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龍
摘要:古勒扎爾是印度當代杰出的短篇小說家,他的作品題材多樣,起到了針砭時弊與反映民生的社會功效,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古勒扎爾的小說藝術特色鮮明,創作技巧幾乎貫穿所有作品,具體來講,其多數作品具有特別的開篇與出人意料的結局,開篇的懸念與意外的結局使小說極具閱讀趣味。此外,隨著近代短篇小說虛構論的產生與發展,古勒扎爾小說中真實情節的運用也使他有別于其他作家。
關鍵詞:烏爾都語文學 古勒扎爾 《煙》 真實與虛構
中圖分類號:H17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4-0115-02
古勒扎爾(Gulzar)是印度當代著名作家,他自中學時期開始創作,截至目前創作數十篇短篇小說,收錄在3部小說集中,同時他還寫了大量詩歌并編寫眾多影視劇本與歌詞作品,是印度杰出的文人代表。其中,他的烏爾都語短篇小說代表集《煙》(Dhuan)于2002年獲得印度文學院獎(Sahitya Akademi),受到了印度文學界的廣泛關注。
《煙》中收錄了古勒扎爾各個時期創作的27篇短篇小說,這些作品題材多樣,包括早期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愛情題材小說與后期趨于表現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作品,展現出古勒扎爾小說創作的高超藝術手法。其大多數作品結構新穎,雖篇幅精練卻意義深刻而又發人深省。
一、高調開篇、意外結尾
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曾表示,文學作品創作最難的部分是開篇,因為首先與讀者見面的開頭確定了讀者閱讀的第一印象,決定了一部作品的成敗。而同為蘇聯作家的蘇曼諾夫也曾表示:“藝術的打擊力量要放在最后。”隨著短篇小說的發展,“含蓄”與“驚奇”已成為短篇小說結尾的兩大方式,世界文學界還產生了如歐·亨利等善于描寫“意外結局”的優秀短篇小說家,文學評論界甚至把這種峰回路轉的意外結尾稱為“歐·亨利式結尾”。由此看來,文學作品,尤其是篇幅有限的短篇小說作品的開頭與結尾在情節設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評價一部作品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
古勒扎爾的短篇小說情節設置方式獨特,其大部分作品都擁有特別的開篇與出人意料的結局。特別的開篇指古勒扎爾習慣于在小說開頭就直接進入故事的高潮部分,這往往使讀者一頭霧水、不知所云。而作者隨后大量使用倒敘與插敘,將故事的源起、發展和過程娓娓道來,并不停地制造懸念,渲染氣氛,同時通過人物的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埋下伏筆,為結局不斷鋪墊,最終以出人意料的結局結束整篇小說。讀者或為意料不到的結局瞠目結舌,或為悲劇的結尾扼腕嘆息。開篇的高潮與出人意料的結局交相呼應,使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極具藝術感染力和閱讀趣味。
《但是》(Lagan)是小說集《煙》中的名篇,這部純幻想作品通過講述“我”在散步途中遇見“活死人”戴夫拉吉的奇幻經歷,宣傳了印度教中“一切皆是幻覺,生死均為摩耶”的哲學思想。小說開篇即寫道:“戴夫拉吉突然抓住我的胳膊說‘你在干嗎?沒看到火車來了嗎?沒注意到信號燈嗎?” [1]讀完此話的讀者多會覺得突兀,緊接著大都產生疑問,戴夫拉吉是誰?這話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講出的呢?不含任何鋪墊的開頭直接將讀者帶入故事的高潮部分,使其毫無預兆地身陷故事漩渦的中央不可自拔。