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今超
摘要:理想主義與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既有思想內核的契合之處,也存在著差異之處。本文在綜合把握理想主義以及墨子兼愛非攻思想的基礎上對二者進行比較,認為理想主義與墨子兼愛非攻思想在利益和諧以及兼愛相交相利、建立集體安全機制、建立普遍道德等方面存在著契合之處,并且認為二者在對戰爭的認識、戰爭爆發的原因的認識等方面存在差異之處。
關鍵詞:理想主義 兼愛 非攻
中圖分類號:D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4-0164-03
理想主義作為系統化的國際政治理論是西方政治文化的產物,但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家兼愛非攻思想中同樣也包含著豐富的國際政治理論的素材。作為中國理想主義的墨家兼愛非攻思想與西方的理想主義,既有思想內核的契合之處,同時也自然存在著差異之處。
一、理想主義的相關理論梳理
理想主義一般是指盛行于一戰后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為代表的,繼承了邊沁在一個世紀前提出的以“理性、個人自由、公眾輿論和社會開放”等自由主義觀點為基礎的國際關系思想。①在一戰中,“無數人死于非命。歐洲瘋了。世界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沖擊使人們開始思考“為什么會爆發戰爭?”以及“如何維護和平、避免戰爭?”理想主義就是在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中興起的。理想主義以人性作為其理論立足點。在人性的判斷上,認為人性本善或者人性向善。在世界本質的認識上,理想主義持有在和平時期利益和諧的觀點,即“認為人類世界本質上是和諧的,人類社會和國家之間不存在重大的利益沖突,國家利益在國際關系中是可以互相協調、和諧一致的”②。并且理想主義還預設了輿論主導且一貫正確、存在普遍的國際道德的前提假定。在人性本善、利益和諧、輿論主導且一貫正確以及存在普遍國際道德的預設下,理想主義者解釋了戰爭爆發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維護和平的措施。
為什么會爆發戰爭呢?理想主義認為,首先是不完善的國際政治體系引發了戰爭。當時的國際政治體系是無政府狀態(Anarchy)。無政府狀態是指在民族國家行為體之上沒有更高的權威出現。基于此,理想主義者試圖把國內的秩序推廣到國際社會中,在國際社會也建立起一種秩序。因此他們主張建立國際聯盟和國際法來規范國家的行為。其次,公眾被蒙蔽也是引爆戰爭的原因之一。維也納體系的形成一方面標志著歐洲進入了均勢體系的時代,另一方面也標志著大國協調制度的確立。維也納體系確立后,給歐洲大陸帶來了百年和平。但是在維也納體系崩潰之后,歐洲大陸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協約國和同盟國。協約國和同盟國也暫時保持著力量上的均勢。因此在1898-1914年期間,歐洲各國的相對實力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仍處于力量相對平衡的時代。在均勢存在的前提下,第一次世界大戰卻爆發了。一戰的爆發,意味著均勢失效。因此,理想主義認為均勢失效也是戰爭爆發的原因。那么,如何防止戰爭呢?基于對于引發戰爭原因的分析,理想主義者們提出了以下的方案。第一,通過教育影響公眾輿論,摒棄民族主義而選擇世界主義從而避免戰爭;其次,通過教育使政府和大眾認識到在和平時期會達到利益的和諧從而防止戰爭;第三,通過公眾輿論的作用,發揮國際道德的約束作用,從而防止戰爭;第四,主張建立調節利益的中介機構(國際聯盟)。理想主義維護和平避免戰爭的措施集中體現在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中。
二、兼愛、非攻思想概述
“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受非攻。”③(《墨子·魯問》)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禁止與“兼”相對立的“別”,即“別相惡、交相賊”。墨子所主張的“兼”與“交”的愛利,大致有三層含義,即視人若己、平等的愛利和普遍的愛利。④《墨子·兼愛中》講道:“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因為“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 ……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⑤(《墨子·兼愛中》)因此,兼愛的第一層含義是視人若己。“墨子要求人們超越國界、家別、人我的界限,樹立視人若己、兼顧別人別家別國的‘兼的精神,像愛護自身、自家和自己國家從而不侵犯自身、自家和自己國家那樣不侵犯別人、別家和別國,克服‘獨愛其身其家其國而賊害人之身、人之家或人之國的‘別的行為。”⑥兼愛的第二層含義是平等的愛利。“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⑦(《法 儀》)墨子認為這種平等來自于天。第三層含義是普遍的愛利。
墨子在兼愛的基礎上提出了“非攻”,即墨子反對兼并戰爭但不反對正義的自衛。墨子認為武裝侵略是最不符合兼愛互利精神的“天下之巨害”。墨子認為戰爭會“入其溝境,劉其禾稼,斬其樹木,殘其城郭,以御其溝池,焚燒其祖廟,攘殺其犧牲。”⑧(《墨子·非攻下》)因此,戰爭會帶來巨大的危害。墨子從戰爭的危害,得出了戰爭莫大罪行的結論。但是,墨子的非攻僅僅是反對侵略戰爭,但是并不反對武裝自衛等正義性的戰爭。
三、理想主義和兼愛非攻思想的異同比較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思想實際上就包含著豐富的國際政治理論的素材。因此,作為中國理想主義傳統的墨家思想與盛行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理想主義有契合之處,也有其差異之處。
(一)相同點
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理想主義是以對戰爭的反思與思考為基礎的,而墨家的兼愛非攻思想同樣是在天下大亂、戰亂不斷的背景下形成的,并且也是基于對戰亂的思考而提出來的。理想主義與墨家兼愛非攻思想具有很多的對應點和契合之處。
1.利益和諧與“兼相愛、交相利”的契合
理想主義者持有在和平時期可以達到利益和諧的預設,認為一個國家增加自己利益的行為或者政策可以促成別的國家的利益的自動增加。墨子的“兼相愛與交相利”實現了義與利的統一。兼相愛的基礎是交相利。作為中國理想主義傳統的墨家和西方的理想主義者都認識到了利益的實現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潛在聯系。并且理想主義和墨家都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是可以互相協調的。
2.“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與國際主義的契合
