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鎮化質量水平對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起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以西南民族地區28個地級市為研究樣本,通過構建評價人口就業質量、經濟發展質量、居民生活質量、城鄉一體化發展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等新型城鎮化質量的指標體系,運用SPSS 17.0的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對比分析西南民族地區28個地級市的新型城鎮化質量水平。結果表明,西南民族地區28個地級市的城鎮化質量水平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性,南寧的城鎮化質量最高,其次是昆明,麗江位居第3位,其他25個地級市的城鎮化質量水平普遍偏低;位于城鎮化低質量區內的城市經濟發展質量和居民生活質量都較低,且大多數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發展滯后。因而在制定城鎮化發展政策時,應注重提升城市經濟發展質量、居民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助推西南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因子分析;聚類分析;西南民族地區;宏觀政策;決策參考
中圖分類號: F063.6;F291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3-0276-05
[HJ1.4mm]
收稿日期:2015-12-27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編號:15BMZ080);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編號:15CJL003);賀州學院科研項目(編號:2015ZZSK08)。
作者簡介:[JP2]向麗(1982—),女,四川內江人,博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E-mail:xiang30185@163.com。[JP][HJ]
目前,我國城鎮化發展正處于城鎮化水平急劇上升的加速階段[1],但城鎮化質量普遍不高,城鎮化質量與城鎮化速度不匹配,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矛盾。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要求,我國必須堅持走科學合理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城鎮化質量水平對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起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2]。因此,如何全面提升我國各地區的城鎮化質量水平,日漸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問題。現有研究成果大多圍繞城鎮化質量的內涵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聚類分析法[3]、熵值法[4]、突變級數法與系統聚類分析相結合分析法[5]、超效率DEA分析法[6]、BP神經網絡法[7]等量化測評方式對地級市以及省域等較大尺度的空間單元的城鎮化質量水平進行評價研究。但在城鎮化質量的內涵界定方面,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葉裕民最早對城鎮化質量問題展開研究,并認為城鎮化質量應包含城鎮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8];孔凡文等指出,城鎮化質量應包括居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環境質量等多方面內涵[9];李明秋等從城鎮發展質量、城鎮化效率和城鄉一體化實現程度等3個視角界定城鎮化質量[10];方創琳等則從經濟、社會和空間角度構建了城鎮化發展質量的分要素及分段測度模型[11];張春梅等認為,城鎮化質量應包括城鎮經濟發展、居民生活質量、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12]。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上,朱洪祥從人口就業、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社會發展、居民生活和生態環境6個方面建立指標體系,并對山東省的城鎮化質量水平進行了實證研究[13];在此基礎上,郝華勇對山西各市的城鎮化質量進行測評時增加了城鄉統籌分指標,更能體現出城鎮化系統內部存在的差異性[14];何平等構建了包含人口就業、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資源環境和城鄉一體化在內的指標體系,并對全國及31個省(市、區)的城鎮化質量進行綜合評價[15];呂丹等構建城鎮化質量指標體系時增加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新型城鎮化的社會內涵指標[16];張引等從城鎮化發展水平和效率2個維度出發,將城鎮體系格局指標加入新型城鎮化質量指標體系[17]。綜上所述,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已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有關城鎮化質量的研究僅限于特定的相對狹小區域,研究案例還不夠豐富。本研究以西南民族地區28個地級市為研究樣本,通過構建評價人口就業質量、經濟發展質量、居民生活質量、城鄉一體化發展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等新型城鎮化質量的指標體系,運用SPSS 17.0的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對西南民族地區28個地級市的新型城鎮化質量進行綜合測評和分類比較并得出研究結論,明確全面提升西南民族地區市域新型城鎮化質量的方向,以期為國家及地方政府制定切實可行的宏觀調控政策提供決策參考,并為國內其他地區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借鑒。
1研究設計
1.1研究范圍界定
本試驗的研究范圍為西南民族地區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省和貴州省所轄范圍內的28個地級市,具體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欽州、貴港、玉林、百色、賀州、河池、來賓和崇左等14個地級市;云南省的昆明、曲靖、玉溪、保山、昭通、麗江、普洱、臨滄等8個地級市;貴州省的貴陽、六盤水、遵義、安順、畢節、銅仁等6個地級市。
