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皎龍
【摘要】 隨著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結構日益復雜,而有限的頻率資源承載的話務越來越高,導致網絡質量不斷下降,而無線網絡規劃作為網絡全生命周期的發起環節,決定了整張網絡的承載上限。本文討論了傳統網絡結構中存在的問題,并面向未來的5G網絡進行了規劃思路的探討。
【關鍵詞】 頻率 結構 規劃
一、傳統網絡中的結構問題
1.1頻率復用效率低,網內干擾失控
城區場景中,高層、中層、底層基站頻率間隔離度低,相互間頻率干擾嚴重,網絡質量差,頻率復用度難以提高。話務主要由中、高層基站吸收、深度覆蓋主要依靠高層站覆蓋,單站配置大,擴容頻率及硬件均受限,干擾關聯范圍大,點干擾逐步擴散為面干擾,整體全網無線環境惡化。
1.2基站功能定位模糊,網絡性能無法平衡
以信號電平為優化導向的網絡覆蓋范圍缺乏控制,大規模組網后底噪抬升,部分基站兼具廣域覆蓋、室內覆蓋、道路覆蓋、話務吸收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各種功能之間存在相互制約并且性能指標要求沖突,測試、投訴及網管KPI之間無法平衡,點優化與面優化無法兼顧,質量無法保障,差異化資源分配策略無法實施。
1.3私裝通信設備猖獗,弊端凸顯
各式“三無”無線寬頻信號放大器、手機伴侶、信號屏蔽器在城中村、居民小區及高校醫院監獄等場景大量應用,以全網性能下降的代價來換取極小局部效果,導致網絡高干擾,客戶感知差,對于TDD制式的3/4G網絡影響更加明顯。
1.4選址及建設施工規范日益降低
鐵塔共享模式推廣后,基站選址及建設方案需多家運營商協商妥協達到平衡,單物理站點上有多家運營商GSM、CDMA、TDS、TD-LTE/FDD-LTE等十余套天面,各天面掛高、覆蓋優劣各有差異,天面數量的增多與集中化,必然導致隔離度減小甚至無法達標,導致彼此相互影響,網絡性能下降。
1.5網絡建設效益逐步下降
近年來4G基站大規模建設,全國TD-LTE基站已超150萬,部分密集城區平均站間距小于400m,每個新增基站至少50%的場強是重疊的冗余覆蓋,網絡建設資源更多投入在偏遠區域廣覆蓋,投入到測試考核的需求,缺乏重點疑難弱覆蓋場景攻堅投入,2/3G時代的網絡問題帶入4G網絡時代,頑疾依舊,資源投入單位收益開始下降。
二、無線網絡規劃思路
2.1明確基站功能定位
(1)明確空間分布:高、中、低及微站、室內與室外、道路和區域;(2)明確網絡定位:廣覆蓋、容量、街道、單點覆蓋及備份等;(3)弱化功能關聯:降低VIP基站在全網重要性,避免單一基站故障引起的大范圍的覆蓋問題,降低網絡優化復雜度,實現不同空間基站的差異優化,不同空間之間關聯性降低,網絡優化不再是牽一發而動全局。
2.2網絡分層精細布局
在區別宏站和室分的傳統規劃思路上,將宏站規劃區分維度,按照高、中、低、微站功能區分,分場景制定規劃策略,匹配適用建設模式、主設備及天面類型。在規劃階段,按區域、商圈、網格等,成比例規劃的高、中、低和微站,形成立體覆蓋規劃。基站布局結構優化的目的是,高層站用作大網及深度覆蓋,控制數量;中層站承載主要覆蓋和話務功能,保障網絡連續性和客戶感知;底層站實現話務下沉,實現頻率密集復用,滿足測試對覆蓋和速率的要求,解決話務密集區域對容量的需求。
2.3基于空間與業務的頻率及PCI復用
根據基站空間覆蓋及功能定位,改變傳統的平面維度頻率/PCI復用思路,實行差異化的頻率及PCI復用模式,將傳統的三扇區平面頻率復用方式,參照覆蓋場景、基站功能定位和三維地圖,提升為可變扇區三維復用。街道站及微站,覆蓋范圍小,鄰區關系少,結合建筑環境,規劃專用PCI,在不同相鄰高站的覆蓋范圍內,可實現超密集的復用,提高復用效率,滿足網絡質量及容量需求。
2.4強化技術規范落實
基站站址獲取日益困難,催生出各式各樣的美化基站。相對傳統椎管塔和樓頂抱桿,美化基站在塔形設計上,對于天面隔離度等技術規范要求上標準大幅降低。以常見的美化燈桿、標準管塔和樓頂抱桿為例,隔離度依次增大,扇區吞吐量也依次增加,如下所示。
工程建設階段對技術規范的執行標準與力度,決定的網絡優化的上限。在建設階段,需加強技術規范落實,以全生命周期角度看待問題,做到建設維護優化三位一體,夯實網絡基礎。
結束語:未來的無線網絡建設,天面向著高頻段,陣列化、小型化、有源化以及定制化方向發展,現有的基站布局及天線形式即將面臨重大變革,以3D-MIMO為代表的準5G技術已經應用的現網中,現有規劃思路需適應未來發展,滿足4G+及5G需求。