墨子用兼愛取代別愛,打破了儒家的差序格局。墨子的兼愛強調愛無等差,墨子的兼愛超越了國家的限制,超越了倫理親情的限制,兼愛就是要平等地愛一切人。兼愛就是要“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⑨(《墨子·兼愛中》),主張每個人都應該把其他國家視為自己的國家。理想主義者則提倡一種國際主義的思想,反對民族主義的視角。理想主義者們提倡政府和大眾要超越民族國家的界限,與墨子的“視人之國若視其國”的兼愛思想不謀而合。
3. 建立普遍道德的契合
理想主義者主張建立集體安全機制。國際聯盟就是美國在理想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進行國際秩序安排的實踐嘗試。在理想主義者看來,國際法和國際公約不僅可以規范國家的行為,還可以起到懲戒和制裁個別國家違法行為的作用。因此,國家聯盟實際上就是要通過普遍的國際道德來實現對國家的懲戒和制裁。理想主義十分看重道德的作用,并且持有“存在普遍國際道德”的預設。“天志”是墨子兼愛思想在觀念層面上的擔保,“天志”使兼愛的實現上具有超越性和普遍性的要求。
4.建立集體安全機制的契合
由于小國單獨自衛有一定的局限性,墨子主張建立集體自衛或集體安全制度。“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諸侯者,大國之不義也,則同憂之;大國之攻小國也,則同救之;小國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乏絕則委之,幣帛不足則共之。以此效大國,則小國之君說。”(《墨子·非攻下》)在國家間秩序的認識上,理想主義主張在民族自決之上建立國際機制,用集體安全來代替均勢、依靠國際法、國際公約和公眾輿論來保衛世界和平。
5.烏托邦色彩濃厚
理想主義具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理想主義的“烏托邦”的標簽“不是來自于其系統的規范主張,而是來自于它所提出的實現這些規范主張的具體手段”,理想主義實現其目標主張的方法和手段是借助于規范的力量,借助于人類的“普遍理性”以及輿論的作用。墨子的兼愛很難實現,只是一種理想訴求。并且,墨子同樣借助于“規范”的手段來實現兼愛非攻。所以墨子和理想主義都具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
(二)不同點
墨子兼愛非攻思想與理想主義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傳統,并且面臨著不同的社會背景,處于不同的歷史時期。所以,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與理想主義者的理論主張自然存在著不同之處。
1.“非攻”與“反戰”的差異
墨子對于戰爭采取了一種辯證的態度,將戰爭區分為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所謂正義的戰爭就是指“誅無道”的正義征伐和防御性的戰爭,而非正義的戰爭是指“功無罪”的侵略戰爭。墨子反對的戰爭是背離人類兼相愛、交相利原則的非正義的戰爭。但是,墨子并不反對正義性的戰爭。而理想主義則反對一切戰爭,國家只有在極端的情形下不得不自衛時,戰爭才被認定為正當的。理想主義的反戰在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中強調國家應該裁減軍備。并且基于這一原則,在1928年簽訂了《白里安——凱洛格公約》。
2.戰爭爆發原因解釋路徑的差異
墨子從“小民”的視角出發,將天下大亂的原因歸結為人與人之間的交相惡。交相惡使國與國、家與家、人與人的良好關系得到了徹底的破壞。在此基礎上,順著交相惡的格局發展,“亂”的程度加深,從而戰爭爆發。因此,墨子對于戰爭的解釋路徑是從人性惡出發。但是在理想主義者看來,并非是由于人性的本惡引發戰爭。理想主義的前提假定為人性本善或人性向善,即使人性惡,人性也是可以通過教育改變的。因此,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與理想主義解釋戰爭爆發原因的路徑存在差異。
3.利益和諧和“兼相愛、交相利”的因果邏輯不同
理想主義認為在和平時期可以帶來國家之間利益的和諧,因此在理想主義的思想中主張和平導致利益和諧。但是,墨子主張交相利是兼相愛的基礎,對等的利益交換是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實現良好關系的基礎。因此,在墨子的思想主張中認為是利益的和諧導致了國家之間的和平。因此,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
與理想主義的“利益和諧”的因果邏輯不同。
作為中國理想主義傳統的墨家思想與形成于西方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理想主義思想有著契合之處,但是墨家思想在對戰爭的辯證認識等多個方面都超越了理想主義。墨子思想雖然形成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但是其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現代國際政治思想,具有現代價值。
注釋:
①高尚濤.理想主義、現實主義、自由主義與規范研究[J].外交評論,2005(10):45.
②尹占文、沈艷榮.理想主義的中國傳統國家間政治思想比照和中國外交[J].世界經濟與政治評論,2011(3):64.
③墨子,墨子·魯問[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6.
④趙建文.墨子關于“兼愛非攻”的國際法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法學研究,1996(2):132.
⑤墨子,墨子·兼愛中[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6.
⑥趙建文.墨子關于“兼愛非攻”的國際法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法學研究,1996(2):132.
⑦墨子,墨子·法儀[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6.
⑧墨子,墨子·非攻下[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6.
⑨墨子,墨子·兼愛中[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6.
⑩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墨子,墨子·非攻下[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6.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35-36.
高尚濤.理想主義、現實主義、自由主義與規范研究[J].外交評論,2005(10):45.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