lycopene epsilon cyclase tapped for maize biofortification[J]. Science,2008,319(5861):330-333.
[8]蘇治軍,郝轉芳,謝傳曉,等. 我國常用玉米自交系的耐旱性評價[J]. 玉米科學,2009,17(5):19-24.
[9]李晚忱,付鳳玲,袁佐清. 玉米苗期耐旱性鑒定方法研究[J]. 西南農業學報,2001,14(3):29-32.
[10]徐立明,張振葆,梁曉玲,等. 植物抗旱基因工程研究進展[J]. 草業學報,2014,23(6):293-303.
[11]楊曉杰,李旭業,王海艷,等. 玉米自交系耐鹽種質的篩選及芽苗期耐鹽性評價[J]. 玉米科學,2014,22(4):19-25.
[12]張憲政. 作物生理研究法[M]. 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119-218.
[13]白寶璋,王景安,孫玉霞,等. 植物生理學測試技術[M]. 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93:148-156.
[14]黃彩變,曾凡江,雷加強. 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3個沙拐棗種的抗旱特性比較[J]. 草業學報,2014,23(3):1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