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萍
摘要:吉林省邊疆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生態旅游資源保存完好,是我國東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長白山風景區就是吉林省邊疆生態旅游資源的典型代表。在旅游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長白山生態旅游面臨很多瓶頸問題,應從重塑發展定位、轉變政府職能、積極市場開拓、堅持規劃保障等四個方面進行解決。
關鍵詞:吉林省 邊疆地區 長白山景區 生態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4-0037-02
吉林省邊疆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特別是生態旅游資源更是得天獨厚。長白山處于中朝邊境,是我國首批5A級風景區,入選“中國十大名山”。因具有奇妙的自然風光、古樸的生態環境,成為東北地區最受旅游者歡迎的山岳型旅游目的地。
長白山旅游產業飛速發展,旅游綜合收入、旅游拉動效應、旅游就業等經濟效益明顯。但同時也引發了一些問題。其中,因旅游資源的不當開發而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最值得關注。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野生植物資源遭到較嚴重的損壞。第二,環境污染問題。游客數量的大幅度增長,會引發水體污染、空氣污染、噪聲污染等問題。第三,基于旅客數量的增長,景區需要大范圍地興建公路、服務場所等基礎設施,這也會破壞環境。與其他景區一樣,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也面臨景區維護基金不足的困境,大力推廣景區生態旅游是解決該困境的可行之策。
一、長白山生態旅游發展瓶頸分析
(一)旅游業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理念沖突
科學地控制游客數量,是解決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二者矛盾的根本途徑。但由于基礎資金的薄弱,長白山景區還需要更多的旅游業收入來加強景區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如此一來便導致長白山景區長期存在這樣的矛盾: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拓展旅游發展空間,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景區收入用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另一方面,游客數量的增加會帶來景區環境遭受破壞的潛在威脅。國內具備完善的生態旅游發展條件的景區較少,外出旅行的民眾生態意識有待提高,許多自然保護區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管理體制不健全,導致生態旅游行業存在“開發某地即破壞某地”的狀況。因此,長白山景區的生態旅游開發,要充分考慮游客數量的增加對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平衡的現實影響和潛在威脅。
(二)生態品牌形象缺乏亮點
雖然是十大名山之一,且具備很強的旅游、科學研究等價值,但民眾對長白山的知曉程度并不令人滿意。造成公眾不甚了解長白山旅游資源的一大原因即是品牌形象缺乏亮點,導致生態旅游的宣傳工作未取得相應的成效。實踐證明,大多數游客到長白山旅行,只是簡單地圍著天池、溫泉寥寥幾個景點進行觀光,這導致游客在景區的平均停留時間較短。如此一來,長白山景區的旅游收入主要源于出售門票。顯然,僅靠門票收入無法有力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也不能滿足對保護區進一步開發、建設和保護的資金需要。
(三)生態旅游開發資金不足
長白山景區的生態旅游開展,需要充分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前提。而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充足的開發資金作為物質保障,但長白山生態旅游開發資金主要源于政府投資。這導致旅游項目開發資金長期處于短缺狀態,基礎設施的建設進度也始終停滯不前。資金現狀的不容樂觀,導致基礎設施落后,這樣的后果便是:景區內的道路通行狀況較差,車輛通行存在困難和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隱患;無線通信設備的建設不完備,導致景區內外的聯系還不夠通暢,等等。這些現象既影響了景區旅游業未來的發展,也使保護區內的環境管理、災害防范等工作存在隱患。
此外,長白山生態旅游發展還受到其他諸多因素的制約。例如,景區旅游存在很強的季節性。長白山夏季旅游資源比較豐富,但春秋季節的旅游項目相對較少。冬季旅游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當地的冬天無比寒冷,直接影響游客前來觀光、體驗的積極性。同時,保護區內道路在冬季的運行情況較差,旅游項目的維護費用很高。加之東北幾大冰雪城市在近期紛紛開拓各具特色的旅游項目,導致長白山冬季生態旅游的發展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約。
二、長白山生態旅游發展對策探討
(一)生態旅游的發展定位
要實現生態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首先要對旅游開發方向、發展規模、發展目標等事項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