1.2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在對新型城鎮化質量概念界定的基礎上,遵循科學性、可得性、綜合性、可比性、典型性和層次性的原則及現有統計體系和統計資料,從定性分析出發,建立5個層面共13項具體指標的西南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質量指標體系,多角度反映和評估西南民族地區城鎮化水平(表1)。
西南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質量指標包括人口就業質量、經濟發展質量、居民生活質量、城鄉一體化發展質量、生態環境質量共5個指標。其中,人口就業質量指標通過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和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人)具體指標來反映。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越大,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越少,表明地區人口就業狀況越好。經濟發展質量指標通過人均二三產業生產總值(元/人)和人均實際利用外商投資額(美元)具體指標來反映,這些指標值越大,表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居民生活質量指標通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擁有的公交車數(輛/萬人)和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萬戶)來反映,這些指標值越大,說明地區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城鄉一體化發展質量指標通過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和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之比(%)來反映,這些指標值越大,表明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質量越低。生態環境質量指標通過人均綠地面積(hm2/萬人)、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來反映,這些指標值越大,說明地區生態環境質量越高。
1.3測度方法
本研究選取了反映西南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質量的5個層面共13項指標構成的西南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為避免直接采用簡單或加權算術平均法合成指數算法簡單化的不足,選用SPSS 17.0的因子分析法,將13項指標合成轉化為1個可以評估西南民族地區各省份及所屬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水平的綜合變量,結合聚類分析法,對西南民族地區28個地級市的新型城鎮化質量水平進行分區,最后得出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1.4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中各個地級市的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和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根據《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14年版)提供的數據由公式計算求得,其余指標數據均根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4年版)提供的數據直接得出或公式計算求得;西南民族地區各省份的數據根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4年版)提供的數據直接得出或按照各省份所包含的各個城市數據簡單求和或公式計算求得。運用SPSS 17.0軟件進行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時,可以自動對原始變量進行標準化處理。
為解決不同指標的量綱差別問題,采用極差標準化公式對各項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具體方法如下:
[JZ(][JB(]X′i=(Xi-minXi)/(maxXi-minXi);X′i=(maxXi-Xi)/(maxXi-minXi)。[JB)][JZ)]
式中:X′i表示第i項指標經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Xi表示第i項指標的原始數據;maxXi和minXi分別為所有城市第i項指標的原始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西南民族地區市域新型城鎮化質量結果分析
2.1因子分析及其結果
在因子分析中,首先求出西南民族地區28個地級市的新型城鎮化質量矩陣的相關系數矩陣,由相關系數矩陣計算各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和累計方差貢獻率(表2)。由表2可得,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共提取5個主成分,主成分1方差對所有主成分方差的貢獻率為36.218%,5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8.998%,公因子方差在0.615~0.879之間,說明選擇5個主成分能夠較好地解釋所有變量,并且能夠較為充分地反映西南民族地區28個地級市的新型城鎮化質量水平。
表3反映了西南民族地區市域新型城鎮化質量的5個主成分的載荷矩陣,其中主成分1中C2、C3、C4、C5、C6、C10等指標的系數都較大,可以看成是反映人口就業質量、經濟發展質量和居民生活質量的綜合指標;主成分2中C1、C2、C7、C8等指標的系數較大,可以看成是反映人口就業質量、居民生活質量和城鄉一體化發展質量的綜合指標;主成分3中C9、C11、C12等指標的系數較大,可以看成是反映城鄉一體化發展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的綜合指標;主成分4和主成分5中各指標的系數絕大多數都在 0.5以下,所能表達的信息量較小,主成分4中只有C12的系數是0.713,主成分5中只有C7的系數在0.5以上,為0.547。綜合主成分4和主成分5在各變量上的載荷系數,可以將其看作是對前 3個主成分的補充,反映居民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的部分狀況。通過計算得到新的綜合變量及相應主成分上的單項因素得分,再以相應主成分的貢獻率為權數,得到西南民族地區市域新型城鎮化質量的綜合因素得分計算結果(表4),進而獲得西南民族地區28個地級市的主成分得分排名及總排名(表5)。
