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琳
摘要:工程決策是關系到工程能否立項、工程活動能否繼續開展的基礎環節,并且貫穿于整個工程活動的始終。工程擬建之初需要決策者的自我說服、妥協達成目標方案,討論方案的過程需要參與決策的各方決策者協商與說服確立實施目標方案,方案實施的過程中,面對工程施工中的具體問題,需要作出更次一級、更具體的決策,包括對工程活動的最終評價階段,仍需要作出具體化的決策。
關鍵詞:工程活動 工程決策 功能
中圖分類號:F2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4-0190-02
工程決策行動的首要任務是制定工程目標,工程決策之初是意識活動中的工程目標的確立。之所以把工程目標的確立這一準備階段納入決策范圍,是因為工程目標的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決策主體在頭腦中對工程人工物意向性功能和物理形式的可能性與可行性構想的復雜過程,經過了自我肯定、否定再肯定循環、最終確立目標的復雜思維過程。這一步的決策主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工程共同體內部或是工程共同體與政府、投資者及工程家等組成的“泛共同體”之間的集體組織。這個過程包含了工程決策者、工程人工物和決策交往行為的完整的決策過程,盡管這個決策交往是內化的、隱性的、自我說服的過程。但是傳統的工程決策理論往往將這一基本步驟看作是決策的準備階段,并沒有當作決策活動開展的起始步驟去系統分析和研究。在此,筆者將這一自我決策過程稱為“前決策”,以與其他工程決策理論對工程決策階段的分析作出區分。
一、決策活動的結構與決策過程
1.決策活動的結構
工程決策活動的組織結構總的來看是由決策者和目標工程人工物兩個部分構成。決策的目的在于工程目標人工物的確定,工程人工物是決策活動的對象。決策主體在不同階段的決策活動中有不同的參與成員。
工程人工物尤其是大型人工物往往嵌入在特定的場域之中,錨固在特定的自然與社會環境里,不可能像一般產品一樣可隨意移動。工程人工物尤其是大型人工物的運行,對于其嵌入的自然、社會環境中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人群流以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的正、負面影響更為重大。在特殊的工程情境下,需要決策者通過交往行為、調節行為在決策者內部甚至決策者與共同體之外的其他工程參與者之間進行溝通,達成協調行動、目標一致、利益共享。
決策參與者事實上就是一個泛工程共同體——既包括工程家、建筑師、經濟學家和工人等在內的工程共同體,也包括企業家、投資者、政府甚至包括可能受到工程建設影響的群眾組織。由于決策者構成的復雜性,決策者身份、觀念、目標、利益的多元化,因而決策過程充滿了爭議、沖突、說服、協商和妥協特征。同時,所有參與決策的成員既是決策者又是被決策結果影響著的受眾。工程活動的開展和工程對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帶來的改變,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我們都不得不面對和解決。決策活動根本上來說是決策者的交往行動,交往不是決策的目的而是決策的過程。
2.決策的過程
在工程擬建、決策活動僅停留在決策者意識中的情形下,在此筆者稱之為“前決策”過程。“前決策”階段,工程人工物還是意識活動的對象,意識活動最終確定一個決策結果才有將擬態人工物實物化的可能,盡管這個“實物”是尚且不能完成目標工程意向功能的擬態工程。“前決策”階段參與決策活動的決策者只是意識活動的個體或集體,此時的決策參與者的構成比較簡單。鄧波教授在《工程行動的結構與過程》一文中這樣描述前決策活動的機制:決策者最初形成工程意圖之時,人工物的意象一般是模糊的,甚至可能在何時何地建,建造什么樣的人工物都不確定,這時想象的空間和自由度最大,限制也最小。虛擬人工物一旦經反復挑選或靈機一動的抉擇確定下來,它與決策者之間的意向性結構也就確立起來了,虛擬人工物將綻出一個對自由想象有所限制的未來內在時間境域,指引決策者“出離”自身當下,憑借于想象讓其意識“先行”達到未來那里。經反復的想象和調研,以及決策者自己對想象人工物的反復領會、評價與論證,原本“空洞”的人工物意象將越來越充實、其功能也越來越清楚,如果決策者覺得沒有大問題,遂將該意象概念化和符號化,完成在內在時間層次上對虛擬人工物的初步建構。
在前決策階段目標工程人工物的方案提出之后,決策活動由此進入一階決策階段。一階決策活動的參與者的構成就變得復雜了:既包括企業家、投資者、工程家、經濟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也包括政府甚至包括可能受到工程建設影響的群眾。由于這一階段的決策者構成的復雜性,此階段的決策過程是工程決策活動中最充滿爭議和沖突,能夠最直接地體現決策活動說服、協商和妥協的特征。工程一階決策的過程是將意識中的擬態的決策結果“符號”化,最終就工程人工物的形式、功能等問題達成目標認同,事實上此時的人工物仍舊是擬態的,但與前決策階段的擬態有所區別。一階決策的擬態工程人工物是在意識活動之外、產生于工程交往之中的擬態人工物。工程人工物是在工程的具體決策活動中逐步建造出來的。工程二階決策中,工程人工物已經處于實體狀態中,二階決策的決策對象包括在工程操作的具體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問題,此時決策者轉變為更加專業化的工程共同體,包括工程師、建筑師和工人等工程操作人員。
二、決策的功能
1.工程決策的交往功能
