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

摘要:本文對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和語言能力觀理論進行了梳理,進而探究喬氏語法與其他理論的不同之處。意在說明學術思想的影響力和繼承是帶有歷史必然性的,以此啟發人們進一步思考有關語言本質的理論,同時也有助于了解其他語言學流派與理論。
關鍵詞:喬姆斯基 轉換生成語法 語言能力
中圖分類號:HO-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4-0095-02
自轉換生成語法問世以來,這一理論在世界語言學界已然引起了軒然大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喬姆斯基所研究的“語法”完全顛覆了我們傳統概念中的“語法”,開創了語言學理論研究的新紀元。幾乎各個流派都在以喬姆斯基理論為參照標準,試圖證明自己學派在某些方面勝過喬姆斯基。這其中,有人表示強烈認同與贊賞,但也不乏反對與批判的聲音。生成語法理論內容艱深,閱讀喬姆斯基的理論需要一定量的數學、哲學、邏輯學以及生物學等學科的知識鋪墊,本文僅是對于喬姆斯基語法理論的初步涉獵,對其語言能力觀做出淺顯的闡述。
一、喬姆斯基語言學研究的性質和任務
早在古代時期,人類就在不斷的追尋語言的“通天塔”,對于語言及相關問題展開了探索與研究。而在人類對于整個物質世界的認識上升到一定層面的過程中,我們對于語言的認識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就此,語言學作為一門專門人類語言研究的科學應運而生,“與其他學科一樣,語言學通過描寫生活中極為平凡的事實,以此提出科學假設或理論來解釋這些事實”[1]P49。現如今,人們都認同“語言學是一門科學研究”這一命題,但具體是劃歸到科學研究下的哪一門類,不同的語言學流派有著自己派別的觀點。比如說,功能語法強調語言在社會中所體現的功能作用的研究,故其將語言學研究劃歸在社會科學的范疇內,而喬姆斯基的理論研究是在怎樣的視角下進行的呢?
一般我們認為生成語法學是語言學研究中的一個派別,實際上,生成語法與其他一些語法的區別,不僅僅是學派之間的區別,更重要的是不同學科之間的區別。一方面,生成語法學屬于語言學,是一門科學研究,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生成語法學只研究形式,所以有形式語言學、形式理論之稱。”[4]P13生成語法學的理論多使用數理方法將語言形式化進行研究,其實,喬姆斯基等多數生成與法學家則把語言學研究看作是一種經驗科學。
面對這些問題,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生成語言學家們作出了如下的解釋:首先,從生成語法學的角度來看,不同種類的語言只不過是在人類共同語法的可能范圍中作出了不同的選擇而已,不同種語言是在擁有一定共性的基礎上兼有各有自己的特點,而這些語法特點都與某個民族,或者某個社會沒有必然的聯系。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英語動詞有時態變化,而漢語動詞沒有;為什么英語沒有聲調,而漢語有聲調,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特點的問題,這些不同語言所具有的特性并不是在社會中形成的。因此,語法學研究可以完全獨立于社會學研究之外。其次,在交際過程中,語句和上下文、語句和說話環境之間有著必然是有一定聯系的,但是這種聯系要遠比行為主義學者們想象的聯系要遠得多。因為錯的句子無論在何種語境下還是錯的,捕魚時說的話在課堂中也能說,也并不妨礙理解。所以,語境的存在并不妨礙我們獨自研究語言。再次,語言與文學,就好比顏料和美術。可研究顏料,我們并不用考慮美術因素。由此,我們可以找到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在科學研究中的學科定位:
非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哲學
科學非經驗科學
經驗科學 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 ……
……生成語法學
在明確了喬姆斯基理論的學科定位之后,生成語法學的主要任務便不言自明。“生成語法學的任務在于解釋和說明人類所共知的各種語法現象”[3]P2。我們不妨將喬姆斯基類比為語言學界中的牛頓,致力于探索和解釋人類所共知的各種語法現象,解釋為什么兒童能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內學習和掌握本民族的語言?為什么文盲也可以判斷一個句子是否合乎語法?并著力于描寫和說明人們并未察覺到的這種“語言直覺”。
二、轉換生成語法與傳統語法之間的對話
在傳統語法框架下,語法學家通過整合記錄某一類說話人的言語,以此來構建和描寫人們使用語言時所遵循的語法規則。但是這樣的做法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人類語言所能產生的句子是無窮多的,而語言學家的精力和能力又是有限的,像結構主義語言學家那樣收集語音材料,然后歸納出某種語言的語法使用規則,并不能完全將這種語言中所有的句子囊括在內。在語法規則之外,還有這樣或那樣的例外或者不規則的用法,這都是傳統語法所不能解釋的。
喬姆斯基一貫強調語言能力(competence)和語言運用(performance)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人們頭腦中內在的語法知識是語言能力;在實際生活中使用語言的具體行為是語言運用”[2]P4。然而在我們交際過程中,有些句子誰都認為是對的,有些句子誰都認為是錯的,還有些句子就產生了分歧,眾口不一。那么,語言學究竟該以誰的語感為準進行研究呢?