由表4可知,西南民族地區28個地級市的新型城鎮化質量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南寧市城鎮化質量綜合得分值最高,玉溪市城鎮化質量綜合得分值最低。綜合得分值越高,說明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水平越強。如果得分為正數,表明該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高于西南民族地區28個地級市平均水平;如果得分為負數,則說明該城市新型城鎮化質量低于西南民族地區28個地級市平均水平,該城市亟需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才有可能達到28個地級市的平均水平。總體來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柳州、桂林、梧州、北海、欽州、玉林7個城市的城鎮化質量都高于平均水平,其余7個地級市的城鎮化質量低于平均水平。云南省僅有昆明和麗江2個城市的城鎮化質量高于平均水平,其余6個地級市的城鎮化質量均低于平均水平。貴州省的貴陽、遵義和畢節3個城市的城鎮化質量高于平均水平,其余3個地級市的城鎮化質量都低于平均水平。表5顯示,西南民族地區市域新型城鎮化質量總排名前3位的城市分別是南寧、昆明和麗江,總排名后3位的城市分別是崇左、六盤水和玉溪。
2.2聚類分析及其結果
以上因子分析結果已經比較清晰地反映了西南民族地區市域新型城鎮化質量水平的先后次序,下面將西南民族地區28個地級市的原始指標作為可觀測因素變量,采用類平均法進行系統聚類分析,以對西南民族地區市域新型城鎮化質量水平進行更為科學的分類。聚類分析結果顯示,西南民族地區的28個地級市可以合并成3類(表6)。
綜合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結果,結合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JP2]的經驗和西南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將西南民族地區的28個地級市劃分為新型城鎮化質量水平的3個不同分區,即城鎮化高質量區Ⅰ、城鎮化中等質量區Ⅱ和城鎮化低質量區Ⅲ(表7)。[JP]
由表7可知,城鎮化高質量區Ⅰ包括南寧、昆明和麗江3個城市,這些城市的新型城鎮化質量綜合得分都在0.5以上。南寧的人口就業質量和居民生活質量均較高且綜合得分最高,為1.259,但其在城鄉一體化發展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方面仍有待提高。昆明在人口就業質量和經濟發展質量方面優勢突出,綜合得分排名第二,但該城市的居民生活質量和城鄉一體化發展質量水平較低。在居民生活質量水平上,麗江高于南寧和昆明,但是麗江的城鄉一體化發展質量水平偏低。城鎮化中等質量區Ⅱ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柳州、桂林、玉林、北海、梧州、欽州,貴州省的貴陽、畢節和遵義。盡管柳州和桂林的綜合發展水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14地級市中位居前列,但是柳州的居民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欠佳,桂林的居民生活質量和城鄉一體化發展質量也不高。玉林、北海和欽州都屬于廣西北部灣城市群范圍內,近年來這幾個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玉林的城鄉一體化發展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水平較高,但在人口就業質量方面發展滯后,與欽州的人口就業狀況類似。北海的居民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較高,但在人口就業和城鄉一體化方面發展較慢。貴陽作為貴州省的省會城市,經濟發展質量較高,但其居民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相對較差,城鄉一體化發展質量水平也較低。畢節的城鄉一體化發展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都較高,但居民生活質量相當低。遵義的居民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也都偏低。城鎮化低質量區Ⅲ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防城港、百色、賀州、貴港、來賓、河池、崇左,云南省的曲靖、臨滄、普洱、昭通、保山、玉溪,貴州省銅仁、安順、六盤水。整體來看,這些城市的居民生活質量都較低,且大多數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發展滯后。防城港和崇左雖位于廣西北部灣城市群范圍內,經濟發展質量水平相對較高。賀州在人口就業質量、經濟發展質量和居民生活質量方面都明顯落后于廣西其他地級市。但從綜合得分來看,崇左的城鎮化質量水平在廣西14個地級市中排名最后。云南省除了城鎮化質量水平較高的昆明和麗江之外的其他6個地級市的城鎮化質量水平整體偏低,玉溪的城鎮化質量水平最低。但曲靖的居民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都較好,臨滄、昭通和普洱的居民生活質量水平也相對較高。銅仁在人口就業質量和經濟發展質量較具優勢,但其生態環境質量相當差,在居民生活質量上與安順大體相同。六盤水的生態環境質量水平較高,但城鎮化質量綜合發展水平非常低,在28個地級市中排名第27位。
2.3研究結論
新型城鎮化必須建立在城鎮化質量與速度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城鎮化質量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西南民族地區28個地級市新型城鎮化進程能否順利推進。本研究通過構建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西南民族地區28個地級市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并對其城鎮化質量水平進行分類和歸納總結。結果表明,西南民族地區28個地級市的城鎮化質量水平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性,南寧的城鎮化質量最高,其次是昆明,麗江位居第3位,其他25個地級市的城鎮化質量普遍偏低;位于城鎮化低質量區內的城市經濟發展質量和居民生活質量都較低,且大多數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發展滯后。
3全面提升西南民族地區市域新型城鎮化質量的政策建議
3.1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城市經濟發展質量
根據不同功能類型的城市的經濟規模、要素稟賦、產業結構以及對創新資源的整合能力的差異,構建凸顯自身優勢且各具特色的現代城市產業體系,探索各類城市主動轉型發展模式。根據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向中心城市和制造業發達區域集聚,實現專業化市場化發展。按照居民消費需求的多元化特點,擴大生活性服務供給范圍和服務水平。中心城市應重點發展以知識型服務業和綠色產業為主,以高附加值的制造業中高端環節為輔的產業,推進產業鏈的功能升級,提升城市的綜合實力,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中小城市應積極承接中心城市產業轉移,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逐步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型升級,以利于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良性互動的產業發展格局。督促污染嚴重的企業及時整改和環保搬離。推動資源依賴型城市向綜合性[JP3]和多元化發展方向轉型升級,確立城市產業發展的新思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進而提升城市經濟發展質量。[JP]