在現代行動理論中,哈貝馬斯在其《交往行為理論》一書中區分了四種社會行為:目的行為、規范調節的行為、戲劇行為和交往行為。目的行為把握的是人與客觀世界的關系,世界對它來說只是對象和客體;規范調節的行為把人與社會共同體的關系作為自己的核心,世界對它來說是一個規范調節的社會共同體;戲劇行為把握的是行為者與自己的內在主觀性的關系,世界是個人自我展示的舞臺。而他強調的交往行為的核心是行為者采取相互理解的態度達到對情境的解釋和理智的界定,以便相互合作。按照這樣的劃分,顯然,工程活動屬于人類的目的行為。在工程行動中,人工物不是已經存在的事態,而是“通過有目的的干預而帶來的”事態。工程活動不是個體化的目的性行為,而是群體化的、有目的性的社會行動,工程主體的多元構成不僅意味著存在構成它的個體具有戲劇行為,更意味著個體之間存在互為主體性的交往行為。工程行動的各主體之間通過交往才能充分溝通,達成目標共識,決策合理、設計優化、操作協調、評價客觀、控制適當,才能確保人工物建造目標的完成。
工程決策活動是達成工程主體與工程行動對象人工物之間交往的橋梁。在工程活動中,工程目標人工物不是已經存在的事態,而是工程決策主體通過決策行為帶來的未來事態。伴隨著人工物的實體呈現過程,工程決策經歷了未來時、進行時和過去時三個階段,對應的工程人工物經歷了意向擬態、操作實態和應用情境三個過程。在三個不同的階段,決策主體決策者和人工物的交往形式是不同的。在工程人工物處于意向擬態的階段,決策者的交往方式是向內的、與自我的交往,內向的交往直接在決策者自身的意識中發生,但又不是純意識形式的交往。因為在意識之中工程決策者的身份、立場、觀念、工程認識水平等因素已經滲入了決策行動,形成了向內的自我交往。我們無法直觀地認識內向的自我交往過程,可以肯定的是,針對人工物功能、形式以及情境構想的決策結果不是先天理性的產物,也不是純經驗性的決策,而是交往的結果。
在次一級的工程具體操作的決策活動中,決策行為成為工程共同體內部的活動,此時的決策者主體是工程共同體,包括了設計者、工程師、工程管理和工人等成員在內的工程共同體進行的決策活動,為各個參與者協作調整工程建造行為、達成一致目標的交往平臺和橋梁。
2.工程決策的評價功能
工程是為了滿足人類社會的需要,在集成科學、技術、社會、人文等理論性知識及境域性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經濟核算的約束下,調動各種資源,在特定的空間場域和時間情境中,通過探索性、創新性、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的社會建構過程,有計劃、有組織地建造某一特定人工物的實踐活動(鄧波,工程行動的結構與過程),這一活動在何種程度上滿足了人類的需要則體現了工程活動的價值。工程行動開展到工程實施到最后完工,整個過程需要對工程目標達成狀況和共同體的行動進展以及最終行動結果進行階段性和最終的評價,決策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評價整合的過程,決策結果就是通過價值判斷、取舍的評價過程才得以確定。
不同工程類型中的工程評價都有其主導價值。例如,公益性工程,如致力于解決居民住房難題,致力于文化保護與繼承等類型的工程,主要是以服務大眾、以社會意向為導向而展開活動,主要追求的是社會價值;經營性工程主要是為了向目標受眾提供服務的同時給自己創造一定的經濟利益,追求的是經濟價值。在工程決策活動處于自我意識的前決策階段之時,腦海中對工程方案的構想不是先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方案確定,而是經歷了基于工程知識或社會知識的意向性功能與可能性結構等因素的判斷而作出的具有必然性的方案這樣一個復雜的意識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決策者必須對是否存在目標工程人工物的預設功能與物理結構完美結合的方案,功能與形式的實現存在矛盾的情況下如何在功能性構想和形式結構預設這兩者之間作出取舍,某個方案能在多大程度上達到工程人工物的預設結構和功能目標等問題進行知識性評價,在向內的自我交往和評價中作出價值性取舍,作出決策方案,完成前決策階段的決策過程。同理,在次一級決策中,決策參與者之間的交往博弈既需要向內對自己的方案構想進行評價,也要通過工程交往對其他決策者方案進行評價從而促使決策者集體作出適當的決策。
參考文獻:
[1](意)馬爾切洛·佩拉.科學之話語[M].成素梅,李洪強譯.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2]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編纂委員會.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志[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3]殷瑞鈺,汪應洛,李伯聰.工程哲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拉爾夫·基尼.創新性思維[M].葉勝年,葉雋等譯.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5]鄧波.工程行動的結構與過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6]安維復.工程決策:一個值得關注的哲學問題[J].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7(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