作者隨即采用倒敘的手法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因常去廢棄的烏丹火車站散步而與老人戴夫拉吉相識,他無厘頭的詢問與談話常使“我”疑惑不解。一次交談中他告訴“我”,他兒子三年前在烏丹車站墜軌身亡,但他昨夜卻在這里看到了兒子。老人前言不搭后語的表述令人費解,“我”覺得他可能因悲傷過度而神志不清,但其向我宣傳的“生死皆為虛幻。我們逃離一個假象,又墜入另一個”的理念讓“我”頗感興趣。小說結尾,“我”欲登門拜訪數日不見的老人戴夫拉吉,一位年輕人開了門。當得知“我”的來意時年輕人十分驚訝,告訴“我”自己是戴夫拉吉“死去”的兒子,其父三年前已在烏丹車站墜軌而亡,早已不在人世……出人意料的小說結尾使讀者始料不及,但細品全文,突變的結尾仿佛又在情理之中。作品所要表達對于“生死皆為摩耶”的宣傳主題也在這種活、死人身份不斷交替之間得以揭示,為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真實元素的運用
真實性在傳統文學史中被視為文學的生命,“據實記錄”也被認為是傳統小說的一大文體特點,但隨著近代短篇小說虛構論的產生與發展,崇尚“虛構”成了近代小說理論的一大變革。小說情節與史實之間的差異使小說再也不能成為考證歷史的依據之一。托爾斯泰甚至表示:“沒有虛構,就不能進行寫作。整個文學都是虛構出來的” [2]。但即便如此,世界文壇仍產生了部分善于“真實書寫”的作家。美國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小說中的許多背景、故事與其人生經歷相似;凱瑟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是英國善于以本人早期經歷為素材進行文學書寫的作家之一。作為印度文學的重要一支,烏爾都語文學中也有“真實書寫”的作家,但數量不多,古勒扎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他時常會將一些真實的元素運用于小說創作,使小說顯得更貼近生活,更逼真,更具感染力。這些內容或是歷史事件、或是他人與自身經歷等。正如印度文學院在為其作品集《煙》頒獎時評價的那樣,“《煙》中的故事,某篇,抑或某些篇,用很自然的方式吸引著讀者。通過加入他人傳記、自傳與歷史元素,古勒扎爾成功提煉出了一系列假定情況下意義深遠的內容。鑒于此,《煙》對印度烏爾都語短篇小說來講有著卓越貢獻” [3]。
在小說創作中,真實的情節存在于兩個維度之上,一是事件的真實,這種真實被復制于文學作品之中并與小說的“虛構性”相矛盾。另一種則是亞里士多德所注重的,即事件普遍意義上的可能性或必然性,這種真實是作家在虛構論的基礎上使用寫作技巧而獲得的,正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略薩所言:“實際上,虛構從定義上說就是謊言——即一種非實在的偽裝現實;任何小說都是偽裝成真理的謊言,都是一種創造,它的說服力僅僅取決于小說家有效使用造成藝術錯覺的技巧和類似馬戲團或者劇場里魔法師的戲法” [4]。結合古勒扎爾的文學創作,這種真實情節的運用具體表現為:
(一)事件真實
《誰的故事》(Kiski Kahani)是小說集《煙》中的名篇,講述了“同學”阿奴的故事:阿奴的夢想是當一名作家。他中學時就曾在學校的雜志上發表過作品,大學時又在國內知名烏爾都語報刊《聯合》和《力量》上發表了小說,同學們都十分羨慕。大學畢業后,“我”去往孟買,阿奴留在德里。阿奴的哥哥不支持他創作,見面時沖“我”抱怨,讓“我”勸阿奴放棄寫作,找份穩定的工作養活自己。但阿奴不顧家人反對,依舊堅持創作。轉眼他的第一本書即將發行,同時有大量小說發表在全國頂尖的烏爾都語文學雜志上,知名度越來越高……文末,“我”在多年后與阿奴相遇,他向我介紹烏爾都語文學近50年間取得的成就與發展,正當“我”聆聽阿奴的演講時,一旁有好友插話道:“哥們兒,你講的是誰的故事啊?” [5]。對比古勒扎爾的生平我們可以看出,小說主人公阿奴的經歷與古勒扎爾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都熱愛創作,但都遭到家人的反對,也曾在堅持文學創作的道路中同家人僵持不下,大學期間甚至還在相同的烏爾都語文學刊物上發表過作品。