3.2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質量
堅持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的發展導向,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科學規劃城市公共交通與配置運力,形成城市軌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車和常規公共汽車協調互補的綜合公交服務網絡。構建與城市公共交通網絡功能相匹配的運輸組織和服務機構,切實提升整體服務水平。通過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投資體系,明確地方政府和公交企業的權責關系,進一步完善公交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大容量快速公共汽車系統,增強對乘客的信息管理服務水平,引導其選擇合理的出行方式,促進公交運量與運力協調一致。改革公共交通票務,建立統一且合理的票價體系,有效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推動公交系統一體化服務發展,倡導低碳出行。協調公交運營政府調控與市場化運作,在中心城市繼續采用限量汽車擁有許可的政策,合理引導市民機動化交通需求。構建信息化平臺推動公交運營智能化發展,實現城市交通管理系統信息共享,有效整合各類交通資源,綜合協調跨區跨線公交網絡,提高公交運營效率和應急能力。
3.3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優化城市生態環境質量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基本原則,建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完善環保法規和標準體系,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強化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管理。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構建先進技術支撐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大力發展高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低資源消耗和污染的循環經濟。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鎮污染綜合防治,全面提升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切實調高城市污水處理率和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加大城鎮生態環境建設力度,推動城鎮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根據區域生態系統的整體狀況,充分考慮區域自然環境承載力,在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同時盡可能地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對生態功能進行分類分區管理,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服務體系,強化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增強自然的生態服務功能。建設和保護綠色開敞空間系統,嚴格控制城鎮密集區域各城鎮間沿交通走廊的無限拓展,確保各城鎮之間必要的綠色隔離帶建設。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加大城鎮防洪防澇等生態工程建設,切實提升生態系統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完善城鎮綠地系統建設,提高城鎮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城區范圍內的綠化空間,建設點線面相結合的網絡綠地系統。
參考文獻:
[1]王建軍,吳志強. 城鎮化發展階段劃分[J]. 地理學報,2009,64(2):177-188.
[2]羅鉅鈞. 中國城鎮化的質量問題和健康發展[J]. 當代財經,2013(9):5-12.
[3]劉建國,劉宇. 中國城市化質量的省際差異及其影響因素[J]. 現代城市研究,2012(11):49-55.
[4]毛愛華. 基于熵值法的山東省城鎮化質量測度及空間差異分析[J]. 地理科學,2013(11):1323-1329.
[5]李小軍,方斌. 基于突變理論的經濟發達地區市域城鎮化質量分區研究——以江蘇省13市為例[J]. 經濟地理,2014,34(3):65-71.
[6][JP2]夏后學,陳方,支玲,等. 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江蘇省城鎮化發展差異評價[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35(2):6-10.[JP]
[7]曹飛. 新型城鎮化質量測度、仿真與提升[J]. 財經科學,2014(12):69-78.
[8][JP2]葉裕民. 中國城市化質量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01(7):27-31.[JP]
[9]孔凡文,許世衛. 論城鎮化速度與質量協調發展[J]. 城市問題,2005(5):58-61.
[10]李明秋,郎學彬. 城市化質量的內涵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 中國軟科學,2010(12):182-186.
[11]方創琳,王德利. 中國城市化發展質量的綜合測度與提升路徑[J]. 地理研究,2011,30(11):1931-1946.
[12]張春梅,張小林,吳啟焰,等. 發達地區城鎮化質量的測度及其提升對策——以江蘇省為例[J]. 經濟地理,2012,32(7):50-55.
[13]朱洪祥. 山東省城鎮化發展質量測度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2007(5):37-44.
[14]郝華勇 .山西省市域城鎮化質量實證研究[J]. 理論探索,2011(6):78-81.
[15]何平,倪蘋. 中國城鎮化質量研究[J]. 統計研究,2013,30(6):11-18.
[16]呂丹,葉萌,楊瓊. 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綜述與重構[J]. 財經問題研究,2014(9):72-78.
[17]張引,楊慶媛,李闖. 重慶市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評價與比較分析[J]. 經濟地理,2015(7):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