各人的語感難免是有差異的,為了簡化這一問題,喬姆斯基(Chomsky,1965)將語感研究的客體提到了抽象高度:
語言學理論著眼的主要是在純粹單一的語言集體之中的一個理想的說話者——聽話者。他精通這種語言而且不受與語法無關的種種條件影響,如記憶限度,注意分散,興趣轉移和實際運用語言時犯的錯誤(包括偶然性的錯誤和典型性的錯誤)。
只有在這樣的理想化條件下,我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語言才能作為反映人們語言能力的第一手材料,這也是生成語法學家們所追求的語言學研究的理想化條件。但在交談中我們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這也是在所難免的。生成語法學研究理想的說話者——聽話者的語感。
傳統語法學家認為人能產出和理解無數個句子,無論是曾經遇到還是沒遇到過的句子是因為個人語言具有創造力,一個民族共有的一種語言也具有創造力,但是這樣的創造力究竟是什么,即:不同語言之間的共性問題,他們卻并為此作出過多的解釋。而生成學派早在60年代就十分重視對于語言普遍性的研究。至此,喬姆斯基對于人語法能力的概念有了進一步的闡述。
三、個別語法和普遍語法
傳統語法對于人類語言語法概念作出了以上的闡述,雖然在某些層面上對于語言的解釋力有所欠缺,但其為人類語言理論作出的巨大貢獻值得肯定。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掌握著自己本民族語言的語法能力,通過這樣的能力,我們可以產出符合語法的句子。但是無論是讓我們敘述這是怎樣一種能力,又或是讓我們說出我們遵循了何種規則,這都無法準確地描述出存在于我們大腦的語法知識。喬姆斯基在研究基礎上,總結出了一套比較具體的有關語言共性的理論,這一理論對于語言普遍性問題以及為什么兒童能在短短的2-3年時間就學會本民族語言作出了解釋。
喬姆斯基提出自然語言的共性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內容普遍性(substantive universal)和形式普遍性(formal universal)”[2]P28。內容普遍性,就是說每種語言都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語類。形式普遍性,也就是說:我們能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中,或者說是任意的兩種語言中,找到一個兩種語言所共有的語言規則。
人的語法知識包含了兩部分內容: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和個別語法(particular grammar)。前者是人類生來就有的語言能力,這也就解釋了語言為什么是人類特有,而動物沒有語言的問題;后者是人出生以后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到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本族語言。人在出生時,大腦內部構造就已經決定了人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這種能力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也就是說,在普遍語法能力面前,人人“生而平等”。無論文學家也好,還是乞討者也罷,這部分語言能力,幾乎沒有差別。
如果我們把此時大腦狀態看作初始狀態S0,那么,在出生以后,兒童在周圍環境中逐步接觸到語言,開始慢慢學習語言,并形成自己的語法,最終習得語言。在此過程中,他的語言知識在不斷擴充增大,與此同時,積累了一定量的經驗,豐富了自己的大腦容量。在這個過程當中,初始語言狀態由S0發展到S1,S2,S3……Ss。最終到達Ss狀態時,就發展到了相對穩定的狀態,也就是說,這個兒童已經成功地習得了母語。此外,說漢語的人和說英語的人具有相同的S0狀態,即:S0是普遍語法,Ss- S0就是個別語法。個別語法的特點取決于本民族語言和文化特點。而“普遍語法的作用是高度概括的原則(principle)來確定語法的范圍,某種語言的生成語法規則排除不合格的句子,普遍語法原則排除不合格的語法。不妨說普遍語法是語法的語法。”[3]P38把普遍語法的內容研究得越完備,那么個別語法發揮的空間就越小,不同語言之間的差別也就越小,語言學習過程就變得簡單起來。但同時也不難解釋為什么兒童可以在短時間內學會龐大復雜的語言系統,因為在語法系統中,普通語法知識是天生的,不用學就能掌握。
任何一種自然語言所能產生的句子都是無窮多的,掌握了某種語言的人都能說出無數句子,這是我們所共知的,但是兒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并不是把無限的句子一一學會的,同時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在我們人腦內部必然掌握了一定的內在規律,通過反復運用這樣的規律,進而擁有產生無限句子的能力。然而人們一般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掌握了哪些規律,也并沒認識到為什么會具有語言能力。喬姆斯基生成語法強調了人腦在語言活動中的角色,進而將人的因素引入了語言學研究的范疇,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聯系。雖然生成語法學家在不斷的爭論和改變理論,但是這樣的語言能力觀一直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爭論和改變,并不是意味著生成語法存在種種問題,這正是理論不斷發展完善的具體體現。甚至可以說,多年來生成語法所出現的演變和經歷的發展時期都是在這個不變的語言觀的指導下產生的,都是為了實現其語言觀所決定的理論目標,都為人類語言學知識填補了空白。
參考文獻:
[1]Chomsky,N.1957.Syntactic Structures. The Hague:Mouton.
[2] Chomsky,N.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3] 徐烈炯.生成語法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
[4] 徐烈炯.生成語法縱橫談[J].外國語,1986(3):13-19.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