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組織學與胚胎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筆者選擇2015級康復醫學專業30人與護理學專業30人,將兩個專業的學生作為混合式教學組,另選取2014級相同專業60位學生作為常規教學組。常規組實施傳統教學方式,混合式教學組采用混合模式。對比兩組學生的期末學習成績,并調查混合式教學組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評價。結果顯示,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個性化教學,還能顯著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綜合教學水平,值得在教學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組織學與胚胎學;混合式;教學模式
許多護理學與康復醫學專業在學時方面有較高的相同性,為了優化課時安排,可以開展合班教學,采用理論與實驗分離的教學方式。理論教學主要采用講授的教學方式,實驗分離式教學主要是以教師講解重要器官、重要組織和細胞的形態結構特點,然后讓學生自由觀察、分析組織切片,并完成相關的實驗報告模式開展的。筆者在長期教學中總結發現,傳統的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模式存在許多劣勢,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康復醫學生的需求。對此,為了更好地探究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模式,本文采用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應用混合式教學的模式,進行相關實驗研究。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筆者選擇2015級康復醫學30人與護理學30人2個專業的學生作為混合式教學組,另外選取2014級康復醫學30人與護理學30人兩個專業的學生作為常規教學組。兩組學生在高考時的成績、男女比例、年齡以及文科理科等多方面相比,無明顯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兩組學生的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學時數均一致,教學的難易程度相同,并由同一組教師進行教學。
常規教學組采用傳統教學方式,也就是先合班上理論課,在間隔一段時間之后再上實驗課。實驗課上,教師先采用多媒體課件講解本次實驗所講解的器官、組織的結構特點,然后讓學生觀察石蠟切片,最終讓學生擬寫實驗報告。
混合式教學組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具體教學方式如下。
(1)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主要包含三個方面:
①教學大綱的設計以及教學計劃的明確
非康復醫學的學生只參與組織學內容而不參與胚胎學內容,在實際教學開始之前,教師需要集體備課并按照康復醫學與非康復醫學的培訓目標,重新設計并編制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在學時安排中,康復醫學專業應當更多,并適當優化組合教學的內容。
②學時設計
學時設計上,將傳統的理論24個學時、實驗16個學時變更為理論與實驗各20個學時,也就是每次授課包括2個理論學時與2個實驗學時,學生可以借助理論來開展實驗,借助實驗來驗證理論。
③授課班級安排
將傳統的專業混合大班授課轉變為各個專業分開的小班實驗室授課。
(2)教學過程
①課前
在授課之前,教師需要創建學習小組,然后發放問題。教師借助網絡平臺,如微信群或QQ群等給每組發放不同但是與專業相關的啟發性問題或病例。例如康復醫學專業,可以發放“為什么藥物對腦部疾病的治療效果較差”,借助這類問題促使學生掌握血、腦脊液屏障的組織結構特征。學生在課堂之前,通過自主學習討論課本內容,并查閱相關的資料及文獻,開展小組討論、分析,從而解決問題。
②課中
課中教學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檢查課前小組的學習狀況,各個學習小組先匯報自己在課前對問題的討論結果,其他小組對匯報小組的觀點進行評價并提出質疑,小組之間可以互相討論,借助觀察組織切片來判斷各個小組的爭論結果是否正確,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需要引導和控制教學環境即可。
二是觀察組織切片,小組成員各自觀察切片,在觀察過程中,采用顯微互動系統拍照儲存不同放大倍數之下的典型結構圖片,小組內相互討論圖片的各個特征結構并對比,并將其制作成PPT,借助觀察客觀、真實的圖片,每個小組糾正或補充自己的觀點。
三是在切片觀察完成之后,每個小組選取一名成員上臺借助自己小組制作的PPT重新闡述并補充觀點,小組內的其他成員可以在該成員描述完成之后進行補充或及時糾正,教師將小組表現與組間互評成績加入平時成績。
四是教師在課堂中觀察每一位學生參與討論的情況,針對不同的學生可以借助單獨切片考核的方法監督其學習,考核成績也可以計入平時成績。
五是分工完成實驗報告,小組內每一位成員在相互合作、討論下完成教師布置的題目,將小組每次實驗報告總成績的平均值計入實驗報告成績。
六是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學習成果,教師進行糾正、補充和引導,促使學生在解決課前問題的同時,掌握重要組織、器官以及結構的形狀特征。
③課后
教師對本次課堂上小組的互動學習狀況以及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告知學生,從而激發各小組的競爭意識。教師還可以把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以及相關教學內容在整理之后,借助網絡發放給學生,促使學生在網絡上隨時隨地學習,彌補自己課堂上的學習缺陷,鞏固所學知識,實現自主學習。
(3)評價標準
應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期末成績進行綜合性形成性評價,期末理論成績占據50%,實驗成績占據50%,實驗成績中包含20%的實驗考試成績以及30%的平常實驗課程成績。實驗考試內容主要以器官辨認及幻燈片考試兩大結構為主,平常成績主要包含20%的實驗報告成績以及10%的平時表現成績,平時表現成績主要以考勤、切片考試、小組學習表現、問題討論情況以及PPT匯報等為主。因此,學生的實驗成績與理論成績兩個方面的成績構成期末考試成績。
在學生學習完成之后對混合式教學組開展關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含是否喜歡理論與實驗結合教學、是否喜歡小班授課形式、學習積極性等。
3.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差異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學生學習成績對比
混合式教學組康復醫學專業學生、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實驗成績與理論成績均顯著高于常規教學組醫學專業及護理學專業學生,差異均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混合式教學組調查問卷結果
對2015級兩個專業的學生(60人)發放關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調查問卷。問卷結果顯示,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支持率非常高,高達59位學生喜歡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且所有學生都喜歡小班授課形式,詳情見表2。
三、討論
在相互學習為基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學生能夠及時借助客觀、真實的切片圖像驗證所學的理論知識內容,并完成理論知識的掌握與記憶。小班授課形式上,教師可以按照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與目標,應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重點,實現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形成性評價方式能夠更加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并體現以能力為主的培養目標,體現現代化醫學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體系。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引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于教和學都有明顯的推動效果?;旌鲜浇虒W模式能夠顯著提高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教學質量,不僅可以優化教師的教學質量,還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實現理論與實驗結合的教學,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實現高效教學。
本研究結果顯示:“混合式教學組康復醫學專業學生、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實驗成績與理論成績均顯著高于常規教學組醫學專業及護理學專業學生”。這一結果充分說明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學習質量,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其教學效果更加明顯。本研究另一結果顯示:“對2015級兩個專業的學生(60人)發放關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調查問卷,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支持率非常高,大多數學生喜歡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和小班授課形式。”這一結果充分說明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當前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學生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樂觀程度更高,更愿意參與學習,其最終呈現的教學效果也更加理想。
綜上所述,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個性化教學,還能顯著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的綜合教學水平,值得在教學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雪梅,姚志勇,王喜梅.高職高專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模式的探索[J].當代醫學,2016,22(12):163-164.
[2]李錦新,馬寧芳,劉玉榮,等.組織學與胚胎學網絡式PBL教學模式探索及其效果分析[J].解剖學研究,2015,32(6):509-512.
[3]夏平,徐邦生,姚健,等.基于Blackboard教學管理平臺的組織學與胚胎學模塊化教學模式探討[J].解剖學雜志,2014,37(1):247-253.
[4]張玉英,李艷萍,伍思琪,等.基于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問題啟發式教學法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研究,2014,25(4):316-318.
作者簡介:王秀麗(1987— ),女,山東章丘人,山東英才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基礎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