第一,長白山生態旅游開發方向定位。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最大優勢在于其具備優良的自然環境。因此,長白山旅游的開發方向應該定位成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的生態旅游。基于此,長白山景區的旅游主題也應設定成自然生態旅行。其旅游形象設計也應當與保護區內的原始自然生態密切關聯,如林海雪原、原生瀑布、天池等。
第二,長白山生態旅游發展規模定位。與其他任何景區的發展一樣,長白山保護區的旅游開發也存在適度開發問題。筆者認為,長白山景區的生態環境承受能力是旅游發展規模定位的重要參照。長白山景區目前的旅游發展規模尚未達到飽和的程度,現行的生態環境承載力還容許更多的游客到景區開展游覽活動。因此,長白山生態旅游發展規模可以繼續進行適度的擴展,直至環境承載達到上限。
第三,長白山景區生態建設目標定位。為保持旅游業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相協調,必須完善景區內的生態建設。長白山保護區內地質資源豐富,各種奇異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及景觀資源是其優勢所在,自然之美是景區的一大特色。因此,在對景區內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同時,要考慮相關組織申請世界自然遺產稱號。獲得相應稱號后,生態旅游開發工作將受到更有效的監管,長白山保護區的知名度也會大幅提升,實可謂一舉多得。
(二)生態旅游的規劃保障
第一,完善旅游業發展規劃。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長白山景區的旅游發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長白山生態旅游的發展還缺乏有效的系統規劃。長白山當地的旅游管理局應當就生態旅游開發問題制定系統的規劃,以指導未來的生態旅游開發工作。旅游規劃的制定,應當做到對旅游項目進行合理布局,使南、西、北各坡的景點均能體現各自特色;還應當注意資源開發的有效性,避免重復、盲目地開發稀少的自然資源。
第二,構建環境影響評價機制。《環境影響評價法》明確規定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即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構建環境影響評價機制,既有利于協調生態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間的關系,也更能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三)生態旅游的市場開拓
第一,改進品牌形象設計。長白山品牌形象的設計和宣傳問題是制約長白山生態旅游發展的一大瓶頸。因此,進一步開拓長白山景區旅游市場的首要任務便是改進長白山的品牌形象設計。在形象設計中,應當突出長白山的主題特點。結合長白山夏季清涼、冬季冰雪風光亮麗等特點,應當將品牌形象設計定位于“避暑勝地、冰雪樂園”等主題。此外,長白山景區品牌形象的打造不應局限于觀光活動,還應開拓探險旅游、科研旅游等新型旅游產品。唯有如此,才能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參觀需求和好奇心理,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前來游覽。
第二,豐富旅游商品與設施。長白山景區旅游產品的經營起步不久,處于待完善階段。實際上,除了人參、熊膽粉等特別知名的地方特產外,其他旅游商品的開發和銷售情況不容樂觀。即使景區內的旅游產品資源非常豐富,但該優勢沒有得到發揮。因此,在旅游市場的下一步開拓中,旅游業發展組織應當與旅游產品經營機構聯合引入、銷售地方特產,以實現創收。
第三,突出民俗文化。長白山具有一定的朝鮮族文化特色,可以此為切入點,在景區內新建朝鮮民俗文化村,在吸引游客的同時傳播當地的文化意蘊。民俗文化村內可以設置表演廳、展廳,供當地的文藝團體進行文化展示、開展文化表演。
(四)生態旅游的政府職能
政府有義務為生態旅游行業的發展提供必要支持。鑒于長白山景區存在旅游開發資金緊缺、旅游業管理無序等問題,政府應從以下方面完善其職能。
第一,加大財政投入,拓寬融資渠道。政府應當在財政投入方面提供必要的幫助,支持景區的開發建設。待景區開發情況比較樂觀時,旅游業的收入會增加,當地稅收也會相應增加,財政投入能獲得回報。政府還可以將長白山生態旅游發展提升一定的高度,并通過引進投資、加大向社會融資力度等方式,拓寬旅游開發資金的來源渠道。
第二,加強對旅游行業的監管。對于景區旅游行業發展無序的問題,政府應當利用其社會管理職能和相應的行政職權,加強對當地旅游行業的管理和整治。對于旅游服務機構、餐飲行業、銷售服務業等行業,政府有必要加強市場監管,建立暢通的投訴熱線。以確保長白山景區旅游市場的規范運作、實現旅游行業發展的有序化、市場競爭的公平化。
參考文獻:
[1]劉海洋.吉林省邊境地區旅游領隊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 (2):78-82.
[2]朱尖,于書敏.遺產廊道構建:鴨綠江右岸遺產保護利用新模式[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6(7):25-30.
[3]高科.公益性、制度化與科學管理:美國國家公園管理的歷史經驗[J].旅游學刊, 2015,30(5):3-5.
[4]劉海洋.文化變遷視角下的民族旅游產品開發研究[J].滿族研究,2015(2):93-98.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