結尾處好友的一個問句,加上發人深省的題目,可以讓我們得出結論:阿奴無疑就是作者古勒扎爾本人,小說就是作者的部分自傳。但這部小說又不同于傳紀文學作品,作者將自身真實經歷移植在一個虛構的人物身上,這種真實與虛構之間的轉換無疑使主題得以升華,不僅達到了回顧他本人經歷的目的,同時也從側面表達出對家人干涉自己文學創作的抗議。此外,小說集中《煙》(Dhuan)、《恐懼》(Kauf)、《穿越拉維河》(Raavi par)、《分離》(Taqasim)等篇目也都以印度歷史中真實的宗教沖突及印巴分治作為背景創作,生動展現了印度宗教沖突所導致的各宗教間仇殺、難民的悲慘生活等內容。這些作品也成為古勒扎爾受現實主義影響下的典范之作。
(二)人物真實
小說《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是真實人物運用的典型代表,作品主人公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雕塑家、建筑師和畫家的米開朗琪羅。這部作品講述了他在羅馬的經歷,重點描寫了米開朗琪羅受教皇委托為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繪制天頂畫的故事。他接受任務后,經過努力確定了大部分所畫人物的外貌。但每當他試圖創作背叛耶穌的信徒猶大的面部時,都不知從何下手。正在一籌莫展之際,米開朗琪羅從羅馬的一個小酒館里找到了自己心儀的“猶大”。此人雙眼閃爍出異樣的光,焦躁不安,不停地吐著口水,而且貪得無厭。他上前向米開朗琪羅索要一個第納爾,卻趁機喝掉了整整一瓶酒。當米開朗琪羅想要離開時,又看見他向其他人索要兩個第納爾。米開朗琪羅當即確定,這就是自己要找的“猶大”。經過商議,他以高價聘用此人為模特用于創作猶大形象。作畫間隙,模特參觀了米開朗琪羅早期創作的兒童素描作品,并對其中一幅頗感興趣。米開朗琪羅介紹道:“我曾住在博洛尼亞,很早之前的事了。我用它來創作兒時的耶穌。”“你記得他的名字嗎?”“是的,馬爾索萊尼。”那人笑了,他卷起自己的袖子,胳膊上文著自己的名字“馬爾索萊尼”。“我就是那個耶穌,這個正被你畫作猶大的人。” [6]小說通過講述米開朗琪羅確定猶大模特的故事,向讀者傳遞人性善與惡共存的主題。筆者將作品中涉及米開朗琪羅生平與創作的部分進行了考證,基本符合歷史記載。古勒扎爾在小說創作中通過插入著名人物的真實生平輔助表達自己的創作主題,無疑給讀者增添了閱讀趣味,同時提升了小說的真實性,使小說更具說服力。除《米開朗琪羅》外,《煙》中《比瑪爾大哥》(Bimal Da)等篇目也選用了真實人物作為作品主人公。
三、結語
總的來講,古勒扎爾以《煙》為代表集的短篇小說總體風格一致,大多具有特別的開篇和出人意料的結局。他常以故事高潮作為小說開頭,吸引讀者眼球,輔以大量倒敘、插敘的敘述手法來制造懸念,渲染氣氛,并在結尾處附以意外結局,續接或對應開篇處的高潮。同時,他還在小說創作中選用包括事件及人物的真實元素,增加了小說細節的真實度。鑒于此,我們可以認為古勒扎爾是一位創作技巧豐富的短篇小說家,在印度當代文壇占有特殊地位。
參考文獻:
[1]古勒扎爾.煙[M].新德里:印度文學院,2004:108.
[2]莊濤.寫作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2:69.
[3]阿逍客·喬圖里.古勒扎爾筆下的詩意光芒[J].激進人文學者,2009(8):32.
[4]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給青年小說家的信[M].趙德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23.
[5]古勒扎爾.煙[M].新德里:印度文學院,2004:45-46.
[6]古勒扎爾.煙[M].新德里:印度文學院,2004:4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